首页期刊导航|热能动力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能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

邹积国

双月刊

1001-2060

rndlgch703@163.com

0451-55654932、56637728

150036

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452号

热能动力工程/Jour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七0三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要是以军转民,军民结合为报导方针,大力报导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热能动力工程杂志为双月刊,每期112面,主要读者对象为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TC-CCES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热力性能分析

    郭庆贺谢尉扬傅洪军肖刚...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理解CO2作为储能工质在热力学方面的特性,基于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TC-CCES),结合CO2易液化的特性,采用Aspen Plus软件构建了冷热电联产(CCHP)系统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回热器热水流量、低压节流阀压降及第一级压缩机出口压力对CCES-CCHP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运行工况下,CCES-CCHP系统电效率为41%,能量效率为1.16;当回热器热水流量、第一级压缩机出口压力变化时,系统电效率与能量效率变化趋势相反;当低压节流阀压降增大时,系统电效率和能量效率均呈下降趋势;CCES-CCHP系统与TC-CCES系统相比,能量利用效率提升19.50%.

    跨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超临界冷热电联供数值模拟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英国大陆架"智慧能源盆地"

    孙嘉忆
    81页

    基于热泵与低温空预器的燃气锅炉尾气水热回收系统性能研究

    侯刚张东王铨赵克鑫...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燃气锅炉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因排烟温度未能降到露点以下而无法有效回收水蒸气的冷凝潜热.本文采用压缩式热泵与低温空预器相结合的方式深度回收燃气锅炉烟气余热,主要研究了在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供热回水流量和供热回水温度对排烟温度、余热回收效率、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及水蒸气冷凝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供热回水流量为80 t/h条件下,热泵可将供热回水温度从50.0℃提升至65.1 ℃,其制热性能系数为4.25;空气进、出低温空预器的温度分别为-3.8 ℃和33.0 ℃,流量为15 360 m3/h时,排烟温度从90 ℃降至20 ℃,烟气余热回收效率达到14.8%;以29 MW的燃气锅炉为研究对象,按供热面积为5.2×105m2,供暖151天计算,烟气中回收的冷凝水量为8 000 t,占锅炉补水量的54.1%;该余热回收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为2.1年,压缩式热泵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节能效果显著.

    烟气余热回收压缩式热泵低温空预器冷凝水回收

    基于正交试验的涡流发生器传热特性结构数值分析

    郝敏牛壮王玉鑫张佳亮...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换热效率,设计了一种布置于壳程肋片上的仿生鸟喙式涡流发生器.采用ANSYS FLUENT软件结合田口正交试验模拟了矩形通道中鸟喙式涡流发生器的传热特性,分析了纵向高度、斜截角度、迎流攻角、入口距离、流向间距5种结构参数对强化传热和综合热性能的贡献率及最佳结构组合.流动通道为长方体,其长、宽、高分别为1 600,240和40 mm,温度为286.86 K的空气流体从入口以1.491~3.195 m/s的速度流入,通道底部为337.048 K的恒温换热面.结果表明:纵向高度对于强化换热特性的贡献率最高,达到47.44%,最强换热效果组合的换热因子较空矩形通道提高了185.71%;迎流攻角对于综合热性能的贡献率最高,达到了总占比的31.35%,利用正交试验分析得到的最强组合较空通道的综合热性能提高了47.82%.

    正交试验强化传热流动阻力综合热性能

    竖直矩形窄通道内沸腾换热特性及液滴夹带的实验研究

    金程陶乐仁赵谢飞居一伟...
    101-10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通道尺寸为 1400 mm ×250 mm ×2.75 mm的竖直矩形窄通道内沸腾换热特性及液滴夹带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液位、加热蒸汽流量、补液温度下换热性能以及液滴夹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液位高度的提高会出现一个拐点,在到达拐点后,继续提高初始液位以及增加补液量将不会改变最终液位的高度;实验段的传热系数随着液位的升高先增大,并在拐点附近达到最大值,随后减小;在相对液位低时,未出现液滴夹带,而当液位逐渐接近液位拐点时,通道出口逐渐出现液体,而夹带量在液位达到拐点后迅速上升;随着加热蒸汽流量的提高,换热量的增加使沸腾换热更加剧烈,传热系数和带液量显著增大;补液温度越高,传热系数越大,但是补液温度对带液量无明显影响.

