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语文
外国语文

熊沐清

双月刊

1674-6414

sisujournal@126.com

023-65385313

400031

重庆市沙坪坝区

外国语文/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贯彻“双百方针”,主要反映学院内外学者在外国语言、外国文学、翻译等研究领域的热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外语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翻译与文化记忆:融合与启示

    罗选民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大翻译是具有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本文阐明大翻译的定义与功能,对为什么要提倡大翻译以及为什么大翻译要与文化记忆相结合这两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两个理论在跨学科上所表现出的兼容性和互补性,指明两者的融合给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带来的启示和积极的建构意义.

    大翻译文化记忆跨学科

    马丁内奇语用隐喻论钩沉

    孙毅
    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哲学家马丁内奇以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为突破口,从会话准则的违反情况层面解读隐喻,认为隐喻追根究底是语用的而非语义的,具有隐喻含义的表达是会话含义推理分析的结果,而非隐喻成为可能的原因.以马丁内奇1980和1984两篇经典论文为纲,可以探究隐喻在更为普遍的语用理论中阐释路径的可及性,并将隐喻置于马丁内奇所提出的更为普遍、包容的语言使用理论中,有利于丰富当下以认知为尊的隐喻研究,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更具囊括性的隐喻理论.

    马丁内奇语用学隐喻会话含义言语行为

    隐喻式否定构式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魏在江赵帮华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对立统一思维,基于概念隐喻和动态范畴论,本文提出了"概念隐喻—动态范畴模型"(CMDCM),并将之作为隐喻式否定构式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在前槽和后槽之间存在一个上位范畴,其抽象图式义是前后槽共现于该构式的依据,也是二者对比语义数量的标准;对立统一思维使前后槽临时形成反义关系,亦体现出一定语义数量,说话人通过确定并标注该语义数量,在前后槽之间建立语义梯级;整个构式包含两次隐喻过程,概念投射经由前槽发出,继而被具有优先投射权的后槽阻滞,故新喻具有遮蔽旧喻的功能.

    投射遮蔽否定动态范畴化阻滞

    "色可暖,话可凉":英语温觉词的通感模式及其认知机制

    程凯文曹盛勤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觉是触觉的一种,属于人类最基本的体验,其词汇通感模式是隐喻研究的重要问题.在体认语言学理论视角下,对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基本和一般温觉词("cold/hot/cool/warm";"fiery/burning/chilly/icy")的通感使用频率与实例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探究其映射规律和生成机制.研究发现,英语温觉词在整体上均能通感到视、听、味、嗅四种感觉域,通感率排序从高到低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基本温觉词通向味嗅觉的比例较低,部分一般温觉词无味嗅觉域上的通感表达.结果表明,通感是人类体验世界的基础,其映射模式和生成机制契合"现实—认知—语言"基本体认框架:某一感官信息通过意象图式在现实和认知之间交互形成概念,再由认知加工将概念转化为描述其他感官的语言表达.然而,受词汇编码强度和生理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词汇通感模式略有差异.

    温觉词通感语料库映射

    论毕肖普诗歌中异化的日常生活及其救赎

    马红旗张羽西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多以 日常生活为主题.诗人通过对生活空间和生活实践的细致描写,揭示现代化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异化.以毕肖普诗歌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结合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有助于探究诗歌中异化的日常生活及其救赎方式.毕肖普在诗歌中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现代工业社会存在的种种虚伪与不公,并将艺术化的生活风格以及来自生活的梦境、想象与记忆作为可能救赎异化生活的途径.毕肖普在诗歌中塑造了一种崭新的理想生活秩序,试图重建现代人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伊丽莎白·毕肖普日常生活异化救赎空间

    "沉默的抗争":堀辰雄《姨捨》中的反战叙事

    陈世华柳田田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姨捨》是堀辰雄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以菅原孝标女《更级日记》为蓝本改编的短篇小说.作品将主人公作为时代的缩影,通过主人公对物语和爱情的憧憬与幻想破灭之表象,影射日本女性在侵略战争中沦为战争工具可能带来的悲惨命运.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背景下,《姨捨》以"经典重写"的形式,极为隐晦地揭示了被天皇蛊惑、利用的日本女性乃至日本民众,终将成为战争牺牲品的必然性.堀辰雄在战时"古典回归"的趋势下创作的王朝文学改编系列小说亦成为其对抗大肆鼓动战争的文坛、政坛的方式.

    堀辰雄《姨捨》反战叙事经典重写

    论女性生命意识与男权文化的博弈——芥川龙之介之女性言说

    黄芳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 日本大正时代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以148篇之巨的小说扫描了近代日本的"社会世相".芥川试图通过文学实现近代自我完善的个人主义,在广泛摄取西方近代思想的基础上,实践了近代短篇小说多样化的可能性,故而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芥川小说中的女性言说反映了芥川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对女性认知的复杂心态,并导致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显得杂乱.通过对芥川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加以梳理,从而将芥川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女性认知加以明晰化.

    女性言说男权文化博弈人性拷问樊篱

    珍妮特·温特森《时间之间》中的音乐母题

    谢梦昕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珍妮特·温特森以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时间之间》.小说不仅与原剧形成明显的互文关系,还与音乐紧密关联,因为该小说文本有大量的音乐在场.对音乐母题的探讨有益于该小说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甚少.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梳理《时间之间》中与音乐相关的人物、乐器及演奏技法、音乐的传播媒介、音乐史等音乐母题的具体呈现,旨在探讨音乐母题在小说文本建构和生成中发挥的推动主要情节发展、表达人物基本情绪、治愈人物心理创伤等作用,阐明音乐母题对表达传统主题的时代新意具有价值,以期从被忽略的音乐母题的视角来丰富对小说的研究.

    珍妮特·温特森《时间之间》音乐母题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三)

    周领顺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姜淑芹教授和王峰教授之问,回答了涉及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三类代表性问题.第一类问题涉及理论基本概念的辨析,第二类问题涉及研究中核心指标的量化,第三类问题涉及译者行为理论与研究的关系.这些问题均指向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关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理论构建者有必要及时释疑,以使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应用翻译批评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行为批评:《西游记》蓝诗玲译本中的詈语

    王峰刘伟那洪伟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语料库译者行为批评方法.依据"求真—务实连续统"具体化、层次化、维度化的理论创新模式,把文学作品中的詈语翻译按照詈语方向、冲突级别、詈语类别、翻译策略和译者行为划分为5个子系统,首次提出语义求真—务实和语用求真—务实,并创建汉学家蓝诗玲的《西游记》译本平行语料库,从中提取16个詈语,共189条汉英对齐语句对,利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对每条句对人工标注了5个子系统的特征,再通过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展示蓝诗玲处理詈语的译者行为特征,力证蓝诗玲的译者角色定位是用现代话语重述中国经典故事.

    译者行为批评语料库翻译学文体学叙事学典籍英译汉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