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宁

双月刊

1672-9684

0817-2568651

637009

四川省南充市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四川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在刊文水平,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追求高标准。因此,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连续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晋朝编纂《诸葛氏集》动因刍议

    李纯蛟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晋朝陈寿领衔编纂完成的《诸葛氏集》,并非单纯的典籍文献整理,深层动因有四:收揽人心、稳定西蜀、开启灭吴心战;定调国内对诸葛亮评价,以服从于稳蜀、取吴,实现大一统的政治目标要求;鉴往资治,以开将来;整理保存优秀的典籍文献遗产.

    西晋朝编纂《诸葛氏集》动因

    三国寿春之战新探

    申雷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寿春之战为三国末期影响深远的一场大规模战役,此战缘于"魏臣"诸葛诞与"权臣"司马昭政治上的根本冲突.司马昭善用"人谋",占据"天时"之利;诸葛诞内部矛盾重重,东吴救援不力等因素为诸葛诞败亡的深层次原因.此战不止是魏国内部政治斗争,还是涉及魏蜀吴三国,事关三国全局的一场重大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三国寿春之战诸葛诞司马昭

    蜀汉政局与巴蜀经学的演变

    潘忠伟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全局看,蜀汉经学演进的基本路径取决于蜀汉执政者的用人格局.考察刘备、诸葛亮用人方略的不同,可以明了蜀汉政局与巴蜀经学格局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映衬关系,巴蜀经学也可依照执政者的用人偏好不同而细分为三期:第一期即刘备时期,其时蜀汉官方试图以卢植、郑玄为典型的经学体系整齐巴蜀学术,但随着刘备的谢世而宣告失败;第二期即诸葛亮主政时期,官方立场极度倾向于荆州学派的巴蜀学者,荆州学派深刻地改变了巴蜀经学的面貌,而使得古文经学派在巴蜀经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第三期即诸葛亮谢世之后的蜀汉末期,兼受荆州学派和巴蜀谶纬神学影响的谯周学派,最终成为蜀汉经学的集大成者.

    蜀汉郑玄荆州学派谯周

    三监之乱迅即爆发之谜

    杜勇李玲玲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武王死后不久,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徐奄响应,东夷蠢动,周邦天下共主的地位一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周得天下不过短短两三年,何以面临如此严重的统治危机?过去对于三监之乱的爆发,学者大多归结为管叔个人政治野心的膨胀,视此为一场王位争夺战.实际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受西周贵族国家结构的局限,中央王朝控制地方的制度性缺失是先天的.而成王年幼继位造成王权名与实的分离,以及最初分封制的不成熟所带来的种种弊端,造成管叔、武庚之辈政治野心的膨胀,一场内忧外患交织的反周叛乱急剧发酵,最终变成了残酷的现实.

    三监之乱爆发原因成王周公管叔

    司马迁论贫穷——以《史记·货殖列传》为中心

    魏华仙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贫富差距客观存在,上至王侯下至百姓都担心贫穷,不思进取、安于贫穷是可耻的;脱贫要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经商是快速脱贫的良法,本业是守住财富的良法;司马迁对贫穷的认识与他的家庭背景和他所处的时代状况密切相关.

    司马迁贫穷《史记·货殖列传》

    抗战时期《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条例》的颁布与实施

    卢征良吴银龙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颁行的《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条例》为国家资本进入更多的投资领域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促进了民营资金在国营企业中的投资,同时也有限度地保障了商股在公司中的股息分配和经营管理权力.

    抗战时期《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条例》颁布实施

    公元前186年酒神崇拜案件探析

    李志涛冯定雄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狄奥尼索斯崇拜(即酒神崇拜)产生于希腊本土.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传入意大利,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在罗马广泛传播.公元前186年,罗马政府对其境内的酒神崇拜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罗马总体上秉持宗教宽容的政策,但酒神崇拜秘密仪式的出现及扩大,影响了罗马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因此罗马政府对其进行了镇压,但并没有使它完全消失,而是将它置于元老院的严格管控之下.罗马的各级行政官员构成的"警察机制"与民众在案件的处理中共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罗马可以对这一事件进行高效的处理,这也反映了罗马在应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时的高效政治机制.

    狄奥尼索斯崇拜酒神崇拜案件政治运行宗教政策

    王勃被斥出沛王府考论

    严正道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勃被唐高宗斥出沛王府一事,相关研究对其来龙去脉探讨不多.本文从最基本的史料出发,比较新、旧《唐书》及《册府元龟》中的记载,认为《册府元龟》之记载较为可信,并由此认为高宗并没有亲见《檄英王鸡文》,而是有人挑拨离间,利用高宗对诸王争斗的敏感心理,有意将此事上闻,引起高宗对交构之渐的担忧,因而斥勃出府.虽然这件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考察王勃"浮躁浅露"的性格特征及其沛王府的供职环境,又可以看出事情其实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王勃《册府元龟》唐高宗沛王府挑拨离间嫉妒

    新时期文化语境与乡村文学心理叙事

    张羽华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乡村文学心理叙事受制于新的文化语境.一些作家通过乡村心理叙事文本,表现了对消费主义盛行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复杂心态;农民的恋土情结日渐淡薄反而促成了乡村叙事对城镇化进程的批判性反思;身处底层的写作者和体制内作家共同营构了更接近经典现实主义风格的乡村心理图景;受市场文化冲击的众多文学期刊在应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过程中,为乡村文学心理叙事提供了展示平台,并通过选题策划等方式,参与建构了颇具"人民"色彩的乡村文学世界.

    新时期乡村文学乡村经验心理叙事文化语境

    从集唐下场诗看传奇作家的唐诗接受——以明中期至清初传奇为范围

    王亚男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中期始,传奇剧本中逐渐兴起使用集唐下场诗的写作风潮,一直到清初仍有延续.这为研究传奇作家的唐诗接受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库.从集唐下场诗的引诗情况来看,不同诗人诗作被引用频率具有明显差异,呈现出受唐诗流传情况、诗作风格和剧本选诗要求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非唐人诗句的引用,反映了传奇作家在唐诗记忆上的出错及唐诗传播中存在的讹误现象.引诗需要贴合剧情,因而传奇作家需要从意象和字面义等角度挖掘诗句的意义可能,并关注诗句内部情蕴与戏曲语境的共通.这也促进了冷门作品被"重新发现".

    传奇集唐下场诗唐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