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精神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精神卫生
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精神卫生

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刘协和

季刊

1007-3256

scjsws@163.com

0816-2285679

621000

绵阳市剑南路190号

四川精神卫生/Journal Sichuan Mental Healt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于我省精神医学研究的特点和科技实力,面向全国交流精神医学经验与成果,力求内容与质量达到国内外水平,并以临床实用性为重点,旨在更新我省精神卫生工作者的知识,提高对精神疾病的防治水平,以服务于我省人民保健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体系:成就、挑战和展望

    周亮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在精神障碍社区服务工作中的投入越来越多,使广大精神障碍患者接受到更加便捷和专业的社区服务.在精神障碍社区服务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体系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我国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体系的成就、挑战和展望三个方面,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提供参考.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精神卫生服务

    利用条件错误发现率方法识别抑郁症和失眠症的多效性位点

    宋文超楚利君马静
    198-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抑郁症和失眠症常共病存在,两者存在一些共同的发病机制,并可能受相同的多效性基因调控.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一般采用单性状研究,在解释基因多效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狭窄性.目的 识别与失眠症和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检验抑郁症和失眠症是否存在共同的遗传因素.方法 抑郁症GWAS数据来自精神疾病遗传学联盟(PGC),共包含246363例抑郁症患者和561190例正常对照.失眠症GWAS数据来自睡眠障碍知识门户,共包含1331010例受试者.采用条件错误发现率(cFDR)和联合的条件错误发现率(ccFDR)方法筛选与抑郁症和失眠症相关的遗传位点,采用通路富集分析检验这些位点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抑郁症和失眠症存在显著的多效性富集现象.利用cFDR方法,以cFDR<0.01作为显著性阈值,鉴定出21个易感位点与抑郁症相关(其中17个是新识别的),38个易感位点与失眠症相关(其中28个是新识别的).以ccFDR<0.05为显著性阈值,识别出16个多效性位点与抑郁症和失眠症均相关,其中15个是本研究新识别的.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抑郁症和失眠症均关联的易感位点富集于突触传递相关通路,如突触后密度(GO:0014069,P=4.91E-04,FDR=4.84E-03)、不对称突触(GO:0032279,P=5.09E-0,FDR=4.84E-03)、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受体水平的调节(GO:0099072,P=5.11E-04,FDR=1.69E-02).结论 失眠症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多效性富集现象,其共病机制与突触传递有关.

    抑郁症失眠症基因多效性条件错误发现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抑郁障碍患者楔前叶功能连接与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的相关性

    肖洪奇袁敏兰朱鸿儒曹源...
    205-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默认网络内楔前叶功能活动与抗抑郁药物的疗效有关.然而,楔前叶功能网络与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的关系仍不清楚.目的 探索抑郁障碍患者楔前叶功能连接(FC)与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的关系,以期寻找预测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的神经生物标志物.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7月—2019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47例抑郁障碍患者.采集患者基线期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数据及临床信息.患者接受2周抗抑郁药物治疗,根据治疗2周时16项抑郁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IDS-SR16)评分减分率是否≥20%,将患者分为早期改善组(n=27)和未改善组(n=20).以双侧楔前叶为种子点,计算楔前叶与全脑FC值,比较两组基线期楔前叶FC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的FC值与QIDS-SR16评分及其减分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早期改善组左侧楔前叶与左侧中央前回的FC值、右侧楔前叶与右侧梭状回的FC值均高于未改善组(GRF校正,P<0.01).抑郁障碍患者左侧楔前叶与左侧中央前回的FC值、右侧楔前叶与右侧梭状回的FC值与QIDS-SR16总评分减分率均呈正相关(r=0.475、0.297,P均<0.05).结论 基线期较低的左侧楔前叶与左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前叶与右侧梭状回的FC与较差的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有关,楔前叶FC可能是预测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的潜在指标.

