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能动力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能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

邹积国

双月刊

1001-2060

rndlgch703@163.com

0451-55654932、56637728

150036

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452号

热能动力工程/Jour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七0三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期刊、主要是以军转民,军民结合为报导方针,大力报导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热能动力工程杂志为双月刊,每期112面,主要读者对象为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临界二氧化碳物性表格多方法计算特征研究

    梁成彬郑群刘彪姜玉廷...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闭式布雷顿循环发电在能源领域展现出一定优势,而sCO2 物性的准确快速计算直接关系到系统和部件的热力设计及压缩机和透平气动性能的准确预测.本文建立了包括表格自生成、索引查找及不同插值算法的高效模拟sCO2物性的表格计算体系,提出了有效表格的通用制作方法,结合sCO2 定压比热和密度变化规律,研究了双线性、双立方和B样条插值方法计算特征,并对比了不同表格分辨率的影响程度及各方案计算耗时.结果表明:物性表格计算的高误差主要分布在饱和线附近;双立方插值在全域平均误差最小,数量级在10-4~10-3之间,B样条插值沿饱和线平均误差最低,最大误差数量级仅为 10-2;表格分辨率取 401×401,可兼顾计算成本和求解精度;基于物性表格方案计算耗时远低于REFPROP数据库.

    二氧化碳物性表格插值方法计算精度和成本REFPROP

    热电联产电站复杂供热系统的热电负荷智能分配研究

    高新勇郑立军喻珮刘明...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电联产是提升燃煤发电机组能量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热电联产电站的热电负荷优化分配可提升热电联产电站的综合能量利用效率.本文针对5 台热电联产机组和2 个供热热网构成的热电联产电站进行研究,获得了不同类型热电联产机组的变工况运行特性和能耗特性,采用粒子群智能算法建立了热电联产电站运行优化模型,以电站总煤耗量最低为优化目标开展了两个热网的供热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对外电热负荷量下,相比于现有平均分配等常用负荷分配方式,采用粒子群算法得到的优化分配结果可以使全厂总煤耗量降低约 3.1~13.6 t/h,占各自总煤耗量的0.97%~2.27%.

    热电联产多机组负荷分配能耗分析粒子群算法

    二次再热BEST机组变工况热力性能及贡献度分析

    朱梓傲叶学民刘迪李春曦...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主蒸汽参数提高后回热抽汽过热度和热损失增大的问题,以某二次再热超临界机组为原型,搭建了BEST热力系统模型,建立了机组热经济性模型,比较了传统机组和BEST机组中各加热器的㶲效率及热效率随机组发电量的变化,分析了锅炉给水、主蒸汽轮机和小汽轮机对BEST机组节能效果的贡献度,并讨论了小汽轮机抽汽加热给水方式对机组节能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BEST设计方案显著降低了加热器㶲损并优化了锅炉给水,是提高机组热效率的主要因素,但汽轮机一、二次再热蒸汽量降低造成主汽轮机做功减少,削弱了机组节能效果;小汽轮机可抵消该削弱作用,且其具备对机组热效率贡献随机组发电量降低而升高的特性,保障了机组低发电量下的节能效果.

    背压抽汽式汽轮机二次再热汽轮机热耗率㶲效率

    基于混合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优化模糊PID的制粉系统控制研究

    陈亮韦根原赵深常耀华...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制粉系统提出了一种混合自适应粒子群算法(HAPSO)优化模糊PID的方法并进行仿真控制研究,通过适应度函数对比仿真实验来验证HAPSO算法的寻优性能,并将HAPSO算法优化模糊PID与传统PID控制、模糊PID控制和高斯函数递减惯性权重粒子群算法(GDIWPSO)优化模糊PID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混合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在全局中的搜索能力,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全局最优解;与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相比,HAPSO算法优化模糊PID方法的超调量分别降低62.01%和58.81%,调节时间分别减少51.45%和46.31%.

    制粉系统混合自适应粒子群算法PID模糊PID

    固体颗粒储热特性及热稳定性实验研究

    孙丽伟宋国良纪阳汤仔华...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选择流态化换热器的储热材料,选取4 种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沙漠沙、石英砂、玄武岩和气化粗渣,在不同温度下分别对4 种材料的密度与比热容进行了测试,并对热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XRD)与X射线衍射(XRF)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4 种储热材料的储热能力排序为玄武岩>沙漠沙>石英砂>气化粗渣;对储热能力最优的玄武岩与沙漠沙热稳定性进行测试,热稳定性排序为玄武岩>沙漠沙;综合考虑储热性能及热稳定性,玄武岩可以作为流态化换热器的储热材料.

