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李跃清

季刊

1674-2184

scqx77@163.com

028-87326540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20号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Journal 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气象科技人员与全国气象工作者交流的园地,也是反映四川气象科技研究水平的窗口,展示了四川气象科研的成果;是有关部门获取气象科技信息的渠道、气象爱好者可通过该刊了解和学习气象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BP神经网络拟合四川南部山区焚风过程气温变化的方法

    范宇恩宋智杨雪刘寰...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发生在四川南部山区的焚风天气,利用BP神经网络良好的函数模拟能力,将过程中的气温、时间、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等要素作为训练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并做误差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焚风过程中气温变化,可用于甄别焚风现象中气温升高是否属于异常或疑误,为气温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可应用于气温变化的插值分析,制作高分辨率实况网格产品,为气象预报、预测和服务业务提供数据支撑.

    焚风现象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误差分析

    2022年四川省复杂地形下持续性极端高温特征与模式误差分析

    周秋雪冯良敏陈朝平刘莹...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 8月四川省持续性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全省有 74.8%的站点打破近 70年历史同期极值.本文选取四川地区 2022年 8月逐时 2 m气温实况站点和历史同期数据,结合EC、CMA-GFS及CMA-MESO模式的 2 m气温预报数据,分析了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特征及预报误差.结果表明:(1)受地形影响,最高气温极值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受热岛效应影响,最高气温超历史极值较多的站点主要集中在盆地西部龙泉山脉附近;(3)3个代表站的最高气温平均值高、距平大、高温持续时间长,该时段的累计降水量明显低于历史同期平均值且降水日数显著偏少;(4)3个模式对于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明显高于最高气温,而最优模式的高温预报准确率仅 39.1%;(5)EC模式的预报优势主要在盆地低海拔站点,CMA-MESO模式在陡峭地形区域的预报效果要优于EC模式;(6)对于最高气温出现日期预报,EC模式在盆地和攀西地区效果更佳,CMA-GFS和CMA-MESO模式在川西高原效果更优.

    四川2022极端高温陡峭地形热岛效应

    FLake模式摩擦速度参数化方案改进及其高原典型湖泊应用评估

    宋兴宇文莉娟苏东生杜娟...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一维淡水湖模式(Freshwater Lake Model,FLake)在全球各类气候模型和再分析资料算法中被广泛应用,但其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鄂陵湖的湖温模拟中效果欠佳,主要是模式内计算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摩擦速度参数导致的,而将通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CLM4.5)湖模块计算的摩擦速度参数值替换进FLake后,能够提升FLake模拟效果.本文根据CLM4.5湖模式的摩擦速度参数化方案,从理查森数计算公式、层结稳定性条件、摩擦速度计算公式三个方面改进FLake摩擦速度参数化方案,以鄂陵湖观测站资料作为驱动场,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站点实际观测资料评估FLake改进后的模拟效果.结果显示:改进后FLake可以更好地模拟湖泊热力状况,特别是在每年湖温达到最大值后的降温阶段,模拟的湖表温度、湖泊内部不同深度处的温度和净辐射更加接近实际观测值.相比于升温期,降温期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模拟值增大,对应温度模拟值低于改进前,并更接近实际观测温度,降温期湖温和净辐射的模拟精度有明显改善.

    参数化方案摩擦速度湖温湖模式鄂陵湖

    青藏高原雪盖次季节变率的季节进程

    李晓琳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 1998-2020年交互式多传感器雪冰制图系统雪盖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近地层气温数据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提供的格点降水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雪盖次季节变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覆盖率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冬季积雪覆盖率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夏季最小;雪盖季节内变化进程为 1月活跃区域达到最大,此后逐步缩小,夏季最小,春季、秋季为过渡季节;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年内差值约为 20℃,1月平均气温最低,且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气温对于青藏高原雪盖分布的影响较大,气温变化标准差大的时期,雪盖次季节变率也对应较大,且在空间分布上两者也较为类似;降水对青藏高原雪盖次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二者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青藏高原雪盖次季节气温降水

    桂西岩溶区云水分布和移动特征

    张正国陈燕丽简悦程鹏...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第五代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和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发布的云水资源监测评估方法,研究广西西部岩溶地貌区 2002-2021年云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及移动特征.结果表明:桂西年均水凝物总量约 22.5×1013 kg,水凝物降水效率约为 65.5%,年均云水资源总量约 7.8×1013 kg.水平分布上,云水在冬、春和夏季主要呈东北和西南高、西北和南部低的鞍形场分布特征,秋季呈自西北向东南逐步降低的阶梯型分布特征;垂直分布上,秋、冬和春季主要是分布在 925~600 hPa低层的暖云云水,夏季主要是分布在 600~400 hPa中层的冷云云水.中层云水主要以向东移动为主,低层云水有 2个主要移动方向,分别为向北到东北方向移动和向西到南偏西方向移动.云水的水平输送通量呈冬春季较大、夏秋季较小的特点.

    云水资源时空分布水凝物通量玫瑰图

    基于投影寻踪法的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农雅月肖天贵李跃清王静...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 1991-2020年云南省 118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和云南省统计年鉴资料,基于投影寻踪法对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云南省西南部的降水强度和持续程度普遍高于其他地区,降水总量多且暴雨发生频率高的区域主要在云南省东南部.(2)云南省南部边缘和西部边缘致灾因子危险等级最高,云南省西北部孕灾环境敏感性较低,昆明市和曲靖市承灾体脆弱性等级较高,而中部具有较好的防灾减灾能力.(3)云南省暴雨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特征,高风险、次高风险、中风险、次低风险和低风险区分别占总面积的 8.3%、14.7%、19.8%、25.5%和31.7%.

    暴雨灾害评估云南投影寻踪法RAGA

    西藏林芝暖冬指数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普布桑姆次仁旺姆杜军索朗...
    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1991-2022年西藏林芝站冬季平均气温(Tm)、冬小麦生育期以及大气环流指数等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近 32 a林芝暖冬指数(IWs)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以及成因.结果表明:(1)林芝冬季Tm以 0.40℃/10 a的速度呈显著的升高趋势,且在 21世纪初发生突变.其中,1月Tm突变时间最早(1999年),但升温率最小(0.30℃/10 a);12月Tm突变时间最晚(2009年),升温率最大(0.47℃/10 a).(2)IWs呈显著的增加趋势,期间暖冬事件共出现 10次,其中强暖冬 3次,并以 2000s最多.(3)林芝IWs显著增加,导致冬小麦返青期和起身期提早,且越冬期显著缩短(-2.63 d/10 a).(4)冬季西藏高原高度场A、B指数偏大,太阳黑子指数偏低,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偏强,季风指数偏弱,林芝易出现暖冬现象.

    暖冬冬小麦生育期影响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