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学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学理论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

于沛

季刊

1004-0013

sxllyj@sina.com

010-65275903

100006

北京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

史学理论研究/Journal Historiography Quarter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历史学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史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评析各种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研究国内外史学发展状况和趋势,刊载读史随笔、书评及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希腊化史学中的罗马盛衰论

    吕厚量
    4-13页

    "四帝国说"作为一种"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

    汪丽红
    13-21页

    近代西方历史理论中的"历史进步"观

    李友东
    21-33页

    英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兴起

    初庆东
    34-42页

    "境地"、周期与文明特性——布罗代尔历史理论刍议

    庞冠群
    42-50页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史学理论研究——陈启能学术访谈录

    黄畅
    51-62页

    清朝的国家规模与空间治理逻辑初探

    胡恒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模是影响国家治理的重要变量.就清代而言,超大规模与有限政府之间构成一对结构性矛盾,影响清朝政治制度设计与机制运行的各层面.政府规模的有限性影响了清朝在垂直空间下渗的程度,在是否将县级以下纳入直接治理体系问题上犹豫不前.与此同时,清代中国内受疆土和人口超大规模的影响,中期以后又受西方冲击,治理内容和形式日趋复杂,促使清朝在努力维持一个旧有制度架构的同时努力进行内部调整,包括将县衙官员分防县城以外,探索县级以下政权建设以缓解治理困境等尝试.同时,在一个精简的政府架构之外,维持一个隐性膨胀的公务与准公务人员队伍.在横向空间的拓展上,超大规模带来的"异质性"和"非均衡性",导致了沉重的治理负荷,也促使清朝努力追求地方行政体制的同质性,这也解释了府县体制在边疆地区拓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同质性又有限度,需要考虑到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而因地制宜,并产生了"厅"这一类特有政区.因应"规模之累",清朝发展出一套将政区科学分等并与官员调动、职务晋升、地方治理关联起来的动态体制,保证了有限官僚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合理搭配,重塑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格局,影响着清朝官员空间流动的方向.

    清代规模空间国家治理

    清朝边疆区域间的历史关联——基于思想与实践维度的认识

    袁剑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这是清朝作为历史中国组成部分的最为重要的证据之一.同样,清朝对于广袤边疆区域治理的广度与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我们不仅要对清朝的边疆治理政策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究,还必须充分理解和认识清朝边疆区域间存在的历史关联,进而理解这些边疆区域间关联具有的当代传承特质.这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中"多元间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多元"的连贯性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疆域历史连续性及与之相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完整性的理解.

    清朝边疆区域历史关联传承

    天帝与君王之间:商周天命授受的对象及其演变

    谢乃和
    8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命观是中国古代王朝更迭与国家治理逻辑的理论基石,而商周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天命观念的滥觞期.从天命授予主体看,商代以帝表达天的概念,帝令即天命.西周时期发展出"皇天上帝"的观念,以天帝作为授命主体.随着周代王权的不断强化,天命的授予主体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逐渐演变为周王乃至各级贵族君主,出现了以"王命""君命"比附"天命"的现象.从天命承受对象来看,商人之帝作为至上神不仅号令群神,也降命于商王和各级贵族.周人则有意识地将受命范围聚焦于政治领域,并将受命者与"德"相联系,作为解释王朝鼎革和国家治理的理论依据,促使天命观念由商代的自然宗教发展为一种国家政治宗教和伦理宗教,表现出鲜明的神道设教的色彩.东周时期延续了这一趋势,个体受命愈发成为天命观念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古典人文精神的反映,而且对秦汉以降的国家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周天命观授命主体受命对象神道设教政治合法性

    革命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及其鉴别利用

    游海华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历史记忆重要文本的革命回忆录,其史料价值、鉴别和利用值得探讨.以华南抗日根据地史书写为例,尤其是书写南路和北江西岸抗日根据地史,以及琼崖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等,革命回忆录是最主要的资料,其史料价值是独有的,甚至是唯一的.由于革命回忆录存在"失真"问题,因此对它的鉴别尤为重要.通常的鉴别规则有:关于记述的时间和准确性,可利用大事记、万年历等综合判定;关于记述的时间(日期)、数字(数量)、地点、人物,以及由上述要素和其他要素组成的历史事件等,应以亲历者的回忆尤其是多数说法、离历史事件时间最近的回忆、提及传统节日和24节气的回忆、得到其他文献印证的回忆为准,兼以回忆者与历史事件的亲密程度、回忆详细程度加以判断.除此以外,研究者还要备齐相关资料和工具书,熟悉宏观和地方历史,熟练运用各种网络工具和史料数据库,依据人性、逻辑和历史情境等,对革命回忆录的内容、行文逻辑、作者的身份及其处境等作多方比较、严密推理和综合判断,去"非"采"是".这样才能利用好革命回忆录,完成科学的历史书写.

    历史记忆历史书写革命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