    热电解耦流态化换热器储热材料储热能力热稳定性

    结构参数对开孔泡沫传热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张之豪郭雪岩李春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随机Kelvin cell结构的孔隙率和孔泡密度对泡沫材料内流体压降、体积对流换热系数和面积优度因子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不同孔隙率和孔泡密度的随机Kelvin ceil结构金属铝泡沫材料的强制对流换热(FCHT)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入口速度在 5~20 m/s范围内,当入口速度一定时,流体压降及体积对流换热系数随孔隙率的减小而增大,随孔泡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面积优度因子随孔隙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孔泡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入口速度在5~20 m/s范围内,面积优度因子在不同孔泡密度下随入口速度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入口速度提高时,孔泡密度为5PPI的随机Kelvin cell泡沫面积优度因子呈增大趋势,孔泡密度为10PPI时面积优度因子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孔泡密度为 20PPI时面积优度因子呈减小趋势;压降及体积对流换热系数随入口速度的提高分别呈指数型、对数型增长.

    开孔泡沫随机Kelvincell结构计算流体力学强制对流换热体积对流换热系数

    相变材料融化储热中的自然对流增强效应研究

    张路曼赵锡佳曹世豪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相变材料融化储热中的自然对流增强效应,开展侧边恒定热源下的相变石蜡融化储热试验,建立流-固-热三场耦合下的相变材料融化储热计算模型,分析自然对流传热影响的尺寸效应和方向性,并进一步研究加热温度和初始温度等因素对储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侧边恒定温度热源下,方腔内液相自然对流运动将导致倾斜状的融化前缘,融化储热效率提升了12.1 倍;液相自然对流影响存在尺寸效应,在方腔边长小于2mm后其增强效应基本可忽略不计;液相自然对流运动受热源方向影响显著,热源方向角由 90°向 270°旋转时,液相自然对流效应将被逐渐激活,流动状态将由单一大环流向若干无规则小环流转变,最终在底部热源下达到最大储热效率,并转变为波浪形的融化前缘形态;加热温度由60℃增至100℃时自然对流增强系数提升了20%,初始温度由25℃降至5℃时自然对流增强系数降低了10.2%.

    相变材料融化储热自然对流增强效应

    热平衡法在S-CO2管内流动换热实验中的应用与改进

    张帮辉高明任燕杨其国...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S-CO2 水平管内流动换热实验中由于管道周向温度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内壁温计算误差问题,将原有的热平衡法进行了改进,基于体积发热率法计算内热源项,并对底层节点温度进行再计算.结果表明:改进的热平衡法扩展了原有热平衡法的适用范围,使之能够应用于水平管交流电加热情况,计算得到的内壁面温度更接近精确值.

    超临界二氧化碳实验换热热平衡法

    基于气象特征和改进Transformer的光伏功率短期预测

    张建辉滕婕李秀慧谭庄熙...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伏出力易受气象因素影响,从而呈现间歇性和随机性.而准确可靠地预测光伏出力不仅可以缓解高比例光伏并网对电网的冲击,还可以为电网的调度决策人员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气象特征和改进Transformer的光伏功率短期预测方法.首先针对光伏相关的气象因素提取增量特征、统计特征和时变特征;然后将提取的特征和光伏出力数据输入BOA-iTransformer模型,再将每个变量独立嵌入,便于模型捕捉关键气象特征和多元数据的关联性;随后采用贝叶斯优化调参进行特征选择,得到最优特征组合,以此建立BOA-iTransformer光伏预测模型;最后采用中国某地区实际光伏发电站数据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比 iTransformer、Transformer和LSTM模型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3.54%,7.24%和14.2%.

    光伏预测深度学习贝叶斯优化特征构造

    尾缘后分流板对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影响研究

    梁澍张宇陈建李春...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垂直轴风力机(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VAWT)的气动效率,受圆柱后分流板可减少升阻力系数波动的启发,提出了尾缘后分流板的新型流动控制方式.以NACA0015 翼型为对象,研究分流板长度以及其与翼型的间隙对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同时探究分流板在不同叶尖速比工况下对VAWT气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尾缘后分流板对翼型可起到增升减阻的效果;带尾缘后分流板的VAWT风能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在低尖速比工况下风能利用率均高于原始风力机,在高尖速比工况下风能利用率最大提高约25.78%;尾缘后分流板的存在有利于VAWT的尾流恢复,在相同尖速比工况下,带有尾缘后分流板的VAWT的尾迹长度短于原始风力机.

    垂直轴风力机流动控制尾缘后分流板气动特性风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