    抑郁障碍抗抑郁药物治疗早期疗效楔前叶功能连接

    rTMS及CBT-I对慢性失眠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刘雅妮隋晓杰白银霞吕东升...
    21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目前,药物疗法是失眠障碍的一线治疗手段,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与药物治疗相比,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的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耐受性较好.目的 探讨rTMS与CBT-I治疗慢性失眠障碍的效果,以期为慢性失眠障碍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1日—2021年12月1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社区医院就诊的、符合《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诊断标准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n=50),同期在社区招募与患者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16).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分为rTMS组与CBT-I组各25例,分别接受为期6周的rTMS或CBT-I干预.于干预前和干预后,慢性失眠障碍患者接受多导睡眠监测(PSG)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定.对患者组和对照组进行静息态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并进行静息态低频振幅(ALFF)分析.将患者组和对照组AL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作为感兴趣区域(ROI),将其作为种子点与患者全脑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 rTMS组和CBT-I组的PSQI评分、ISI评分以及RBANS中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维度评分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41.160、69.615、47.923、12.090、28.193,P均<0.05);两组总睡眠时间的时间效应、睡眠效率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以及N1%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8.995、12.414、4.342、7.806,P均<0.05).干预后,CBT-I组睡眠效率高于干预前(t=-2.785,P<0.05).rTMS组眶部额上回与左侧豆状壳核(t=4.991,P<0.05)、右内侧和旁扣带回(t=4.471,P<0.05)和右侧中央后回(t=4.922,P<0.05)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CBT-I组眶部额上回与左侧额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t=6.586,P<0.05).结论 rTMS及CBT-I可能有助于改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的失眠情况和认知功能.

    慢性失眠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临床疗效功能连接

    短程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孙倩杨晓婕马云郭志华...
    219-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精神分裂症病程迁延,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尤为重要.短程认知行为治疗(BCB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有关BCBT的研究更多关注患者症状的改善,缺少对生活质量改善的相关报道.目的 评价BCBT联合常规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随诊、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2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12周、共8次BCBT.在基线期和治疗12周末、随访26周末、随访52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评定.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ANSS总评分的时间效应、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118.783、8.083,P均<0.01);PSP总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94.358、4.048、5.490,P<0.05或0.01);WHOQOL-BREF总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30、4.168、4.142,P<0.05或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CBT联合常规治疗(OR=1.861,95%CI:1.004~3.448)、年龄小(OR=1.044,95%CI:1.001~1.088)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保护因素,基线期PANSS评分高(OR=0.972,95%CI:0.945~0.999)是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危险因素.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BCBT联合常规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显现更早,且长期效果更好.

    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治疗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阿立哌唑联合奥氮平治疗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刘舜华袁小凤叶雪婷张瑜良...
    226-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均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MS),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不利于疾病预后.有效预防或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MS的风险至关重要.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联合奥氮平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其对患者MS的影响,以期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选取2023年2月—6月在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80例男性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阿立哌唑联合奥氮平口服)与对照组(奥氮平单药口服)各40例,两组均连续用药6周.治疗前,两组均接受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和MS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及血脂水平]、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于治疗第2、4、6周末再次行PANSS评定,于治疗第2周和第6周末进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治疗第6周末再次进行MS相关指标、S100B以及hs-CRP水平检测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两组PANSS评分的组别效应、时间效应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18.092、634.780、2.917,P<0.05或0.01).两组CGI评分的组别效应和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20.492、99.190,P均<0.01).治疗第6周末,研究组HbA1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3.495、-3.293,P均<0.05).治疗第6周末,研究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t=-3.916,P<0.05).研究组TESS评分低于对照组(t=-4.684,P<0.01).结论 与奥氮平单药治疗相比,阿立哌唑联合奥氮平可能更有助于改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且对MS相关指标的影响更小.