    矩形窄通道换热液滴夹带液位

    基于ICEEMDAN和SVM的起伏振动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

    周云龙王圣博刘起超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起伏振动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压差信号过于复杂难以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与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流型识别方法.采用ICEEMDAN对小波去噪后的压差信号进行模式分解,通过求取的各本征模态函数(IMF)与原始信号进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计算,选取相关系数较大的IMF分量进行希尔伯特变换,对变换后各IMF分量的瞬时幅度进行能量熵、奇异谱熵、功率谱熵的计算,构成特征向量,带入到支持向量机中进行流型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起伏振动状态下的泡状流、弹状流、搅混流、环状流,识别准确率可达95%.

    改进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支持向量机起伏振动流型识别气液两相流

    变速运动相变胶囊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姜珊齐晓霓屈晓航李佳鹏...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变速运动对相变胶囊的强化传热效果,选用十六烷为相变材料,黄铜为壳制备圆柱形相变胶囊,利用曲柄摇杆往复装置实现变速运动并搭建实验平台;实验设计相变胶囊在蓄、放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范围为10~30℃,变速运动的方向为沿胶囊轴向或径向往复运动,振幅为6~12.5 mm,频率为1.55~3.78 Hz,通过测量均匀分布在胶囊内部轴线上8个测点的温度数据分析变速运动的方向、振幅和频率对胶囊蓄、放热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变速运动显著增强了相变胶囊的换热效果,在实验范围内,相比于静止状态,换热系数最大可增加35.6%;胶囊沿径向运动比沿轴向运动强化换热效果更好,沿径向运动时换热时间最多可缩短26.7%;不同工况下胶囊的放热时间均高于蓄热时间,增加振幅和频率可以有效提高蓄、放热效率且对蓄热过程的影响更加显著.

    储热相变材料胶囊变速运动强化传热

    高背压抽凝供热机组不同供热期运行背压调整优化研究

    黄震洋周建新曹越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背压供热具有提高机组整体热经济性和增强机组供热能力的优势,本文基于某600 MW亚临界直接空冷高背压抽凝供热机组Ebsilon仿真模型,从安全运行边界、经济性、供热能力、调峰能力和热电耦合性等方面对不同供热期的机组运行背压开展特性分析及调整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低于5 ℃时机组推荐运行背压为33 kPa,在5~11 ℃之间时需根据供水温度调整背压运行,高于11 ℃时推荐运行背压为13 kPa;随着背压抬高,机组的最小安全流量从140.4 t/h上升至336.5 t/h;乏汽供热㶲效率明显高于抽汽供热㶲效率,最大值可达到86.7%;机组在低供热需求下抬高背压会降低调峰能力,在较高供热需求下背压变化引起的调峰容量波动小,热电耦合性强,解耦度变化小.

    高背压负荷分配㶲效率煤耗率电调峰

    多种纵向涡发生器配置方案流动换热的数值模拟

    符昊杨元龙栾一刚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挖掘三角翼纵向涡发生器在两个相对壁面布置的强化换热潜力,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雷诺数3 000~18 000的范围内研究了5种纵向涡发生器配置的流动换热情况,配置方式包括单面布置的共同上、下流配置,双面布置的共同上、下流配置,以及混合配置.结果表明:纵向涡可以很好地提高场协同效果,换热强度不完全取决于通道中的二次流强度,还取决于通道中的场协同性;在所有配置中,混合配置具有最高的二次流强度、最佳的场协同效果以及换热性能,可以将光滑通道的Nu提高28.3%~35.3%;另外4种配置可分别将光滑通道的Nu提高 21.4%~32.0%,20.0%~29.2%,26.3%~34.3%和 23.7%~28.0%;建议选用 Re<6 000 范围内的混合配置,此时其具有1.03~1.10的综合换热因子以及1.32~1.35的Nu/Nu0.

    纵向涡发生器配置方案二次流场协同流动换热数值模拟

    集成熔盐储热燃煤发电系统的灵活性与能耗特性分析

    任景程松高敏刘明...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成熔盐储热是有望大幅提高燃煤发电机组运行灵活性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集成熔盐储热的燃煤发电系统,建立了变工况模型与㶲分析模型,针对以再热蒸汽为热源且加热熔盐后分别返回低压缸入口和凝汽器的两种熔盐储热系统,研究获得了燃煤机组运行灵活性和能耗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储热系统构型对燃煤机组的灵活性与能耗特性的影响差异明显.集成两种熔盐储热系统,燃煤机组的最低工作负荷从额定负荷的30%分别降低到20.58%与24.43%,系统㶲损失则分别增加了48.67 MW与18.7 MW.

    燃煤机组储热㶲分析运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