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精神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精神卫生
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精神卫生

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刘协和

季刊

1007-3256

scjsws@163.com

0816-2285679

621000

绵阳市剑南路190号

四川精神卫生/Journal Sichuan Mental Healt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于我省精神医学研究的特点和科技实力,面向全国交流精神医学经验与成果,力求内容与质量达到国内外水平,并以临床实用性为重点,旨在更新我省精神卫生工作者的知识,提高对精神疾病的防治水平,以服务于我省人民保健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衰减异常及干预策略

    周爱保李泽恺黄雅莲胡韬...
    487-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感觉衰减方面存在缺陷,即无法正确抑制自主行为的感觉反馈强度.感觉衰减作为主动控制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了个体对自身行为的真实感知和对外界的有效适应.对感觉衰减异常的研究,有助于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信息加工障碍的发生机制.本文探讨了感觉衰减异常与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的关系、感觉衰减异常的形成机制以及针对感觉衰减异常的干预策略,旨在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精神分裂症感觉衰减精神分裂症谱系主动控制感

    团体运动治疗改善急性期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

    李睿楠郭建军刘文洋乔羽...
    492-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抑郁障碍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既往研究表明,团体运动治疗有助于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尚缺少团体运动治疗对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研究.目的 探讨团体运动治疗对急性期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改善急性期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8年12月—2021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急性期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n=40).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8周、每周3次、每次60 min的团体运动治疗.于基线期、干预2、4、6、8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定.将治疗后各时点相对于基线期的各量表评分减分值为因变量,时间为自变量,基线期评分为协变量,时间为固定效应,基线期评分值为随机效应,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基线期和干预2、4、6、8周后,患者PSQI评分分别为(10.62±5.12)分、(9.07±3.58)分、(7.39±3.66)分、(6.54±3.84)分、(5.50±3.41)分.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干预2、4、6、8周后,患者PSQI评分均低于基线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基线期和干预2、4、6、8周后,患者HAMD-17睡眠因子评分分别为(2.25±1.56)分、(2.06±1.49)分、(1.36±1.27)分、(1.22±1.46)分、(0.97±1.34)分.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干预4、6、8周后,患者HAMD-17睡眠因子评分均低于基线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基线期和干预2、4、6、8周后,患者VAS评分分别为(3.18±2.17)分、(4.74±2.22)分、(6.01±2.31)分、(6.54±2.16)分、(7.90±1.64)分.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干预2、4、6、8周后,VAS评分均高于基线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团体运动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期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

    团体运动治疗抑郁症睡眠质量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城乡差异

    谢宏成冯双双王婷婷梁峻钒...
    497-501,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方法,但其疗效在不同患者群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目的 比较MECT对在城镇和农村居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以期为城乡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8年5月—2022年8月在泸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5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药物组(n=106)和MECT联合药物组(n=481).在MECT联合药物组中,剔除24例居住地为城镇的农村籍患者,将剩余患者按居住地分为城镇组(n=103)和农村组(n=354).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采用PANSS评分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城乡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MECT联合药物组和单纯药物组PANSS总评分减分率、阳性症状分量表评分减分率、阴性症状分量表评分减分率以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149、12.111、31.725,χ2=14.010,P均<0.01).MECT联合药物组中的城镇和农村患者PANSS总评分减分率、阳性症状分量表评分减分率以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46、4.523,χ2=4.033,P均<0.05).结论 在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MECT联合药物的疗效可能优于单纯药物治疗.MECT联合药物对城镇患者的疗效可能优于农村患者,且城镇患者阳性症状的改善可能更明显.

