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精神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精神卫生
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精神卫生

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刘协和

季刊

1007-3256

scjsws@163.com

0816-2285679

621000

绵阳市剑南路190号

四川精神卫生/Journal Sichuan Mental Healt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于我省精神医学研究的特点和科技实力,面向全国交流精神医学经验与成果,力求内容与质量达到国内外水平,并以临床实用性为重点,旨在更新我省精神卫生工作者的知识,提高对精神疾病的防治水平,以服务于我省人民保健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的关系:智谋的作用路径

    刘霜黄显义刘艳岳洁...
    25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已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痛苦与其应对方式和智谋水平密切相关,但关于智谋在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之间的作用路径尚不明确.目的 探索脑卒中患者的智谋在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之间的作用路径,为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选取2023年1月—5月于泸州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脑卒中诊断标准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表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智谋量表(RS)、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和心理痛苦温度计(DT)进行评定.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 3.4.1中的模型4分析智谋在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之间的作用路径,采用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 脑卒中患者DT评分与MCMQ面对维度评分及RS总评分均呈负相关(r=-0.581、-0.716,P均<0.01),与MCMQ回避和屈服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2、0.758,P均<0.01);MCMQ面对维度评分与RS总评分呈正相关(r=0.700,P<0.01);MCMQ回避和屈服维度评分与RS总评分呈负相关(r=-0.460、-0.566,P均<0.01).智谋可能是面对、回避以及屈服与心理痛苦之间的作用路径,效应值分别为-0.359、0.203、0.183,效应量分别为81.78%、62.65%、27.07%.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应对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其心理痛苦,也可以通过智谋间接影响心理痛苦,智谋可能是应对方式和心理痛苦之间的作用路径.

    脑卒中应对方式智谋心理痛苦

    肺癌患者复发恐惧与疾病感知和心理灵活性的关系

    周玲吴娟娟葛婷婷梁惠...
    262-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肺癌是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疾病复发恐惧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生活质量.既往已有关于肺癌复发恐惧与疾病感知、疾病感知与心理灵活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关于肺癌患者复发恐惧现状及其与疾病感知、心理灵活性三者相关性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复发恐惧及其与疾病感知、心理灵活性的关系,为后续开展相关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接纳与行动问卷(AAQ-Ⅱ)进行评定.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肺癌患者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结果 肺癌患者FoP-Q-SF总评分为(35.35±7.66)分,且FoP-Q-SF评分≥34分者共65例(67.71%).相关分析显示,肺癌患者BIPQ总评分与Fop-Q-SF总评分、社会家庭维度评分和生理健康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586、0.445、0.475,P均<0.05),AAQ-Ⅱ评分与FoP-Q-SF总评分、社会家庭维度评分、生理健康维度评分呈正相关(r=0.485、0.652、0.513,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142,P<0.01)、受教育程度(β=-0.254,P<0.01)、家庭月收入(β=-0.527,P<0.01)、疾病感知(β=0.847,P<0.01)、心理灵活性(β=0.781,P<0.01)均是肺癌患者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结论 大部分肺癌患者存在复发恐惧,不仅与疾病感知和心理灵活性有关,还受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等因素的影响.

    肺癌复发恐惧疾病感知心理灵活性

    强α1受体拮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感发热不适1例

    孙林远高阳苏斌李名立...
    267-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强α1受体拮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利培酮、帕利哌酮和氯氮平后出现自感身体发热不适,考虑系药物副反应,换用阿立哌唑后,患者自感发热不适消失.该病例报道旨在提示精神科医生关注强α1受体拮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副反应,并需结合药物作用机制、患者的病理生理、个体差异等综合考虑,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

    精神分裂症强α1受体拮抗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发热

    脑电信号在焦虑障碍疗效预测与治疗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袁丹凤杨祥云李占江
    270-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焦虑障碍具有高患病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认知行为治疗(CBT)是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手段,然而部分患者对一线治疗应答不佳.探究治疗相关神经机制并寻找客观的疗效预测标志物,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既往多项研究显示,焦虑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电(EEG)信号发生变化,且基线期EEG信号与治疗反应相关,故EEG信号可能具有疗效预测的价值.本文对EEG信号预测焦虑障碍的疗效以及治疗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焦虑障碍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综述结果表明,治疗前对负性情绪面孔刺激表现出高反应的患者更可能从SSRIs和CBT治疗中获益;错误相关负波(ERN)和P1波幅在CBT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说明CBT可能未通过改善注意偏向以及行为监控缓解焦虑症状.基线期负性情绪刺激下的情绪感知相关的脑电指标,如晚期正电位(LPP)有望成为焦虑障碍疗效预测的电生理标志物.

    焦虑障碍脑电图疗效预测

    虚拟现实技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

    袁晴刘丹傅晓晴鲍天昊...
    27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依赖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目的是探讨 VR技术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参考.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VR技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表明,VR技术在改善精神分裂症的幻听症状、认知功能、压力管理和情绪控制、社会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虚拟现实技术精神分裂症治疗

    中药复方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闭经的疗效的Meta分析

    武琦周奇张丽张晓娟...
    282-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而抗精神病药物容易引发女性患者药源性闭经,使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疾病复发率增高.改善药物引起的女性患者闭经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中药复方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9月4日,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收集中药复方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 5.3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对中药复方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的总有效率、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2项RCT研究,包括187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复方或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的总有效率(RR=1.29,95%CI:1.16~1.44)及治愈率(RR=1.62,95%CI:1.45~1.80)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RR=0.56,95%CI:0.41~0.76)和复发率(RR=0.16,95%CI:0.06~0.42)均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结论 中药复方可能有助于改善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闭经,且安全性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中药复方临床疗效Meta分析

    认知行为治疗对延长哀伤障碍患者效果的Meta分析

    郝梦晗李志远黄国平
    28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延长哀伤障碍(PGD)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既往研究探讨了认知行为治疗(CBT)对PGD的干预效果,但由于干预的频率、时间和具体内容不同,CBT对PGD干预效果的结论存在争议.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CBT对PGD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10月22日,以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进行检索,收集CBT治疗PG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结局指标包括哀伤、抑郁、焦虑或躯体化症状.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528例PG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哀伤症状(SMD=-0.78,95%CI:-1.27~-0.29)、抑郁症状(SMD=-0.45,95%CI:-0.73~-0.17)以及焦虑症状评分(SMD=-0.38,95%CI:-0.59~-0.1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躯体化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1,95%CI:-0.26~0.25).结论 CBT可能有助于改善PGD患者的哀伤、抑郁及焦虑症状,但对躯体化症状的改善效果欠佳.

    认知行为治疗延长哀伤障碍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