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黄硕琳

月刊

1000-0615

jfc@shou.edu.cn

021-61900228

201306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水产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水产学报》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上海水产大学承办的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术性刊物。至2007年已出版到31卷,期页码为144页。《水产学报》主要反映我国水产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水产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和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和“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长江学者计划”和国际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水产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反映了我国水产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是广大从事水产专业的科研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推广成果、探讨学术的一块园地,在科研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水产学报》已加入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刊物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中心,读者在阅读纸质杂志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水产学报》的电子刊物 。  《水产学报》作为文献源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众多国内外检索期刊收录。 《水产学报》获得第1-4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于2006年获“精品期刊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可见光光色对南极磷虾集群行为的影响

    刘子俊汪佳丽马振玲王晓敏...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极磷虾为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但有关南极磷虾反馈光色的机制研究极为缺乏。为了加深对该物种生态学的理解,本研究通过海上现场水箱暂养的方式探究了可见光光色对南极磷虾集群行为的影响。利用光学立体相机同步获取磷虾集群影像,借助摄影测量技术完成南极磷虾个体关键特征点几何信息的高精度自动量测,进而得到可见光中短波蓝光至长波红光间不同光色下集群内个体间距及其游泳倾角。结果显示,磷虾群的绝对个体间距为(14。51±9。71)cm,相对个体间距为(2。84±1。51)BL,不同光照下的游泳角度为(46。08±35。50)°,并且主要集中在60°左右。研究表明,光色会影响南极磷虾集群内个体的间距,短波蓝光和长波红光间具有显著差异,相较于长波的红光,蓝光的趋向性更佳,但游泳倾角在不同的光色间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将有助于理解野外南极磷虾集群的大小规模以及提升声学评估中目标强度(TS)模型的精度。

    南极磷虾集群光色立体成像游泳角度

    克氏原螯虾胚胎离体孵化与抱卵孵化的效果评估

    覃丽蓉李为荣宽张堂林...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估克氏原螯虾胚胎离体孵化的可行性,探究其人工集约化孵化技术,比较研究了克氏原螯虾胚胎在离体孵化模式与抱卵孵化模式下的死亡率、孵化率、胚胎发育情况。结果显示,胚胎在不同孵化时间段(实验2~4、5~7、8~10和11~13 d)的死亡率差异显著,出膜前期(实验11~13d)的胚胎死亡率显著高于实验2~4与8~10d的胚胎死亡率,但2种孵化处理方式下的总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在同个监测时间点,2种孵化模式的胚胎发育阶段相近,且均无胚胎畸形现象,但离体孵化胚胎易被菌丝附着,死亡的离体胚胎均被菌丝侵染。2种孵化模式下开始出现初孵仔虾的时间一致,全部胚胎均孵化结束后,离体孵化模式的胚胎孵化率显著低于抱卵孵化模式,但离体孵化模式也得到较高的孵化率(76。91%±4。62%)。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胚胎离体孵化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胚胎离体孵化的主要问题是卵菌感染引起的胚胎死亡,为降低离体胚胎的死亡率,可进行梯度抗菌。本研究可为克氏原螯虾苗种集约化繁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克氏原螯虾离体孵化抱卵孵化胚胎发育

    不同低聚糖对生物絮团形成及其菌群结构的影响

    仇宗胜钱仁东罗巧华赵建华...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低聚糖对生物絮团形成及生物絮团菌群结构特征的影响。以葡萄糖(GLU)为对照,采用低聚木糖(XOS)、低聚果糖(FOS)、甘露寡糖(MOS)、大豆低聚糖(SBOS)、低聚麦芽糖(MTOS)作为碳源构建生物絮团,氯化铵为氮源,碳氮比(C/N)为15。结果显示,SBOS组与其他各组相比,显著提高水中悬浮颗粒物含量及生物絮团体积,其他低聚糖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氨氮逐渐下降然后趋于稳定,SBOS组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相比,显著降低了氨氮水平,其中除FOS组外,其他实验组降低氨氮能力均高于对照组。亚硝态氮降解作用均没有显著差异。硝态氮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除XOS组外均可降低硝态氮的积累,其中SBOS组与MTOS组显著降低硝态氮的积累。XOS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生物絮团菌群的丰度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从门水平上分析,变形菌门在各实验组中均丰度最大,各低聚糖组与对照组相比,对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FOS组显著提高变形菌门与拟杆菌门的丰度。从属水平上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蛭弧菌比例,其中FOS组与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相比,显著提高 unclassified_f_Rhodobacteraceae 的丰度,显著降低 norank_f_Microscillaceae 与norank_f_Enterobacteriaceae丰度。研究表明,低聚糖作为碳源构建生物絮团,可改善水质,优化菌群结构,提高有益菌数量,降低有害菌数量。本研究为低聚糖作为碳源应用于生物絮团提供理论依据。

