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曹玉英

双月刊

1001-1803

gybjb@163.com

0351-4062697

030001

山西省太原市文源巷34号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Journal China Surfactant Detergent & Cosmet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表面活性剂、洗涤用品(包括洗涤剂、皮肤清洁剂、头发清洗及肥香皂等)及其专用助剂;个人护理用品(包括各类化妆品、护理品和口腔卫生用品等)及其专用添加剂,以及香精香料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科研及技术革新成果、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开发利用等。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美国《化学文摘》(CA)作为收录文摘内容的期刊来源之一,2002年进入“CA”千刊表。同年,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 2004年,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土木工程文摘》(CSA:CEA)、《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腐蚀文摘》(CSA:PollA)、《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工程材料文摘》(CSA:EMA)、《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金属索引》(CSA:MD)、《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机械与运输工程文摘》(CSA:MTEA)收录。该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曾多次获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成果奖和中国轻工总会优秀科技期刊奖,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编委会由业内权威专家68人组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β-环糊精的高矿化度水中曲拉通X-405的检测新方法

    孙建萧荆江录王渊樊庆虎...
    369-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田压裂用水矿化度高,为了降低压裂用水对紫外光谱法检测聚乙二醇叔辛基苯基醚(曲拉通X-405)产生的影响,采用添加适量β-环糊精(β-CD)作为屏蔽剂来消除压裂用水的干扰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压裂用水能明显降低曲拉通X-405的吸光度和临界胶束浓度(cmc),在压裂用水中,100.0 mg/L曲拉通X-405在最大吸收波长224 nm处的吸光度降幅达6.67%,曲拉通X-405的cmc也由蒸馏水中的103.978 mg/L降低至97.056 mg/L.加入与曲拉通X-405相同物质的量的β-环糊精后,压裂用水对曲拉通X-405吸光度的干扰作用显著降低,100.0 mg/L曲拉通X-405在224 nm处的吸光度降幅仅为1.99%,在20.0~160.0 mg/L范围内,曲拉通X-405在蒸馏水中及在压裂用水中均没有形成胶束,曲拉通X-405的检测回收率也由88.3%~97.4%改善至97.5%~99.6%.等摩尔连续变化法、FT IR及1H NMR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曲拉通X-405与β-CD按物质的量比1∶1形成包结物,曲拉通X-405分子可以分别从β-CD分子空腔的宽、窄口径两端进入β-CD内腔,包结物的屏蔽作用是降低压裂用水对曲拉通X-405的干扰作用的根本原因.该方法为准确检测高矿化度压裂用水中的曲拉通X-405提供了新参考.

    曲拉通X-405β-环糊精压裂用水定量干扰

    AC@Fe3O4的制备及其对水中乳液的吸附性能研究

    丁文杰申婧董晓娜杜志平...
    376-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液压支架乳液在使用的过程汇入矿井水中,大幅度增加了处理难度.粉末活性炭(AC)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优点,可以应用于含乳液矿井水的处理中,但存在吸附后固液分离难以及AC再生回用难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AC、FeCl3·6H2O、FeCl2·4H2O为原料,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活性炭负载Fe3O4复合材料(AC@Fe3O4),并应用于液压乳液废水的吸附处理.结果表明,磁性活性炭对乳液的吸附在9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当乳液的初始体积分数为0.5%,温度为25℃,振荡速度为200 r/min时,对乳液的吸附量为1.07 mL/g.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磁性活性炭对乳液的吸附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其对乳液的吸附主要是化学吸附,Langmuir等温线模型对磁性活性炭吸附乳液的拟合度较高,通过拟合计算得到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51 mL/g,而实验中优化吸附量也达到1.07 mL/g.吸附平衡后分离出的AC@Fe3O4在甲醇中乳液的脱附率可以达到90%以上,吸附剂可以重复利用,经过5次循环仍能保持良好的吸脱附性能,并且在外加磁力的作用下可实现液固分离,回收利用简单方便.

    磁性活性炭液压支架乳液吸附循环利用

    化妆品植物原料(Ⅷ)——抗细菌的植物原料研究与开发

    邓诗雨孙旭金建明吴华...
    385-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菌无处不在,也是人体皮肤微生物中最大的种群.传统的化妆品防腐剂副作用相对较大,长期使用容易改变皮肤中细菌种群的平衡而导致各种皮肤问题.作为天然的防腐剂,植物中的抗细菌活性成分能减少甚至消除传统防腐剂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文章介绍了植物提取物抗细菌的作用机制及其主要作用靶点,总结了植物中各类抗细菌活性成分.植物中具有抗细菌的活性成分主要有酚类、萜类、生物碱、黄酮、苯丙素类、醌类和精油.植物中的抗细菌活性成分主要通过抑制肽聚糖合酶活性进一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以及破坏细胞膜结构和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得细胞内成分渗漏,导致细胞死亡而产生抗菌作用.植物中的酚类和生物碱也可以通过抑制细菌中的蛋白质合成,抑制DNA解旋酶和DNA拓扑异构酶而抑制核酸合成,以及抑制基础代谢和能量代谢而产生抗菌作用.而苯丙素类化合物则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或细胞膜质子泵而产生抗菌作用.一些植物抗菌活性成分也可以通过抑制生物膜的形成而产生抑菌活性.文章通过对植物中各类抗细菌活性成分的阐述,希望能为植物原料更好地应用于相关化妆品提供帮助.

