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黄硕琳

月刊

1000-0615

jfc@shou.edu.cn

021-61900228

201306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水产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水产学报》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上海水产大学承办的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术性刊物。至2007年已出版到31卷,期页码为144页。《水产学报》主要反映我国水产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水产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和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和“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长江学者计划”和国际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水产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反映了我国水产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是广大从事水产专业的科研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推广成果、探讨学术的一块园地,在科研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水产学报》已加入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刊物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中心,读者在阅读纸质杂志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水产学报》的电子刊物 。  《水产学报》作为文献源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众多国内外检索期刊收录。 《水产学报》获得第1-4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于2006年获“精品期刊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赵勇段为旦王友成苏明...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产养殖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源持续稳定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益生菌是一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有益微生物,不仅能够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性能、免疫能力,而且具有抑制致病菌、改善养殖水质等功效。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应用可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水产养殖中益生菌的定义与来源,详细阐述了益生菌对水产可持续养殖的意义以及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益生菌在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水产养殖益生菌益生功效可持续发展

    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国外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卢洁邹磊磊
    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RFMO)是当前国际公海渔业管理的主要机制,也是公海渔业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西方远洋渔业发展起步早,国外学者较早开始关注RFMO,开展了大量的RFMO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梳理了RFMO国外研究,并以知识图谱方式呈现国外研究进展与热点。定量分析结果显示,RFMO国外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领域涉及渔业、环境和国际关系等自然和社会科学;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对研究的关注度较高。此外,关键词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学者比较关注RFMO视角下的渔业管理、南大洋等重要海域、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海洋保护区、海洋法等问题,研究重点呈现出从生物资源生物学逐步转向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等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定性分析了RFMO国外研究,发现RFMO国外研究更敢于以创新性研究视角探索传统的RFMO研究话题,研究方法更趋科学性,注重研究的辩证性、整体性、比较性和连续性,研究意识也比较超前,善于发现RFMO研究的新领域。本文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RFMO研究文献,探究RFMO国外研究进展,为国内学者切实提升RFMO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供参考和思路。

    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RFMO)公海渔业管理国外研究

    大菱鲆29个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

    刘国旭孟晓雪马强卫育良...
    2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鱼类的脂肪组织分布模式具有高度多样性。大菱鲆具有相对特殊的脂质储存模式;鳍条附近皮下脂肪组织是其重要的脂肪存储部位。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菱鲆的脂质代谢生理,本实验初步研究了 29 个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在大菱鲆体内的组织表达,这些基因参与了脂肪生成、脂肪酸β氧化、甘油酯的生物合成和水解、脂质运输以及相关的脂代谢转录调控过程。从30 尾鱼(10 尾混样作为一个重复)中采集眼、鳃、脑、皮肤、肌肉、肝脏、胃、肾脏、脾脏、心脏、前肠、幽门盲囊、后肠、盲肠和脂肪等共 15 个组织样本进行qRT-PCR分析。结果显示,肠和脑中脂肪生成基因表达量高,肝脏和肌肉脂肪生成基因表达量低。肠内大部分载脂蛋白和脂质代谢相关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也较高。肌肉中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细胞内甘油酯酶在脑、眼和心脏中高表达。研究表明,在大菱鲆体内,肠道可能不仅是脂质摄取的场所,也是大菱鲆体内重要的脂肪代谢器官。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大菱鲆脂代谢特征及探索不同储脂类型鱼类中脂肪代谢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数据,也将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研究鱼类的脂质代谢调节。

    大菱鲆基因组织分布脂质代谢脂质储存模式鱼类肠道功能

    鲑降钙素对虹鳟鳞组织miRNA表达的影响

    周启苓马骞王刘永毛非凡...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miRNA作为一类非编码小RNA分子,在脊椎动物骨代谢的分子调控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旨在探究钙调节因子对硬骨鱼类骨组织miRNA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鲑降钙素(salmon calcitonin,sCT)对虹鳟幼鱼进行腹腔注射,并在注射 24h后采集鳞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中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注射组及对照组样品miRNA测序分别获得 14 051 631 和 15 816 147 条高质量miRNA序列(18~26 nt),并分别从中鉴定出 568 和 592 种成熟miRNA。注射sCT后的虹鳟鳞片中共筛选出 24 个差异表达miRNA(DEMs,其中 9 个表达上调,15 个表达下调)。随后,从中随机选取 8 个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其检测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GO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Ms的预测靶基因主要被注释在金属离子结合、钙离子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和经典Wnt信号通路等功能上,靶基因主要在NF-kappaB输入细胞核的负调节、IL-1β分泌的负调节和TGF-β结合等功能上显著富集。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Ms的靶基因显著富集在Toll样受体和雌激素等信号通路中。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研究筛选出omy-miR-29a-5p、omy-miR-30d-5p、omy-mir-125b-2-p3、omy-miR-138、omy-miR-199b-5p和omy-miR-200b等多个可能参与虹鳟骨代谢调控过程的miRNA。本实验筛选出的差异miRNA可为硬骨鱼类骨代谢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素材。

