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黄硕琳

月刊

1000-0615

jfc@shou.edu.cn

021-61900228

201306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水产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水产学报》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上海水产大学承办的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术性刊物。至2007年已出版到31卷,期页码为144页。《水产学报》主要反映我国水产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水产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和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和“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长江学者计划”和国际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水产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反映了我国水产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是广大从事水产专业的科研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推广成果、探讨学术的一块园地,在科研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水产学报》已加入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刊物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中心,读者在阅读纸质杂志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水产学报》的电子刊物 。  《水产学报》作为文献源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众多国内外检索期刊收录。 《水产学报》获得第1-4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于2006年获“精品期刊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工厂化循环水系统(RAS)养殖淡水鱼异味物质的产生及去除研究进展

    向坤孙浩峰徐雨晴裴洛伟...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作为一种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通过精细化的系统管理和应用前沿工程技术,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饲料消耗的显著降低。尽管如此,养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废物积累,可能诱发严重的异味问题,对养殖环境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RAS系统中异味产生的机理,并深入分析两种关键异味物质——土臭素(GSM)和 2-甲基异莰醇(2-MIB)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此外,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RAS系统中异味去除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化学处理等多种方法。通过全面比较这些技术在效率、成本、操作以及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优劣,为RAS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期促进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水养殖系统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异味去除RAS系统优化

    鱼类智能化加工技术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

    董师良田元勇肖金星袁春红...
    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水产品加工业正面临着提升效率、提高质量和实现绿色发展的重大挑战。鱼类智能化加工技术作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创新,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机器人技术、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为水产品加工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本文综述了鱼类智能化加工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当前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行业内的科研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首先,针对鱼类智能化加工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机器视觉、图像分析、机器人自动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大数据分析等,这些技术在提高加工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对鱼类智能化加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多样化场景进行了探讨,如鱼类的自动分选和分级、宰杀和分割过程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包装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等,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展望了鱼类智能化加工技术的未来,强调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性,这些趋势预示着水产品加工行业将朝着更智能、更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鱼类人工智能加工机器学习机器视觉智能包装

    基于"宁芯3号"基因组育种芯片和机器学习的大黄鱼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赵吉冯苗胜柯巧珍王家迎...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高效保护、管理以及利用大黄鱼种质资源,迫切需要开发精准的大黄鱼遗传种质鉴定技术。基于前期开发的大黄鱼"宁芯 3 号"55K液相基因分型芯片,本研究对中国沿海野生群体、闽浙养殖群体和多个选育系共计 21 个大黄鱼群体进行遗传种质鉴定。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揭示大黄鱼群体可划分为南海群体、闽东群体和岱衢群体,其中南海群体遗传分化最为显著。基于机器学习的大黄鱼群体分类结果显示,未知大黄鱼个体所属地理群体鉴定准确率大于99%。未知大黄鱼个体所属遗传改良选育系也具有极高的鉴定准确率,例如经过 3 代选育的抗刺激隐核虫新品系GS3F3,基于神经网络的鉴定精确率可以达到99%。研究表明,利用"宁芯 3 号"芯片和机器学习方法可快速实现大黄鱼种质的精准鉴定。本研究为大黄鱼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种质管理、育种材料和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解决方案,也可为其他水产生物种质资源鉴定提供借鉴。

    大黄鱼宁芯3号种质鉴定机器学习

    基于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K SNP信息开展凡纳滨对虾收获体重的ssGWAS和FarmCPU分析