    植物提取物化妆品抗细菌活性抗细菌机理

    黑茶籽油成分分析及其对于H2O2诱导HFF-1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李健邓建明黄源城余敏...
    393-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茶籽油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对不同产地的茶籽油的脂肪酸、α-生育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黑茶籽油的三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总含量(83.72%),α-生育酚(1.33 mg/g)相比于其他茶籽油(绿茶籽油、普洱茶籽油)、山茶籽油(有机山茶油)和油茶籽油(有机油茶籽油、古树茶籽油)含量更高.在此基础上,测试了黑茶籽油对于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黑茶籽油在0.15 g/mL质量浓度时,对于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93.08%和94.85%;在0.3 g/mL质量浓度下,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1.25%,相较于其他茶籽油表现出更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此外,还测定了黑茶籽油对于双氧水诱导的人成纤维细胞(HFF-1)氧化应激以及衰老的抑制作用.细胞增殖实验、活性氧自由基测定实验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验的结果表明,黑茶籽油在10~50 μg/mL质量浓度下对双氧水诱导的HFF-1细胞氧化应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表现出抗氧化、抗衰老的活性.

    黑茶籽油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

    拉曼光谱研究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刺激和皮肤防护的体内分子机制

    何一凡吴文海苏牧楠蒋晓龙...
    401-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研究表面活性剂对皮肤损伤和皮肤防护的分子机制,需要研究人(内源性物质和结构)、物质(刺激物和抗刺激活性物)、以及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然而,在人体上分子水平的机制研究报道很少.共聚焦拉曼光谱可以开展此类研究,因其可以在体、实时和非侵入式地测定角质层中的某些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并分析角质层结构.文章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刺激剂,通过共聚焦拉曼光谱扫描志愿者前臂屈侧皮肤12 μm深度内,定性和半定量地测量SDS经皮吸收的相对量和深度,以及SDS"入侵"时皮肤脂质相对含量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SDS经皮吸收进入角质层,导致角质层脂质流失和脂质有序性降低.据报道刺激物的进入量和深度是影响皮肤刺激程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文章首次在人体上通过SDS给予证实;此外,文章首次发现SDS引起的人体皮肤屏障损伤的第三个因素,我们称之为"刺激传导网络",即SDS对皮肤的损伤不仅局限于其所到之处,"刺激传导网络"可以将刺激损伤传递到SDS未到达的更深更远处.通过拉曼光谱对皮肤内部进行研究,并结合体外手段例如3D皮肤等,结果一致,进而提出了"现实世界发生的"SDS诱导皮肤损伤的分子学机制.根据该机制设计的表面活性剂拮抗剂简称ASF,数据显示,可以有效阻挡SDS的经皮吸收,进而有效阻止皮肤脂质流失和脂质有序性的降低,对皮肤屏障的保护效果很好,为表面活性剂在人体刺激机制以及保护机制提供进一步佐证.

    在体研究表面活性剂皮肤刺激的分子机制皮肤防护共聚焦拉曼光谱皮肤屏障功能

    负载香芹酚的小麦醇溶蛋白/果胶纳米颗粒的构建及性质表征

    许雪儿金绍娣王岚
    410-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芹酚作为天然高效的抗氧化剂,却由于其水溶性较差导致其生物活性较低.研究借助小麦醇溶蛋白的自组装特性包埋香芹酚,复合果胶做稳定剂,运用反溶剂法制备负载香芹酚的纳米颗粒.借助粒径仪及光学照片考察小麦醇溶蛋白与果胶不同质量比、小麦醇溶蛋白与香芹酚不同质量比、pH值、盐离子浓度及储藏时间对复合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小麦醇溶蛋白)∶m(果胶)=1∶1.5时,复合纳米颗粒粒径为179.23 nm,多分散指数(PDI)达0.21,电位达-36.42 mV.在该条件下,当m(小麦醇溶蛋白)∶m(香芹酚)=10∶1时,包封率达85.23%;当pH=3.0~9.0,盐离子浓度不高于50 mmol/L时,负载香芹酚的复合纳米颗粒稳定性较好,且储藏实验表明28天内体系均一稳定.透射电镜结果也显示果胶与小麦醇溶蛋白借助相互作用力形成稳定球型结构.此外,抗氧化实验显示负载香芹酚的复合纳米颗粒可有效实现对自由基的清除,且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为(13.21±0.81)μg/mL,可预防食物氧化,在食品保鲜与包装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小麦醇溶蛋白果胶纳米颗粒香芹酚稳定性