    虹鳟miRNA鲑降钙素钙代谢骨代谢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筛选白斑狗鱼耐热性状关联的InDel标记

    海萨·艾也力汗张钰杨博文咸玉兰...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能给白斑狗鱼耐高温性状的改良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白斑狗鱼热敏感组(109 尾)和耐高温组(103 尾)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对25 个染色体中的InDel标记,以前两个PCA为协变量,利用MLM模型(Masked Language Mode)与白斑狗鱼的耐热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InDel分布在内含子(63。69%),外显子分布的InDel位点较少(1。30%)。通过GWAS分析,发现 5 个位点与白斑狗鱼耐热性状显著关联,分别位于safb基因、未知基因LOC117593903 和CLSTN2 基因内含子中。其中 9N del、4N del-1 和 4N del-2 三个InDel位点均位于CLSTN2 基因第 3 内含子,这 3 个位点在 212 尾个体中基因型分布高度连锁。本研究中发现的 5 个InDel突变可能会对白斑狗鱼的耐热性状产生显著的影响,可作为白斑狗鱼耐热性状改良的候选分子标记。进一步在验证群体中利用KASP技术对部分位点进行了验证。发现9N del位点DD基因型个体在热敏感组中占优势,DI基因型个体在耐高温组中占优势,与简化基因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位于CLSTN2 基因第 2 内含子的 3 个InDel位点可能影响CLSTN2 基因的转录,该基因可能是白斑狗鱼耐高温性状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白斑狗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白斑狗鱼耐热性状的改良提供了候选分子标记。

    白斑狗鱼耐热性状InDel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日本沼虾StAR基因克隆及其低氧胁迫下表达分析

    郑诚薛程赵倩倩孙盛明...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在日本沼虾应答低氧胁迫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实验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PCR技术克隆了日本沼虾StAR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在线软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StAR在日本沼虾不同组织的分布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与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对其在不同低氧胁迫阶段中的表达规律进行检测,观察低氧胁迫下精巢组织中StAR蛋白免疫组化定位。结果显示,日本沼虾StAR其cDNA全长 3 361 bp(NCBI登录号:MW263908),包括 5′-UTR 323 bp,3′-UTR 2 129 bp,开放阅读框 909 bp,编码 302 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日本沼虾StAR基因与三疣梭子蟹等甲壳动物StAR聚类一支,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StAR在日本沼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在肝胰腺和心脏组织中最低,在精巢组织中表达处于较高水平。使用qRT-PCR技术检测日本沼虾精巢中StAR在低氧胁迫下时空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氧处理组精巢中StAR基因表达量在 1~48 h均显著上调,而在低氧处理组 96h显著降低。此外,本实验对StAR进行了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tAR蛋白表达丰度基本与基因表达模式相似,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tAR蛋白在精细胞与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综上所述,长期低氧胁迫显著降低了StAR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并且该基因可能在类固醇合成路径及精子发生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日本沼虾类固醇激素合成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日本沼虾StAR克隆低氧表达分析

    四川华鳊外周血液及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石金凤刘小红汪浩宇刘小琴...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四川华鳊血细胞的组成类型及其血细胞发生过程,研究其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实验采用Wright-Giemsa染液对其外周血涂片以及血细胞发生相关的头肾、体肾、脾脏和肝脏的印片进行染色,观察并统计各类血细胞的形态、大小以及数量组成。结果显示,四川华鳊的外周血液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是主要类群。白细胞有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血栓细胞等类型,其中淋巴细胞占比最高,达 65。79%±0。10%,为主要类群;其次是血栓细胞,占 16。76%±0。07%;再次为嗜中性粒细胞,占 13。92%±0。09%;单核细胞含量最少,仅有 3。33%±0。01%。四川华鳊的血细胞发生可分为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发育历程均可分为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其中红细胞的幼稚阶段包括早、晚 2 个时期,而粒细胞的幼稚阶段可划分为早、中、晚 3 个不同时期。各造血器官中,头肾和体肾是主要的血细胞发生场所,脾脏也有一定的造血功能,但肝脏仅具有淋巴细胞的生成功能。幼稚阶段的各类血细胞会迁移至肝脏等器官进行发育和成熟。本研究为长江特有鱼类四川华鳊进一步开展在免疫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实现其科学化人工养殖和健康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