    夏岩孔杰王平傅强...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鉴定出与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和功能基因,本研究针对来自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选育和引进品系共 74 个家系进行生长和存活测试,利用液相芯片"黄海芯 1 号"(55K SNP)对其中 39 个家系个体进行高通量基因分型,通过ssGBLUP方法估计了体重性状的基因组遗传参数,并首次利用ssGWAS和FarmCPU方法解析了可能与其关联的SNP位点及功能基因。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收获体重的遗传力为 0。47,表现为中高水平,表明该群体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ssGWAS和FarmCPU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分别筛选到了 2 个和 6 个全基因组水平显著关联SNP位点(P<1。26×10-6),表型变异解释率为 2。71%~6。76%,其中共有位点 1 个;分别筛选到 9 个和 14 个全基因组水平潜在显著关联的SNP位点(P<2。523×10-5),表型变异解释率为 1。33%~6。76%;QQ图显示,Farm-CPU较ssGWAS能够更好地控制分析结果的假阳性。根据 7 个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注释到 15 个候选基因,与神经系统、肌肉发育和能量代谢等功能有关。其中基于两种方法共有显著关联位点注释到 2 个基因LOC113809777 与LOC113809778,前者为促进糖原分解的水解酶,后者作为转录调控因子,与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研究表明,基于液相芯片"黄海芯 1 号"55K SNP信息,利用ssGWAS和FarmCPU方法,可以筛选出与凡纳滨对虾收获体重显著关联的SNP位点,研究结果为解析生长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凡纳滨对虾ssGWASFarmCPU体重显著关联SNP位点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方法的鱼类三维重建技术——以蓝点马鲛为例

    徐安康黄六一尤鑫星毕春伟...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现有计算机视觉方法难以精确表征鱼类多尺度形态特征的问题,本研究以蓝点马鲛为对象,采用双目立体视觉方法构建鱼类三维重建技术,通过人工测量方法进行鱼类三维模型的体尺精度验证。结果显示,以人工测量数据为基准,蓝点马鲛叉长、体高、最大体周长、鳃盖后缘体周长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 0。82%、4。47%、3。14%、2。87%;相对线性拟合方法,蓝点马鲛体周长(最大体周长、鳃盖后缘体周长)与叉长、体高的多元线性拟合式(R2=0。826/0。833)预测精度更高。研究表明,双目立体视觉方法能够构建高精细的鱼类三维模型,可为渔业数智化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数据参考。本研究可为鱼类外形三维重建和渔业数字化信息采集提供方法参考。

    蓝点马鲛鱼类三维重建深度学习体尺测量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类形态轮廓特征自动提取

    欧利国蓝振峰刘必林陈新军...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形态变化多样,其形态轮廓特征具有种的特异性,并作为鱼类识别和分类的重要科学依据。形态轮廓特征的提取效果直接影响到自动识别鱼类的精确度,因此,为了研究计算机视觉对鱼类形态轮廓特征的自动提取效果,根据 2017 年 9-11 月在太平洋海域采集的1 尾大眼金枪鱼的二维图像,进行计算机视觉分析。通过对鱼类图像进行灰度转换,双边滤波,二值化图像处理和轮廓提取等图像处理。利用 8 个方位的链码技术对鱼类轮廓进行链码信息的自动提取。通过椭圆傅里叶变换计算出形态信息系数,并对鱼类形态进行轮廓重建。结果显示,金枪鱼图像处理后能较好地得到轮廓图像,其链码信息会随着鱼类形态轮廓像素的大小发生变化,而鱼类形态的轮廓重建随着谐次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自动提取鱼类形态轮廓特征效果较好。鱼类形态系数在低谐次变化波动较大,在高谐次变化波动较小。轮廓重建在低谐次变换对鱼类整体轮廓信息影响较大,在高谐次变换对鱼类局部轮廓信息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鱼类自动识别和分类奠定前期基础,也为其他相关自动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鱼类计算机视觉形态轮廓链码形态系数轮廓重建自动提取

    基于超声多重散射理论的水产养殖池鱼群计数方法

    李志坚李俊康陈雷雷李俊...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养殖池中生物数量进行实时准确评估是水产养殖作业的重要需求,利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对生物数量进行计量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手段。为解决超声波探测应用在深度低的养殖池中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异系数的时域区间选取方法,采用发射频率 40 kHz的超声换能器,在体积为 0。115 m3 的圆筒中,进行了养殖池鱼类计数实验。结果显示,通过选取合适时域区间和增加测量次数可以有效提高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利用该方法分别在无增氧和有增氧 2 种情况下,对圆筒内 10~40 尾草金鱼数量进行估算,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 0。924 和 1。769 尾。研究表明,该基于超声多重散射理论的计数方法在增氧机持续开启时依然适用,并且增大样本数量后,能够进一步提高计数的精度。本研究为低深度、小面积的水产养殖池中鱼的数量评估提供了新路径。