    羧甲基纤维素钠在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流变性研究

    高艳肖蕾
    419-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Anton Paar MCR 302 流变仪,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在甘油质量分数分别为0%,20%,40%,60%和80%的甘油-水混合溶剂中的流变特性.发现甘油-水混合CMC溶液为无屈服力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稀化特性;随甘油质量分数的增加,CMC溶液黏度增大、剪切稀化特性逐渐明显、结构恢复变慢;溶液从黏弹性流体逐渐向黏弹性固体转变,内部结构增强,刚性增大.经高温处理后,CMC混合溶液的黏度均会显著增加,且增加值随甘油量增加而增大.亲水性多糖类聚合物的分子主链带有羟基,具有形成氢键的能力.甘油带3个醇羟基,与水形成氢键比水与水之间的氢键更强,可促进体系中羟基间氢键形成,增加氢键数量以及氢键作用力,增大了聚合物分子链缠绕、分子链段缠结.

    流变性羧甲基纤维素钠甘油氢键

    氨基改性硅油柔软剂的稀释稳定性研究

    王艾德崔金德梁丽丽张琳涵...
    425-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氨基改性硅油柔软剂的稀释稳定性.制备基础硅油化合物,并利用包含氨基的氨基酸对其改性.对氨基改性硅油柔软剂实施稀释倍数下的分层测试、表面张力测试以及透水率测试.结果表明:离心稳定性、耐酸、耐碱稳定性测试下溶液没有出现分层,而耐热稳定性、耐电解质稳定性两个测试虽然出现分层情况,但是比例系数均在0.1以下,说明经过稀释后,氨基改性硅油柔软剂保持较好的稳定性.随着稀释倍数提高,氨基改性硅油柔软剂的表面张力越来越小,透光率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延长,虽然二者出现波动,但最终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证明其性能的稳定性.

    氨基改性硅油柔软剂制备工艺分层表面张力透水率稀释稳定性

    芝麻林素对皮肤光老化小鼠AQP3表达和Nrf2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

    韩耕涛董卓姚韧辉
    431-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芝麻林素(Sesamolin,SES)对紫外线B(UVB)诱导的皮肤光老化小鼠的影响.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n=12):Control组、UVB组、低剂量SES组(L-SES)、中剂量SES组(M-SES)和高剂量SES组(H-SES).其中Control组小鼠不进行UVB照射,其他组小鼠均进行8周UVB照射.此外,照射当天开始,L-SES组、M-SES组和H-SES组小鼠分别灌胃0.5 mL 20,40和80 mg/(kg·d)的芝麻林素溶液,共给药8周.给药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表皮含水量.通过HE染色评价皮肤组织形态,通过Masson三色染色评价胶原蛋白沉积.测定皮肤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SOD、CAT、GSH-Px和MDA)水平.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肤组织中MMP-1、Collagen I、Nrf2、Keap1、HO-1、AQP3的mRNA或蛋白水平.结果显示,与UVB组比较,L-SES组、M-SES组和H-SES组小鼠表皮含水量升高,表皮厚度降低,皮肤病变减轻,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胶原密度升高,MM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Collagen I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SOD、CAT和GSH-Px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Nrf2和HO-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Keap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AQP3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表明芝麻林素可剂量依赖性的提高小鼠表皮含水量和抗氧化能力,减轻皮肤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AQP3的表达和激活Nrf2信号通路有关.

    芝麻林素紫外线B皮肤光老化皮肤含水量抗氧化

    基于数据库可视化分析发酵源化妆品的应用与发展

    华中杰茅文瑄狄飞倩张佳婵...
    439-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五年随着消费者对"天然、绿色、安全"化妆品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发酵源化妆品的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于发酵源化妆品原料的开发,中外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入手,提高了相关发酵产物的活性、产量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文章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借助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VOSviewer,以"化妆品"、"发酵"、"cosmetic"、"fermentation"或"fermented"为关键词构建近五年发酵源化妆品文献库,根据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词共现频率分析近期发酵源化妆品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对目前化妆品相关的发酵菌种、发酵产物及功效宣称进行了汇总分析,同时对未来发酵源化妆品的发展与研发提出展望,为发酵源化妆品领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发酵源化妆品发酵菌种发酵产物VOSviewer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