    四川华鳊血细胞血细胞发生

    低盐水体Na+/K+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成分与肝胰腺、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祝华萍苏家齐张子军朱长波...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钾在内陆低盐度盐碱水中经常发生,为探究低盐水体中不同钾缺乏程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体成分以及鳃和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参照海水离子组成配置盐度为 2 的低盐度水体,在Na+/K+(mg/mg)比值为 27、47、67、87、107(分别记为A、B、C、D、E组)的条件下,对体重为(1。04±0。23)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开展了为期 60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E组对虾的存活率为 44。64%±20。95%,显著低于A、B、D三组;E组体重为(4。86±0。66)g,显著低于其他 4 组;A~D组之间的湿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均大于E组且差异显著;在饲料系数上,E组最高并与A、D组差异显著。在体成分上,各组全虾钾含量、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E组的水分含量高于其他组,并与A、B组差异显著;E组粗蛋白含量最低,且与B组差异显著。E组对虾鳃组织角质层明显受损,红细胞数量减少,空泡增多,肝胰腺B细胞及其内部转运泡体积增大,肝小管结构受损。研究表明,低盐条件下严重缺钾引起了对虾鳃和肝胰腺损伤,降低了对虾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水体缺钾在前期即可对对虾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而对存活的影响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实验结果有助于为内陆低盐度盐碱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提供理论依据。

    凡纳滨对虾Na+/K+生长体成分组织结构

    低渗诱导合浦珠母贝的三倍体

    范超张学开张兴志唐黎明...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盐度对诱导合浦珠母贝三倍体的效果,本研究首次利用低渗方法诱导合浦珠母贝三倍体,通过控制变量法从不同盐度、诱导时机以及诱导时间中探究最适诱导条件。同时对合浦珠母贝卵裂率、孵化率以及存活率、壳长、三倍体率的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在盐度 14、50%受精卵释放第一极体(PBⅠ)及诱导 15 min时D形幼虫的三倍体率最高,分别为 64。16%±6。92%、65。87%±6。51%以及 65。14%±1。93%。三倍体幼虫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低渗对胚胎造成的影响使幼虫存活率和三倍体率有所下降。通过对卵裂率、孵化率和 15 日龄存活率、壳长及三倍体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三种诱导条件中均保留了前两个主成分,且保留的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均超过了 85%。盐度 14、50%受精卵释放PBⅠ及诱导 15 min分别在各自实验中的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第 6、第 1 和第 1。该研究表明,合浦珠母贝三倍体幼虫在生长方面的优势不明显,50%受精卵释放PBⅠ及诱导15 min两个诱导条件适合合浦珠母贝三倍体诱导。本研究可为合浦珠母贝三倍体育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

    合浦珠母贝低渗三倍体主成分分析

    短吻三线舌鳎、褐斑三线舌鳎和紫斑舌鳎种类的有效性厘定

    孔晓瑜罗海容THOMAS A. Munroe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舌鳎属有些种类形态特征高度相似,导致了鉴定困难和种类的混乱,例如短吻三线舌鳎(Cynoglossus abbreviatus,Gray,1834)、褐斑三线舌鳎(C。trigrammus,Günther,1862)和紫斑舌鳎(C。purpureomaculatus,Regan,1905)的种类有效性和种间关系就存在三种观点:仅短吻三线舌鳎为有效种;短吻三线舌鳎和褐斑三线舌鳎均为有效种,而紫斑舌鳎是褐斑三线舌鳎的次同物异名;三个名义种均为有效种。为了解决这一分类混乱,本研究对三种舌鳎的原始描述、自测的模式标本和中国大陆沿海采集标本的 28 个形态特征和分子条形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8 个可数和 16 个可量特征的比例值以及 2 个描述性状在三个种之间为一致、包含、大部分重叠的关系;只有 2 个描述特征存在差异,一个是在吻长较上眼上缘距背鳍基部的长度特征上,短吻三线舌鳎和紫斑舌鳎为略长、等长或略短于的连续特征值,而褐斑三线舌鳎为明显大于;另一个差异是体表的花色差异,紫斑舌鳎体长一般小于 200 mm,且具有明显的斑纹,短吻三线舌鳎体长一般大于 200 mm,且随着体长增加,斑点逐渐淡化或者无斑,而不同体长的褐斑三线舌鳎在头后和身体前 3/4均具有明显的零星褐色斑纹。COⅠ分子条形码结果显示,短吻三线舌鳎和紫斑舌鳎的遗传距离为 0。000~0。002,为种内差异;褐斑三线舌与其他两种舌鳎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41~0。145,为种间差异。研究表明,短吻三线舌鳎和褐斑三线舌鳎是有效种,紫斑舌鳎是短吻三线舌鳎的次同物异名。本研究结果为鲽形目鱼类的正确分类提供了科学依据。

    鲽形目舌鳎科形态特征有效性COⅠ条形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