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会

黄硕琳

月刊

1000-0615

jfc@shou.edu.cn

021-61900228

201306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水产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水产学报》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上海水产大学承办的以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学术性刊物。至2007年已出版到31卷,期页码为144页。《水产学报》主要反映我国水产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水产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和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863”和“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长江学者计划”和国际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水产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反映了我国水产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是广大从事水产专业的科研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高校师生推广成果、探讨学术的一块园地,在科研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水产学报》已加入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刊物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中心,读者在阅读纸质杂志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水产学报》的电子刊物 。  《水产学报》作为文献源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众多国内外检索期刊收录。 《水产学报》获得第1-4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于2006年获“精品期刊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大陆沿海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鞍头裸胸鳝的形态与分子系统学

    何浩斌杨杰銮杨森梁冠宇...
    12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完善中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实验报道了采集于中国大陆沿海水域(福建省厦门市和广东省汕头市)的新记录种——鞍头裸胸鳝,目前该物种世界上仅日本及中国台湾东部有分布记录。通过对采集样品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特征分析,综合利用DNA条形码COⅠ及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分类研究。结果显示,鞍头裸胸鳝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色浅褐色,眼后头顶有一个暗色马鞍状斑纹,背鳍起点前有一黑色三角形大斑块,腹部有黑色条纹从鳃孔下方延伸至肛门,背鳍、臀鳍边缘均为白色;体修长,全长为体高的19。06~19。60倍;上下颌齿均单行,上颌齿每侧8个,下颌齿12~14个,总脊椎数为162~168。基于COⅠ及16S rRNA基因分析,鞍头裸胸鳝与其他裸胸鳝遗传距离分别为CO Ⅰ(0。120~0。255),16S rRNA(0。059~0。132),其中 CO Ⅰ 遗传距离已远大于 Herbert 设定的2%最小物种鉴定遗传距离,揭示鞍头裸胸鳝为独立物种。进化树上,鞍头裸胸鳝与白缘裸胸鳝聚为一支,二者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研究表明,鞍头裸胸鳝在中国大陆沿海也有分布,为有效新记录种。本研究为中国裸胸鳝属鱼类的系统分类及物种名录修订提供相关分类基础。

    鞍头裸胸鳝新记录种形态特征COⅠ基因16SrRNA基因

    黄颡鱼的毒棘结构

    冯晓玉肖瑾吴邦元曾燏...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黄颡鱼的毒棘结构,增强人们对淡水刺毒鱼类的认知。本研究结合宏观毒棘骨骼标本制作和微观组织切片等方法,深入探究黄颡鱼的毒棘结构。结果显示,黄颡鱼的胸鳍和背鳍均具有尖锐的倒刺棘骨,棘骨外包围着皮膜,皮膜拥有能分泌毒液的毒腺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黄颡鱼毒棘装置。毒棘骨骼宏观结构表明,黄颡鱼的背鳍和胸鳍毒棘均具有贯穿全棘骨的中央管和包围棘骨的皮膜;背鳍棘骨细长、锥形,且轻微拱起,顶部骤尖,后缘为弱锯齿;胸鳍棘骨前后缘均有锯齿,但后缘为强锯齿。背鳍和胸鳍毒棘基部结构的髁突形状、大小、位置全然不同。微观结构显示,皮膜中的毒腺细胞聚集成层,位于鳞状上皮与色素层之间,未见导管与之相连,背鳍和胸鳍毒棘的分支性骨管中均未发现毒腺细胞。胸鳍和背鳍锁紧装置可让毒棘保持倒伏或者直立的锁定状态,降低猎物挣脱几率。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黄颡鱼的毒棘结构和特征,并增强人们对淡水刺毒鱼类的认知。

    黄颡鱼刺毒鱼类毒棘组织切片

    酸化剂对大口黑鲈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何家鑫杨婷婷郭凯关舒...
    14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饲料添加酸化剂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用含不同酸化剂水平(0%、0。05%、0。10%、0。15%和0。20%)的5组等氮等脂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1。31±0。18)g的大口黑鲈64d。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酸化剂添加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0。15%组均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0。10%~0。15%的酸化剂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饲料系数,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全鱼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沉积率以及对饲料干物质、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在饲料酸化剂添加量为0。15%时,大口黑鲈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0。15%组的甘油三酯含量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0。15%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饲料中酸化剂添加量在0。10%~0。15%时,大口黑鲈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0。15%组肠道绒毛长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5%的酸化剂显著上调大口黑鲈肠道抗氧化相关因子(nrf2、cat和sod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抑炎因子(il-10)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饲料中添加0。20%的酸化剂显著下调促炎因子(tnf-α、il-1β)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基于折线模型结果,大口黑鲈饲料中酸化剂适宜添加量为0。148%~0。152%。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15%的酸化剂能够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肠道炎症水平以及维持肠道健康。

