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李跃清

季刊

1674-2184

scqx77@163.com

028-87326540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20号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Journal 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气象科技人员与全国气象工作者交流的园地,也是反映四川气象科技研究水平的窗口,展示了四川气象科研的成果;是有关部门获取气象科技信息的渠道、气象爱好者可通过该刊了解和学习气象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尺度地形背景下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与我国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时空特征

    徐祥德齐冬梅李跃清董娜...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国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中国气象地质灾害数据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物理诊断,研究了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与我国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过程的联系.结果表明: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向西向北推进,偏南风水汽输送也逐渐增强并向北向西扩展,季风携带大量的暖湿水汽北上,对不同区域的降水有重要影响,我国雨带位置也随之西进北扩.并且,我国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与不同地形背景下季风雨带位置及东亚夏季风的推进过程密切相关,伴随夏季风的西进北扩,雨带位置的变化和降水强度和频率的增加,显著影响了复杂地形下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区域和概率.由此揭示了东亚季风区季风演变与不同地形下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大尺度时空关系,加深了对于气象与地质灾害多尺度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的认识.

    东亚季风水汽输送降水雨带洪涝滑坡泥石流

    四川盆地臭氧污染时空变化及平流层入侵影响研究进展

    赵天良张郁青宁贵财舒卓智...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紧邻青藏高原东部的四川盆地是我国大气污染关键区之一.在高原和深盆地大地形的热动力强迫作用下,四川盆地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平原地区的独特大气污染特征.对流层臭氧(O3)作为环境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其主要来源为对流层O3 光化学反应和平流层O3 入侵.目前,针对四川盆地近地面O3 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为排放和气象条件变化对O3 光化学生成的影响,忽略了平流层O3 入侵的贡献,平流层入侵对盆地O3 污染变化的影响亟待深入探究.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涉及:(1)四川盆地近地面O3 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来源;(2)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大地形对四川盆地O3 污染的影响,尤其是地形热力和动力强迫的调制作用;(3)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独特的大地形强迫作用下,平流层入侵对四川盆地近地面大气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平流层O3 跨层输送的多尺度大气环流耦合驱动机制.这些研究加深了对四川盆地O3 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平流层O3 入侵的影响及其与深盆地地形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的全面科学认知,并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控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臭氧污染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平流层入侵

    青藏高原地表蒸发与高原低涡降水的联系

    汪庆丽范广洲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LDAS)中NOAH CLM模型下的逐月地表蒸发资料,结合APHRODITE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 1981-2015年青藏高原地表蒸发与高原低涡降水的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地表蒸发与高原低涡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当青藏高原整体蒸发偏弱时,高原中部低涡降水偏少,而高原整体蒸发偏强时,高原主体低涡降水偏多.(2)高原地表蒸发和低涡降水高值年,500 hPa涡度为正异常,配合南北气流辐合,加强了高原南部气旋性环流,有利于水汽向高原输送,促进高原水汽通量辐合,为高原低涡降水提供水汽条件.200 hPa偏强的西风急流,使垂直运动和高层辐散环流加强,利于高原低涡生成,高原东部的反气旋环流使南亚高压位置偏东且强度加强,高原水循环更为活跃,高原低涡更易产生降水.(3)高原地表蒸发和高原低涡降水偏强时,低涡生成地地表通量偏强,有利于高原低涡生成并在源地产生降水,同时高原整体土壤湿度异常增加,也利于高原低涡进一步发展并产生更多降水.

    蒸发高原低涡青藏高原奇异值分解

    一次西北涡诱生气旋引发秦巴山区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肖贻青杜怡心欧阳雨杜一博...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常规观测、ERA-5再分析和FY-4A卫星等资料,研究了 2020年 8月 6-7日一次西北涡诱生气旋引发秦巴山区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环境特征,并利用位势涡度(Potential Vorticity,PV)和Okubo-Weiss参数(OW)定量分析了诱生气旋的生成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西北涡诱生气旋作用下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引发,强降水基本位于中尺度对流云团云顶亮温的冷中心及后部偏西北气流一侧的亮温梯度大值区.在诱生气旋生成前,西北涡后部的偏北气流与西太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形成中尺度切变线,在秦巴山区触发产生一些无组织的对流单体,降水强度较小;诱生气旋生成后,秦巴山区水汽辐合加剧,尤其是对流层中低层十分显著,同时正涡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增强,触发该区域对流不稳定,从而使多个β和α-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为MCS,在缓慢东移过程中带来大范围强降水.此次过程的诱生气旋是在有利的高低空形势配合下,受 500 hPa低槽引起高位涡向下传递强迫和 700 hPa OW大值引起气旋性涡度增加的共同影响,西北涡后部偏北气流与西太副高外围西南气流的气旋性运动加强形成的涡旋环流,且500 hPa位涡和 700 hPa OW参数的垂直耦合可使诱生气旋发展为较强的涡旋系统,进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当位涡和OW参数同时减小后,诱生气旋的气旋性环流结构难以维持,减弱为切变线后成为西北涡的一部分.