    精神分裂症男性阿立哌唑奥氮平代谢综合征

    团体游戏治疗对改善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的效果

    岳曼曼马瑞吴远雄王蕊...
    23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阴性症状和严重的认知功能受损,但目前关于缓解阴性症状和提高认知功能的有效干预措施有限.精神分裂症团体游戏治疗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其可能对症状改善有积极影响.目的 探索团体游戏治疗对改善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的效果,为对这一群体的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2年4月—2023年5月于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40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5周、共10次的团体游戏治疗.在基线期,采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抑郁自评量表(SD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进行评定;治疗后,采用SAPS、SANS和RBANS进行评定.将患者基线期SAPS评分、SANS评分、RBANS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作为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结果 共39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SANS评分低于对照组,RBANS总评分以及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和注意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408、10.331、4.932、9.967、10.010,P<0.05或0.01).结论 团体游戏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

    精神分裂症团体游戏治疗认知功能阴性症状

    父母正念养育、教养压力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

    陈思穆蔚琦周明洁郭昫澄...
    237-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父母正念养育水平关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目前关于正念养育的实证研究较少,尚未查见探讨父母正念养育通过教养压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主客体效应的研究.目的 探讨父母正念养育通过教养压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主客体效应,为改善家庭教育以及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3年9月8日—15日,在四川省绵阳市某学校的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以及初中三个年级中的各年级随机选择3个班级、共907名学生,以学生家庭(包括父母和孩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正念养育量表(MIPQ)评定父母的正念养育水平,采用养育压力量表简化版(PSI-SF)评定父母的教养压力水平,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YSR)中的攻击行为维度评定青少年攻击行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采用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父母正念养育对自身及配偶教养压力的影响,以及通过教养压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 共472个家庭完成有效问卷调查.在主体效应方面,父亲正念养育通过父亲教养压力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效应值为-0.018(P=0.002),母亲正念养育通过母亲教养压力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效应值为-0.026(P<0.01).在客体效应方面,父亲正念养育通过母亲教养压力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效应值为-0.006(P=0.026),母亲正念养育通过父亲教养压力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效应值为-0.007(P=0.012).结论 父母正念养育可以通过自身及配偶的教养压力水平间接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主客体效应均显著.

    正念养育教养压力青少年攻击行为主客体互倚模型

    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手机成瘾的关系:自尊与人际疏离感的作用路径

    李林花陈丽兰
    24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手机成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心理虐待与忽视是手机成瘾的重要预测因素,但关于其对手机成瘾影响的研究较有限.目的 探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并考查自尊与人际疏离感在两者之间的作用路径,为预防和改善初中生手机成瘾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从海南省某县2所学校抽取800名初中生.采用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Rosenberg自尊量表(SES)以及青少年疏离感问卷中的人际疏离感分量表进行评定.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CPANS评分、SES评分、人际疏离感分量表评分、MPA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使用Process 3.5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初中生CPANS评分与SES评分呈负相关(r=-0.278,P<0.01),与人际疏离感分量表评分和MPAI评分均呈正相关(r=0.471、0.372,P均<0.01),SES评分与人际疏离感分量表评分和MPAI评分均呈负相关(r=-0.438、-0196,P均<0.01),人际疏离感分量表评分与MPAI评分呈正相关(r=0.392,P<0.01).人际疏离感是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作用路径,效应值为0.104;自尊和人际疏离感是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手机成瘾之间的链式作用路径,效应值为0.026,效应量为6.99%.结论 心理虐待与忽视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初中生手机成瘾,也可以通过人际疏离感的独立作用路径以及自尊与人际疏离感的链式作用路径影响手机成瘾.

    心理虐待与忽视自尊人际疏离感手机成瘾链式中介

    2型糖尿病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执行功能的作用路径

    张娜郑文凯李玲白萌鸽...
    249-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2型糖尿病患病率较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睡眠障碍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睡眠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代谢通路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关注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对改善其睡眠质量至关重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恐惧疾病进展、执行功能及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为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选取2023年1月—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197例.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BRIEF-A)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对疾病进展的恐惧程度、执行功能及睡眠质量.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中的model 4和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①检出75例(38.07%)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睡眠问题.②2型糖尿病患者PSQI评分与FoP-Q-SF评分和BRIEF-A评分均呈正相关(r=0.159、0.287,P均<0.01).③执行功能是恐惧疾病进展与睡眠质量之间的作用路径,间接效应值为0.076(95%CI:0.022~0.146),占总效应的39.58%.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问题较严重.执行功能可能是恐惧疾病进展与睡眠质量之间的作用路径.

    2型糖尿病恐惧疾病进展睡眠质量执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