    精神分裂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城乡

    松弛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儿童青少年首发抑郁发作的效果

    刘妍敬琳赵荔周晓秋...
    502-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抑郁发作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松弛疗法是抑郁发作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但目前关于松弛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发作的效果的研究有限.目的 探讨松弛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儿童青少年首发抑郁发作的效果,为儿童青少年抑郁发作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选取在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卫生科住院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422例儿童青少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208)和对照组(n=214).两组患者均接受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2周、每周5天、每天1次、每次25~30 min的松弛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及出院第2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结果 共369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研究组185例,对照组184例.两组HAMD-24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以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813.279、17.625、8 994.905,P均<0.01);两组HAMA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别效应以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635.041、10.716、13 945.986,P均<0.01).治疗第2周末及出院第2周末,研究组HAMD-24和HAMA评分均较低治疗前(t=0.924、0.359,P均<0.01).出院第2周末,研究组HAMD-24和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0.210、0.720,P均<0.05).治疗第2周末,研究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95.14%vs.66.30%、89.18%vs.71.74%,χ2=78.942、22.526,P均<0.05);出院第2周末,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单用舍曲林相比,松弛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在短期内对儿童青少年抑郁发作的效果可能更好.

    儿童青少年抑郁发作松弛疗法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

    郝明茹刘乐伟赵鑫申晴晴...
    507-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往往存在更高的死亡风险及更差的预后.既往关于抑郁障碍患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成年抑郁障碍患者,针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研究有限.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对这一群体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2年9月—2023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和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96例.同期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招募健康体检者56例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将患者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n=32)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n=64).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及童年创伤问卷简化版(CTQ-SF)进行评定.使用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PANSS阳性症状分量表评分与血浆BDNF水平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血浆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t=-3.080,P<0.01).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的血浆BDNF水平低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t=2.418,P<0.05),体质量指数(BMI)、PANSI评分、CTQ-SF评分以及HAMD-24总评分均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t=-2.024、-2.530、-2.187、-4.977,P<0.05或0.01).相关分析显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的PANSS阳性症状分量表评分与HAMD-24的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及体重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r=-0.438、-0.498,P<0.05或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血浆BDNF水平、HAMD-24总评分及认知障碍因子评分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AMD-24的体重因子评分(β=-0.349,P<0.05)及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β=-0.433,P<0.05)是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BMI较高、血浆BDNF水平较低、严重的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危险因素;体质量及焦虑症状可能与精神病性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关联.

    青少年抑郁障碍精神病性症状BDNF临床特征

    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压力知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作用路径

    吴艳王永娜张大伟郝晶晶...
    515-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受多种因素影响,压力知觉与自杀意念密切相关,但其对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影响的作用路径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心理资本在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压力知觉及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路径,以期为降低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3月于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585例.采用自编问卷、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及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使用Bootstrap法检验心理资本在压力知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路径.结果 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CPSS评分与BSI-CV评分呈正相关(r=0.375,P<0.01),CPSS评分、BSI-CV评分与PPQ评分均呈负相关(r=-0.481、-0.436,P均<0.01).心理资本在压力知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间接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值为0.160(95%CI:0.178~0.373),占总效应的30.42%.结论 住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压力知觉可以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心理资本的作用路径影响自杀意念.

    抑郁症压力知觉心理资本自杀意念中介分析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睡眠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

    刘蕾陈娟杨德英徐莲英...
    520-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青少年群体的抑郁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但目前尚缺少关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质量与自杀风险关系的研究.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并分析其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2月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住院治疗、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101例.采用护士用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定.根据NGASR评分,将患者分为严重自杀风险组(n=35)和非严重自杀风险组(n=66).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GASR评分与PSQI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严重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学习压力、同学关系以及家庭关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2、4.378、6.748,P均<0.05).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8,P<0.05).两组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6,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PSQI总评分与NGASR总评分呈正相关(r=0.698,P<0.05).重度抑郁障碍(OR=1.628,95%CI:1.079~2.457)、学习压力较大(OR=1.118,95%CI:1.018~1.228)、睡眠质量不良(OR=1.158,95%CI:1.033~1.297)是严重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同学关系较好(OR=0.908,95%CI:0.826~0.998)、家庭关系较好(OR=0.904,95%CI:0.823~0.993)是严重自杀风险的保护因素.结论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与自杀风险呈负相关,睡眠质量不良可能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高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青少年抑郁障碍睡眠质量自杀