    西北涡诱生气旋位势涡度Okubo-Weiss参数秦巴山区

    四川盆地西部2020年8月14-18日致洪强降水过程的地形影响分析

    陈贝黄楚惠高文良李嘉琪...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 8月 14-18日四川盆地西部发生了特大致洪暴雨过程,本文利用探空实况资料、区域站实时监测资料和雷达实时资料对此轮过程环流形势和成因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盆地西部地形的作用.结果表明:(1)本次大暴雨过程具有低值系统环流形势稳定维持的持续性暴雨天气尺度特征.(2)本轮持续性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与地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短时强降水沿着龙门山脉迎风坡或喇叭口分布.(3)地形触发作用明显,山前地形辐合与地形过渡带下垫面热力差异均能触发降水.(4)地形对降水有明显增强作用,一方面暖湿气流在山脉东侧堆积,增加了层结不稳定度,另一方面低层偏东风沿地形爬升,动力抬升促进了上升运动发展,增强了垂直作用.(5)地形在强降水的触发和维持阶段均出现反馈增强机制,即当地形坡度走向与环境风向形成辐合时,暖湿气流沿迎风坡爬升,产生上升运动,使对流加强,雨量增大.(6)盆地西部地形下应格外关注700 hPa和850 hPa偏东气流的演变.

    四川盆地西部致洪强降水地形温湿条件

    2020年1月一次云贵准静止锋特征变化及对贵州降水的影响

    杨秀庄李刚谢清霞杜小玲...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常规地面、高空观测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针对 2020年 1月 9-22日一次云贵准静止锋个例,采用统计和天气学诊断方法重点分析了云贵准静止锋特征变化、锋生机制及其对贵州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云贵准静止锋维持期间,锋面作准东西向移动,锋面强度不断变化.当锋面位于 103°E以西,锋面西移,强度减弱;当锋面位于 104°E以东,锋面西(东)移,强度增强(减弱);当锋面位于 103°~104°E之间时,锋面强度偏大.(2)云贵准静止锋移动和强度特征变化受到地面温压场、低空风场及锋后降水影响.准静止锋后冷区气压升高,气温降低,锋前暖区气压升高,准静止锋向西移动,反之则向东移动;当锋面位于 104°E以西,700 hPa西南风增强,锋面东移;准静止锋后降水增强,锋面西移,锋后降水弱或无降水,锋面维持少动或东退.(3)锋生函数中的非绝热加热项(F1)对云贵准静止锋的日变化有明显影响,白天F1造成锋面东退减弱,夜间F1造成锋面西伸加强.锋生函数中的水平辐散项与水平变形项之和(F2+F3)在冷空气影响下主要起锋生作用,是云贵准静止锋形成的主要动力因子.(4)云贵准静止锋移动和强度变化特征与贵州降水相关性较弱.云贵准静止锋维持期间,贵州降水与 500 hPa高空槽、700 hPa西南暖湿气流对应较好,贵州降水受其影响时范围扩大且强度加强.

