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能动力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能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

邹积国

双月刊

1001-2060

rndlgch703@163.com

0451-55654932、56637728

150036

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452号

热能动力工程/Jour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七0三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要是以军转民,军民结合为报导方针,大力报导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热能动力工程杂志为双月刊,每期112面,主要读者对象为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汽轮机高压主汽联合气阀优化设计

    马鑫贾英国杜巍罗磊...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某型汽轮机高压主汽联合气阀压力损失较高的问题,采用ANSYS CFX软件进行不同工况的稳态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探究汽轮机高压主汽联合气阀压力损失优化方法.对比分析了改变主汽阀偏心距、调整调节阀出口结构、增大高压主汽联合气阀总体尺寸以及优化调节阀型线等多种优化方案对高压主汽联合气阀压损的影响并对优化效果最佳的方案进行瞬态计算,获得流体作用于阀杆的动态激振力.结果表明:对调节阀偏心距与型线同时进行优化改进,可将压损降低0.118 3%,相较于改变主汽阀偏心距等方式,优化效果最佳,符合优化目标,且此方案下的激振力频率相对于公频和阀杆固有频率的避开率都在10%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汽轮机高压主汽联合气阀压力损失优化设计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为未来的军用车辆提供了新的MTU推进概念

    孙嘉忆
    89页

    燃气轮机-超临界二氧化碳联合循环热力学及经济性能分析

    任鑫王渡薛慕婕王志刚...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分析由燃气轮机机组和sCO2循环组成的联合循环的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及经济性的影响,建立了燃气轮机-sCO2联合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和经济性模型.从热力学和经济性两个角度,对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以㶲效率最高或平准化电力成本最低为目标,利用遗传算法对系统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提高高温sCO2透平入口温度和sCO2循环流量、降低sCO2压缩机入口温度和分流比均能够提高系统㶲效率;上述关键参数均存在一个最佳值使系统的平准化电力成本最低;当天然气价格为4 $/GJ时,优化后系统净功率最高为463.4 MW,㶲效率最高为54.67%,单位装机容量投资成本最低为347.16 $/kW,平准化电力成本最低为35.92 $/(MW·h).

    燃气轮机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联合循环㶲效率平准化电力成本

    基于TSL-IPSO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负荷对象模型辨识

    随明鑫康英伟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辨识方法与粒子群(PSO)算法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负荷对象模型辨识方面存在寻优精度低和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维度学习策略的双群体学习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TSL-IPSO),来优化PSO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改良能力.采用开环阶跃实验得到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257.4和436.07 MW负荷点处的数据对TSL-IPSO算法与PSO等算法辨识得到的负荷对象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与PSO算法、差分进化算法DE和遗传算法GA相比,TSL-IPSO算法所得辨识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均最小,适应度变化曲线收敛效果最好,具有更好的模型辨识精度与寻优性能.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负荷对象模型辨识PSOTSL-IPSO

    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补汽调节系统全工况热经济性分析

    王越张顺奇孙渤刘继平...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大容量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在低负荷工况下热经济性明显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轮机补汽调节系统,即减少高压缸前段的通流面积并增加旁通补汽.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某1 00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系统仿真模型和热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了汽轮机的补汽率和补汽压比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汽轮机的补汽压比不变时,提高汽轮机的补汽率可以降低机组的发电煤耗率,且负荷越低节能效果越明显;在机组的负荷率为20%、补汽压比和补汽率分别为0.95和0.60时,采用汽轮机补汽调节系统可以使汽轮机进汽压力增加约6 MPa,机组发电煤耗率降低约20 g/(kW·h);以机组两个月的实际运行负荷为边界条件,机组的总煤耗量可以降低约1.8%.

    深度调峰超超临界补汽调节热经济性

    660MW循环流化床锅炉深度调峰背景下分离器入口烟道积灰模拟研究

    周世豪刘海玉谢玉婷金燕...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分离器入口烟道出现严重积灰,影响锅炉正常运行的问题,以某66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低负荷下锅炉内部流场的分布特征和飞灰沉积特性,并探究了入口速度和颗粒粒径对飞灰沉积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烟气从炉膛流到分离器入口烟道过程中,入口烟道底部会产生一个涡流区,小粒径的飞灰更易沉积在涡流区,而中、大粒径飞灰更易沉积在烟道后半部分;粒径分布相同条件下,飞灰沉积率随着入口速度的增大而减小,且30%负荷的沉积率是100%负荷时的16.15倍;当入口速度大于1.95 m/s,沉积有较为明显的改善;飞灰粒径越大,沉积率越大,当粒径超过80 µm时,沉积率呈指数级增长.