    儿童期虐待对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同伴依恋和情绪弹性的作用路径

    唐新龙江洋陆振华余万庆...
    526-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抑郁是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同伴依恋、情绪弹性、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状四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推测同伴依恋和情绪弹性可能是儿童期虐待与初中生抑郁症状之间的链式作用路径.目的 探究儿童期虐待与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关系,分析同伴依恋和情绪弹性在其中的作用路径,为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5月—7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安徽省某初中的1 781名在校初中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量表(IPPA-R)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AERQ)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评定.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使用Process 4.2和Bootstrap法进行同伴依恋和情绪弹性在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作用路径分析.结果 初中生CTQ-SF评分与IPPA-R同伴依恋分量表评分和AERQ评分均呈负相关(r=-0.527、-0.495,P均<0.01),与CES-D评分呈正相关(r=0.669,P<0.01);IPPA-R同伴依恋分量表评分与AERQ评分呈正相关(r=0.556,P<0.01),与CES-D评分呈负相关(r=-0.599,P<0.01);AERQ评分与CES-D评分呈负相关(r=-0.698,P<0.01).儿童期虐待可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0.675,P<0.01),也可以负向预测同伴依恋(β=-0.824,P<0.01)和情绪弹性(β=-0.305,P<0.01).儿童期虐待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和情绪弹性影响抑郁症状(β=0.387,P<0.01).同伴依恋和情绪弹性分别是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独立作用路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93(95%CI:0.066~0.122)、0.108(95%CI:0.084~0.133).同伴依恋-情绪弹性是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状之间的链式作用路径,间接效应值为0.087(95%CI:0.071~0.105),效应量为12.89%.结论 初中生儿童期虐待既可以直接影响抑郁症状,也可能通过同伴依恋与情绪弹性的独立作用路径或链式作用路径影响抑郁症状.

    儿童期虐待同伴依恋情绪弹性抑郁症状中介效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成都市某综合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疾病变化趋势分析

    师丽欣邱昌建
    53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阶段,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应对能力较弱,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目的 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某综合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比变化趋势,为以后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与干预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住院且出院主诊断为《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任一诊断的儿童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n=6 613).回顾性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前(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采用趋势χ2检验考查疾病构成比变化趋势.结果 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前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的年龄更小、住院天数更短、女生占比更高(t=10.743、4.082,χ2=29.092,P均<0.01).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1.058、67.333、17.276,P均<0.01),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19.924,P<0.01).亚组分析显示,6~14岁患者中,双相情感障碍构成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8.207,P<0.01),15~19岁患者中,双相情感障碍和焦虑障碍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57.339、19.011,P均<0.01);男生抑郁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1.729、11.380,P<0.01),女生双相情感障碍和焦虑障碍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54.830、14.377,P均<0.01).结论 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前比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中女生多于男生,患者年龄偏小、住院时间偏短,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构成比均上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

    学龄前长子女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

    叶爱梅陈峰叶雨钟黄长灿...
    537-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同胞关系会影响家庭长子女的焦虑症状.焦虑症状起源于儿童早期,并持续影响个体的青少年和成年时期,但目前关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学龄前长子女焦虑症状的研究尚不足.目的 探讨学龄前长子女的焦虑症状及影响因素,为多子女家庭的儿童焦虑症状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0月—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纳入深圳市龙华区234家幼儿园的8 449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同胞关系量表(SIB)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SPAS)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学龄前长子女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 8 419 份(99.64%).检出 344 名(4.09%)学龄前长子女存在焦虑症状.焦虑症状组和无焦虑症状组的户籍、家庭月收入、母亲生育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居住情况、是否为留守儿童比较,差异均有计学意义(χ2/t=9.906、33.490、5.136、13.485、9.690、17.332、21.975,P<0.05或0.01).焦虑症状组在SIB竞争、攻击、回避三个维度上的评分均高于无焦虑症状组(t=165.322、74.471、286.419,P均<0.01),在SIB陪伴、共情、教导三个维度上的评分均低于无焦虑症状组(t=59.133、42.417、39.112,P均<0.01).留守、同胞关系中的竞争和回避是学龄前长子女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OR=1.195、1.143、1.260,P<0.05或0.01).结论 留守的学龄前长子女更易出现焦虑症状,消极型同胞关系(竞争和回避)也可能导致学龄前长子女出现焦虑症状.

    学龄前长子女同胞关系焦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