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

季刊

成都市青羊东一路二号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ichu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在巴蜀文化中的体现

    王川
    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向来重视中华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对中华文明的重视、继承与弘扬,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了新阶段,上升到了新高度.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在巴蜀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分析"巴""蜀"暨"巴蜀文化"等词的首现和涵义,梳理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巴蜀文化在物质、精神等层面的基本构成,推进西南文化的研究,并实证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巴蜀文化西南文化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从博士论文到《资本论》

    王怡晴
    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通过对早期自然共同体的历史追溯、对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的批判及对未来真正共同体的科学构想而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认识.纵观马克思一生的诸多著作,可以发现他始终没有给"共同体"作一个严格而确切的定义,也没有系统专门地论述其共同体思想.因此,立足文本叙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史的脉络,从不同维度理解共同体范畴,有助于析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最终指向与建构逻辑,揭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于中国、世界乃至人类文明的丰富理论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张紫旖王艺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改革任务,并对文化建设作出专题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全面指引和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会有关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中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持守正创新,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努力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建设文化强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化自信文化强国

    把握内涵 挖掘资源推进四川文化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王伟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文化统战作为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是统战工作必然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四川拥有厚重的统战历史和丰富的统战文化,是做好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推进四川文化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文化统战的重要内涵,注重挖掘和用好四川统战文化资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统战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体育旅游产业研究

    沈峰亦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在体育及其相关产业融合的趋势下,体育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支点,逐步对成渝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共建实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分析了成渝地区的自然资源、政策法规、营商环境、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找出了影响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实效性的瓶颈问题,并结合成渝地区的特殊环境和内外部因素,提出了多方面、宽领域、深层次的建议.文章强调,成渝地区应发挥体育与旅游的创新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发展战略中的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体育旅游产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产业升级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以西部地区T县为例

    李晓蓓李玲珑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相比于国企、政府、农民,更加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特别在创新引领、资源整合、市场化管理等方面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本文以西部地区T县为例,分析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据此提出了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引领、扩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服务方式、为他们搭建服务平台实现良性互动等实践路径,以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乡村振兴中的潜能.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乡村振兴西部地区

    社群工作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启示与路径

    钱晓田唐思园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群工作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社群工作能够激发社群活力、提高社群成员黏性和放大影响力,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养成效应、涟漪效应,能够带来更广泛的参与,形成公益价值的正循环.本研究使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青年社群、网络粉丝社群和残疾人士社群的社会公益参与实践案例,总结出情感驱动、互联网技术运用和多元协同的重要经验,旨在探讨社群工作推动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启示与路径;建议明确社群目标与定位,加强社群内部的文化建设,建立社群工作实践效果的评估体系,构建完善的社群工作管理机制和行为准则.

    社群工作社会公益多元协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文化强省实践路径——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

    王智群周有燚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四川省绵阳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人文历史、多民族繁衍生息孕育了绵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十年系统性抢救保护传承,呈现数量多、门类齐、特色强的特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推动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强省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