    循环流化床锅炉深度调峰烟道积灰DDPM模型

    采用水-蒸汽泵回收燃气锅炉烟气潜热的热力性能分析

    卢茂聪王波张海松张功伟...
    123-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燃气锅炉较高的排烟温度是制约其热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水-蒸汽泵技术回收燃气锅炉烟气潜热,针对兆瓦级燃气锅炉建立理论模型,分析提高热网回水温度、空气温度和湿度及过量空气系数等因素对燃气锅炉热效率的影响规律,并对锅炉的热力性能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当热网回水温度为45℃、空气温度为0℃、空气相对湿度为60%时,燃气锅炉的排烟温度可降低至26.2℃,热回收效率可达到83.6%,锅炉热效率可达到106.6%;随着热网回水温度的升高,系统回收烟气潜热的能力逐渐降低,当热网回水温度超过68℃时,系统不能回收烟气潜热;空气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以7 MW热负荷锅炉为例,对水-蒸汽泵回收潜热进行了初步技术经济分析,表明投资回收期约为7年.

    燃气锅炉潜热回收全热交换热力性能

    掺烧污泥对电站锅炉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葛铭陈国庆陈辉张守玉...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考察不同污泥掺烧比例对煤粉锅炉性能的影响,对某电站锅炉进行了掺烧干化污泥的工程试验.通过性能试验的对比,分析了污泥掺烧对煤质、煤粉细度、炉膛温度、氮氧化物、水冷壁还原性气体、锅炉热效率和汽水系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化后的城市污泥、印染污泥热值约为8 000 kJ/kg;掺烧污泥后,煤粉细度基本没有变化,炉膛整体温度水平降低;掺烧污泥有助于减少省煤器出口原始氮氧化物生成量,且掺烧比例越高,氮氧化物生成量呈下降趋势;由于污泥的硫份高于一般煤种,同时挥发分较早析出消耗了主燃区氧量,掺烧污泥后水冷壁近壁区还原性气体CO和H2S质量浓度呈现增大趋势;掺烧干化污泥后,飞灰大渣含碳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CO未完全热损失呈现增大趋势,干烟气热损失增大的趋势最明显;475 MW负荷下,干化污泥实际掺烧比例为2.5%,锅炉热效率下降0.23%;630 MW负荷下,干化污泥实际掺烧比例为6.0%,锅炉热效率下降0.22%;掺烧污泥后,主再热汽温、主再热压力没有变化,再热减温水量有所上升;长期掺烧干化污泥后,原煤仓、给煤机堵煤的频次增加;污泥成分对除尘器系统、脱硫系统的影响较大;为了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促进火电机组的可持续发展,煤粉锅炉掺烧干化污泥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干化污泥污泥掺烧锅炉热效率还原性气体干烟气热损失

    火电厂湿法脱硫系统浆液循环泵组合运行优化方法研究

    晏儒先胡蓉蓉肖承明程恩路...
    140-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浆液循环泵传统依靠操作人员经验运行、缺乏精细化管理手段导致运行能耗偏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浆液循环泵组合运行优化方法,通过模糊C-均值算法(FCM)对历史运行数据进行特征相似组的聚类,并构建以烟囱出口SO2排放浓度为约束的能耗目标函数,从而在聚类中筛选出最优泵组合形成历史工况库,并利用该库训练了LightGBM分类器,实现了泵组合的智能优化运行.将所提优化方法实际应用于某650 MW火电机组,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经验运行方式,脱硫能耗环比降低6.6%,同比降低7.3%,证明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湿法脱硫浆液循环泵组合运行优化模糊C-均值聚类LightGBM数据挖掘

    仿生尾鳍垂直轴风力机数值研究

    阮仁浩叶舟李春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效率,基于仿生学原理,以鱼类尾鳍为仿生对象,提出在翼型尾缘布置仿生尾鳍结构,通过主动控制使其随叶片方位角变化而运动.以NACA0021为基础翼型,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研究仿生尾鳍对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原始翼型、固定尾鳍以及施加控制策略的主动尾鳍翼型垂直轴风力机风能利用系数、单叶片转矩系数、涡量云图及压力系数.研究表明:主动控制策略下仿生尾鳍可有效抑制流动分离;风能利用系数较原始翼型及固定尾鳍翼型最大可分别提高18.3%和26.7%;可使最佳工况向低尖速比方向移动,提高垂直轴风力机运行稳定性.

    垂直轴风力机仿生尾鳍主动控制流动分离气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