    水产养殖渔业声学鱼群计数多重散射

    基于改进YOLOv7-tiny的凡纳滨对虾游动活跃性定量检测方法

    李志坚张永琪吴迪孟雄栋...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需通过人为提拉饲料盘来观测对虾的游动活跃状态,以此了解其生长状况并制定投喂策略。为了解决人工观察凡纳滨对虾游动活跃状态时存在实时性不佳、主观因素影响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7-tiny(improved YOLOv7-tiny)检测模型和基于欧式距离多目标关联视觉检测方法,用以定量分析饲料盘上对虾游动活跃状态。在YOLOv7-tiny模型基础上,将标准卷积替换为GSConv卷积,搭建VoVGSCSPC模块替换原先轻量化聚合(ELAN-L)模块并使用损失函数MPDIoU替代原损失函数CIoU,减少了模型容量并提升模型检测精度。通过改进YOLOv7-tiny模型的检测结果和基于欧式距离的多目标关联方法确定图像中对虾的位置,据此计算对虾的游动位移、速度与转角,量化出对虾游动活跃状态。在凡纳滨对虾数据集上验证后,结果显示,与YOLOv7-tiny模型相比,改进YOLOv7-tiny模型错检率和漏检率分别降低 0。62%与 1。05%,推理速度提升 17。07%,验证了改进后的模型有效性。通过对虾游动活跃性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越活跃的对虾活跃性指标数值越大,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对虾游动活跃性定量检测方法可准确快速获得游动活跃性指标,能高效地量化凡纳滨对虾在饲料盘上的活跃状态,对掌握养殖过程中凡纳滨对虾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凡纳滨对虾游动活跃性机器视觉检测YOLOv7-tiny池塘养殖

    基于模型实验的自升式网箱的水动力性能

    李亚婕石建高徐俊杰张凤仪...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影响自升式网箱水动力因素,优化与改进网箱结构,减少极端作业环境下养殖鱼类损耗、提升网箱系统安全,本实验开展了自升式网箱及其配套支撑系统的水动力性能研究。通过物理模型实验探究了不同流速、不同迎流角度、不同下潜深度以及安装不同类型网衣等因素对钢结构自升式网箱受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网目尺寸、下潜深度与迎流角度相同时,自升式网箱整体受力与水流速度呈正相关性,网箱整体与水流方向垂直时,网箱的受力最小,且网箱迎流角度在 30°~60°时可能会受到最大的冲击力;模型网箱在距水底 50 cm时的受力大于网箱距水底 80 cm时的受力;UHMWPE网衣受力比相同线面积的PET网衣更大。研究表明,在网箱设计时可以优先选择六角形网目PET网衣,而附着物可使得网衣的受力增加至原来的 10 倍以上,建议在网箱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附着物对网箱结构强度的影响。本研究可对自升式网箱的设计、布置及网衣选择提供参考。自升式网箱作为一种深远海养殖装备,其前景非常广阔,但相关工作任重道远。

    深远海养殖自升式网箱水动力模型实验UHMWPE网衣六角形网目PET网衣附着物

    基于离散延迟涡方法的PET网片水动力特性

    王志王刚焦兆齐冯德军...
    10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揭示海上养殖设施中常见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网衣水动力特性规律,本实验采用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研究其流场分布规律和水动力系数,并进一步分析来流速度、来流攻角和密实度对网片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经典圆柱绕流算例,湍流模型和数值解法的精度得以验证。结果显示,19 个网目的速度场和水动力系数规律和大规格网衣相似;网片阻力系数随来流速度增大逐渐减小,目脚翼展两侧的局部加速效应减弱,后方尾流得到充分发展;网片阻力系数随密实度的增大缓慢增加,目脚翼展两侧的局部加速效应和尾流交互作用增强。当密实度为 0。230 时,目脚尾流在下游汇聚成一个较大的低流速区域;阻力系数随网片逐渐垂直于来流方向不断增大,升力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目脚后方尾流衰减的区域和目脚间局部流场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强。当攻角为 90°时,目脚间局部流场的交互作用最强,目脚翼展两侧的局部加速效果最显著。研究表明,密实度和攻角对PET网衣流场分布规律和水动力系数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阐明了PET网衣周围速度场特性和水动力系数,为进一步分析养殖设施内外的水体交换奠定基础。

    PET网衣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型(IDDES)流场分布尾流衰减水动力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