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宁

双月刊

1672-9684

0817-2568651

637009

四川省南充市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四川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在刊文水平,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追求高标准。因此,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连续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个大局"

    任剑涛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国情世情的深刻认识,将统筹"两个大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体现了深远的战略眼光和超强的辩证思维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首先需要富有针对性地厘清治理中的国家位置.国家治理现代化亦存在"两个大局".就国内大局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建构国家与社会力量的相对关系;从国际大局看,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处理国情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这是现代国家的结构与功能注定的情形.在现代化治理框架中,社会力量的在场,让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互动的过程;国际社会的互动,让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必须兜住全人类共同价值准则的跨国运行进程.从一个长过程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并不是国家治理的终结性目标,需要在完成治理现代化基本目标的同时,有更为久远与广阔的治理愿景.

    国家治理现代化两个大局

    协同回应民意:在地方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间搭建桥梁——以杭州"民意直通车"为例的分析

    肖滨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方治理中,治理合法性和治理有效性通过何种机制联结起来,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作为中国近年来地方治理改革的一项创新,杭州市"民意直通车"以"三元联动、三环相扣"的"协同回应民意"模式,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公众、治理者和媒体之间良性互动、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从汇集民意、落实民意到反馈民意的运作流程,其实质是协同回应民意的过程;正是协同回应民意为地方治理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联结搭建了桥梁.

    地方治理合法性有效性杭州民意直通车协同回应民意

    美国建国早期国家治理模式的形成及启示

    郑荃文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建国早期的国家治理模式务实且多元,能够根据具体情境要求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采取不同的政策与举措,以实现人们所期盼的善治局面.首先,为了对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管治,美国通过1787宪法建立起具有治理能力的"强政府"架构,负责制定与国家治理相关的政策、法律和管理方略.其次,在构建起有效的"强政府"架构之后,战争威胁迫使早期联邦政府整合了"商业帝国"治理模式和"农业共和国"治理模式,平衡了政体中的力量要素和德性要素.最后,在边境地区,联邦政府采取了直接的军事和行政干预,通过"国家利维坦"的强力结束了边疆的"自然状态",催生了行政国家的治理模式.整体而言,美国建国早期的国家治理经验为弱国家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自强型改革"提供了启示.

    美国国家治理启示

    宋蒙战争时期四处蒙军山城遗址调查简报

    蒋晓春赵敏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蒙战争后期,蒙军实施"以城制城"战略,先后修建了包括母德章城、东安城、章广寨、三台寨在内的十余座山城.调查发现,母德章城、东安城、章广寨、三台寨这四处山城,在选址方面有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的考虑,但城防设施较为简陋,以至于调查中未能发现宋代遗存.现存遗迹为明清时期的城墙、城门以及题刻、造像等.

    宋蒙战争蒙军山城选址城防设施

    清代中后期寨堡的管理模式探析

    罗权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嘉庆年间的"坚壁清野"政策是平定白莲教起义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令乡民筑寨集聚,以切断白莲教之兵员粮秣补给.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清廷强化了对寨堡的管理,包括以皇帝谕令的方式推动寨堡的营造,将筑寨成效作为考核地方官的重要指标并奖励筑寨御敌有功的百姓,制定严密的寨堡章程,官员亲自督促办理,进行合理规划和分区办理,对寨堡的管理形成一定规范等.寨堡内部,寨长的选拔、平时职责和战时职责等也得以明确,成为一套较为严密的乡村军事管理模式.

    清中后期寨堡乡村控制寨长

    四川巴州平梁城城防设施调查简报

    罗洪彬李修正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的平梁城始建于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是宋蒙战争时期宋军在米仓山南麓修建的重要山城.南宋末年至清晚期,平梁城多次被重修利用,并成为巴州军民的避乱之所,巴州州治亦曾数度迁治城上.遗址内现存城墙、城门、炮台、墩台等大量宋代以来的城防设施,体现了多个历史时期的修筑痕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川巴州平梁城米仓道宋蒙战争城防设施

    东晋士人的西蜀悬想——以王羲之与周抚书札为中心

    张存良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羲之与益州刺史周抚虽地隔千里,然而一直保持着书札往来.王羲之写给周抚的众多书札,凭借书法丛帖,多有传世.在这些书信中,王羲之对益州山川风物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与向往,西蜀的邛竹杖可助登山,旃罽、胡桃有益服食药酒,青李、来(林)檎可莳种移植,盐井、火井足以广异闻.然而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登汶(岷)岭、游峨眉、造访古迹、凭吊前贤,极视听之娱.王羲之晚年一直筹划着他的西蜀之行,念兹在兹,属意殷勤,终因家事迁延,未能成行,西蜀风物竟成了他抱憾遗恨的悬想世界.

    王羲之周抚书札西蜀风物想象世界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仙人王乔形象与文学塑造

    刘少帅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仙人王乔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百姓祈求延年益寿的经典形象.叶县令王乔以仙人王乔的身份在东汉明帝时期出现,政治意图明显,王乔由民间信仰上升至官方认证,是灾异多发下的普通民众朴素愿望寄托的载体.王乔从"东南来",是"东南有天子气"与蓬莱神话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展现.游仙诗盛行使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王乔想象,既有固定仙人身份的借用,亦有联系自身境遇的不得志阐释.

    王乔叶县令祥瑞政治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的民间文学新书写

    王琳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尽管民间文学经历着媒介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但并不改变其作为本土文学和一个族群集体意识的结晶,可参与现代多元民族国家文化构建的合法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防疫带来的独特环境从时间、空间及情绪三个方面为民间文学的集中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疫情下的民间文学在实用性和思想性上也具有特殊性,其呈现的新鲜特质为网络时代的民间文学提供了一份特殊样本,为新民间文学的构建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

    民间文学新冠肺炎网络疫情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路向的反思与优构

    彭翔邓达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教学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所要求的高水平实践性素质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从理论预设走向实践场景,再验证应用的行动起点、路径与方式的基本路向,存在着起点"先验化"、路径"锥形化"与方式"自由化"的问题.究其原因,实践教学的逻辑重普遍演绎,轻个体归纳;基地重使用,轻建设;方法重体验,轻指导.据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路向的优构,应以形塑"教育想象"为实践教学逻辑的新起点,以建立"班班通"为实践教学互通的新路径,以采取"四性"跟踪为实践教学指导的新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