    低聚糖生物絮团碳源菌群结构

    稻田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幼虾的蛋白质需求量

    金鸿浩肖川波孙倩容李雨...
    14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在稻田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幼虾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实验设计蛋白水平分别为28%、31%、34%、37%、40%和43%的6组等能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记为Diet 28~Diet 43组),投喂360尾初始体重为(8。59±0。05)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每个处理3个重复。饲养56d后,测定并分析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血淋巴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①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先上升,在蛋白水平达到40%后呈下降趋势;出肉率(MY)随着蛋白水平升高而升高。②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肌肉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随着蛋白水平的升高,肌肉粗蛋白含量有上升的趋势。③饲料蛋白质水平与血淋巴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呈正相关,且在Diet 43组达到最大。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血淋巴总蛋白(TP)、球蛋白(GLB)、白蛋白(ALB)、葡萄糖(GLU)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TP和GLB含量出现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上升的趋势。④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肠道蛋白酶(TPS)和脂肪酶(LPS)活性有显著影响,对α-淀粉酶(α-AL)活性无显著影响。⑤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蛋白水平可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肝胰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SOD),并且显著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⑥蜕壳基因(ecr、chitinase)和免疫相关基因(hsp70、tlrs、lzm)表达量随饲料蛋白水平先升高后下降,但是饲料蛋白水平并未对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eif4e、s6k1、4e-bp1)造成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利用增重率与饲料蛋白质水平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在稻田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幼虾获得最佳增重率时对饲料的蛋白质需要量为40。35%,建议稻田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幼虾人工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以40。35%为宜。本研究为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专用饲料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克氏原螯虾幼虾蛋白质需求稻田养虾

    多子小瓜虫PCR和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曹泽艺周庆杰陈凯习丙文...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克服现有小瓜虫病的显微镜检和PCR诊断等方法在该寄生虫的感染早期阶段和环境样本检测中存在的缺陷,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多子小瓜虫PCR检测方法,实验根据多子小瓜虫线粒体CO Ⅰ序列设计和筛选了一对引物,经过PCR程序优化、特异性、灵敏性验证以及临床和环境样品检测分析,分别建立了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检测引物对多子小瓜虫有较高的扩增特异性,对同属纤毛虫类的草履虫、四膜虫和肠袋虫以及常见养殖鱼类宿主异育银鲫、草鱼、尼罗罗非鱼和团头鲂等样本均无扩增;扩增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优于文献报道的方法。其中,普通PCR最低检测的样本浓度为掠食体2。67个/μL,荧光定量PCR在掠食体0。02个/μL时依然能有效检出,荧光定量PCR检测灵敏度高于普通PCR。研究表明,在临床样本和养殖水环境样本检测应用中,基于该引物的两种PCR方法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能有效检出潜伏感染鱼体和养殖水环境中的多子小瓜虫。本研究所建立的多子小瓜虫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淡水养殖中小瓜虫病的早期诊断和病原体的检测。

    多子小瓜虫PCR荧光定量PCR小瓜虫病检测方法

    中国栽培海藻碳汇经济价值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余悦儒杨锐陈海敏陈娟娟...
    169-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迅速攀升,严重影响了全球气候。开发蓝碳产业成为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栽培海藻碳汇是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中国8个沿海省份栽培海藻数据为基础,测算其碳汇总经济价值,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解析中国栽培海藻碳汇总经济价值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9-2021年,中国栽培海藻碳汇量及其总经济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分别达到87万t和488亿元。不同栽培海藻的碳汇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海带、江蓠、紫菜、裙带菜和其他(羊栖菜、麒麟菜、石花菜和浒苔);单位面积碳去除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海带、江蓠、裙带菜、其他和紫菜。福建、山东和辽宁三个省份的栽培海藻碳汇总经济价值较高,其余省份则较低。养殖效率效应(EFE)和养殖面积效应(AE)是栽培海藻碳汇总经济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中国栽培海藻的碳汇潜力不容忽视,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栽培海藻的碳汇能力及其总经济价值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可通过合理调整栽培物种和结构来提高海藻碳汇及其总经济价值。应从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及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三个层面出发,重视栽培海藻碳汇等渔业碳汇的功能和价值,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栽培海藻碳汇经济价值时空分异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