    云贵准静止锋特征变化锋生函数贵州降水

    基于WRF的高分辨率重庆2021年夏季气候降尺度预测试验

    沈龙闫会平应武杉唐红玉...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WRF模式对全球气候预测系统 1.0版(NUIST-CFS1.0)于 3月 1日起报的重庆 2021年夏季(6-8月)预测结果进行高分辨率(5 km×5 km)动力降尺度预测研究,并对比分析了 2种陆面过程(Noah和RUC)参数化方案对降尺度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WRF动力降尺度可以改善NUIST-CFS1.0对重庆夏季 2 m气温和降水的预测结果.随着区域模式水平分辨率的提升,WRF动力降尺度可以预测出更多的 2 m气温空间分布细节,但对降水预测的改善十分有限.从陆面方案的影响来看,RUC方案预测的降水量较Noah方案更加接近观测,Noah方案预测的潜热通量较小而感热通量较大,有利于改善NUIST-CFS1.0对重庆夏季 2 m气温低估的偏差.从降水的预测效果来看,WRF动力降尺度对不同量级降水概率预测均优于NUIST-CFS1.0的结果,不仅能捕捉到更多的重庆夏季大雨(>25 mm·d-1)事件,从而减小NUIST-CFS1.0的降水负偏差,还能更加合理地捕捉到重庆"夜雨"的特征.相较于NUIST-CFS1.0,WRF动力降尺度甚至在重庆地区低空环流的日变化以及水汽输送特征方面有较好的表现,这与WRF对降水的预测效果相对应.

    WRF模式动力降尺度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区域气候预测

    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对云闪尺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师正曲凯悦管啸林林奔...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云闪尺度与雷暴云微物理过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对闪电尺度的影响,本文利用三维雷暴云起、放电模式模拟了一次雷暴天气过程,在对雷暴云各水成物粒子含量与云闪通道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两次典型的云闪个例,分析两次云闪发生时冰晶和霰粒子的分布,以及雷暴云起电率、空间电荷结构分布、闪电通道尺度之间的区别.结果表明:霰粒子含量与云闪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其他水成物粒子微物理特征与云闪尺度无显著相关性;霰粒子尺度越大,下落速度越快,其与冰晶碰撞分离的非感应起电过程和与云滴之间发生的感应起电过程共同影响着雷暴空间电荷结构;霰粒子含量通过改变空间电荷堆的含量和分布范围对云闪的先导通道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云闪尺度微物理过程起电过程数值模拟

    改进WRF模式静态数据对复杂地形下准静止锋雾模拟的影响

    朱文达杨静张媛杜小玲...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WRF模式静态数据升级为最新的地形数据和土地覆被类型数据,以ERA-Interim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场,以贵州区域 84个国家站能见度小时整点观测作为实况,通过数值模式对比试验,研究改进模式静态数据对准静止锋雾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地形数据使贵州地区 52.37%站点的绝对海拔偏差下降,新的土地覆被类型数据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贵州区域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单独改进土地覆被类型数据对模拟结果无改善作用,单独改进地形数据可改善大部分个例预报结果,地形数据改善效果和模拟效果改善成正比;同时更新地形数据和土地覆被类型数据,改善个例的数量和平均改善率出现小幅下降,但平均空报率的表现明显好于仅更新地形的结果.对于不同强度的准静止锋,WRF模式不仅在模拟能力上存在差异,而且静态数据的改善效果也有所不同.对于锋区维持强度较大、湿区少变的类型,静态数据改进对模拟结果多为正作用;对于锋区明显东西摆动,湿区有较大变化,尤其是近地面层RH>95%湿区存在大幅度摆动的类型,仅改变静态数据对准静止锋雾的模拟效果改善不明显.在当前能见度观测的站点分布基础上,改进地形数据和土地覆被类型数据对贵州冬春季节准静止锋雾模拟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WRF模式准静止锋锋面雾ESA30s土地覆被类型数据SRTM地形数据

    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危险度研究

    刘寅肖天贵李跃清
    90-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地面观测数据与CMORPH卫星反演产品融合得到的逐时降水资料,筛选出 2017-2021年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过程,利用突发性暴雨发生频率、平均过程降雨量、平均持续时间和最大小时降雨量表征突发性暴雨危险程度,并以各因子的灰色关联度作为权重值构建突发性暴雨危险度模型.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主要集中在 5-9月,占总突发性暴雨发生次数的 90%以上;(2)突发性暴雨起始时间主要集中在 15时—次日 06时,占 70%以上,在 18-21时达到峰值;(3)突发性暴雨在四川盆地都有发生,但频次不高,大多集中分布在盆地西南部(雅安)和北部(绵阳);(4)川北地区的突发性暴雨具有发生频次少、过程持续时间长、平均过程降雨量较大的特征,而西南地区的突发性暴雨则有发生频次高、过程持续时间短、平均过程降雨量较小的特征;(5)7、8月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高危险度区域分布范围广,以西北、西南以及中部地区为主,5、6、9月较高危险度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庆东南部和四川盆地北部.

    突发性暴雨危险度灰色关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