    大口黑鲈酸化剂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健康

    丁酸梭菌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形体指标、营养利用和肠道结构功能的影响

    朱建国温彬成果高建忠...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丁酸梭菌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形体指标、营养利用和肠道结构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饵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104、1×105、1×106、1×107和1×108cfu/g 丁酸梭菌饲养幼鱼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和形体指标无显著影响。1×105 cfu/g添加组鱼体粗蛋白含量增加,对蛋白质的消化率显著提高。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中肠肠道绒毛高度和宽度,且1 ×105 cfu/g添加组肠道酸性黏多糖分泌量显著增加。对于肠道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1×105 cfu/g添加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1×106cfu/g添加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肠道内容物短链脂肪酸分析显示,1×105cfu/g添加组的乙酸和丙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总酸含量在该添加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七彩神仙鱼饵料中添加1 ×105 cfu/g 丁酸梭菌可以改善肠道结构,提高肠道消化和抗氧化能力,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分泌和营养利用率。本研究可为丁酸梭菌在七彩神仙鱼饵料中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七彩神仙鱼丁酸梭菌生长形体指标营养利用肠道结构功能

    中华鳖趋化因子CXCL10的分子特征及其对细菌感染的响应

    张爱茹黄秋雅吴彬钱国英...
    169-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趋化因子基因cxcl10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外源病原微生物的响应,实验以中华鳖为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CXCL10蛋白的分子特征及系统进化,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健康中华鳖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在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mRNA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该蛋白分子质量为10。89 ku,等电点为9。62,存在信号肽和磷酸化位点,单链包含1个N端的loop区、1个α螺旋和3个反向平行β折叠;该基因在健康中华鳖的肝脏和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低;两种细菌的刺激能促使中华鳖组织器官中cxcl10及炎症相关因子基因tnf-a和il-1βmRNA表达量的显著上调。研究表明,cxcl10可能在中华鳖机体抗菌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可为中华鳖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中华鳖CXCL10mRNA表达生物信息学

    不同低温时间无水保活对中国圆田螺存活、营养组成、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周康奇韦孜娜李哲林勇...
    179-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进中国圆田螺保存技术,促进螺蛳粉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利用初始体重为(21。71±2。70)g的健康中国圆田螺1 500只,探讨了低温(4 ℃)无水条件下0、14、28、42和56 d等不同时间中国圆田螺存活、形体指标、一般营养组成、脂肪酸、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4 ℃短期存放(14~28 d)中国圆田螺的存活率均超过93%,但是超过42d后,存活率降至78%以下。低温28和42d的肝重和肝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低温56d体重降了 7。6%,而肝重显著提高。营养成分结果显示,各组间肌肉的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均无显著影响。而粗脂肪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8、42和56d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糖原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4与56d差异显著。脂肪酸结果显示,SFA和MUFA含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28~56 d均显著低于对照和14d组;28和42d的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本研究中所有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对照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14d,但显著高于42d。除42 d的胰蛋白酶外,其余处理的脂肪酶和胰蛋白酶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42d的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且42 d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4℃条件下无水保活超过42d会导致中国圆田螺出现较高的死亡率,由于42 d后体内的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内环境平衡被打破,进而导致高的死亡率。胁迫期间中国圆田螺主要以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其次是大量的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物质被消耗,而多不饱和脂肪酸被更好地保留下来。本研究为了解中国圆田螺在低温无水保活不同时间下的生理生化适应对策及改善其储存运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圆田螺低温时间营养组成脂肪酸酶活性抗氧化指标

    海上风机与养殖网箱融合系统中网箱系泊绳张力与导管架基础结构的安全性

    林旻邬骞力田会元黄六一...
    190-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是现代渔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有利于构建"海上粮仓+清洁能源"的新产业模式。本研究基于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风机导管架构建养殖网箱与海上风机融合系统,运用Aqua-FETM有限元工具探究极端波流条件下不同网箱布设深度、波流入射角、生物附着程度对网箱系泊绳张力的影响;采用海洋工程专用设计软件SACS,计算分析风机导管架结构在波流及网箱系泊绳张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评估养殖网箱系泊绳张力对风机导管架基础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网箱布设深度的增加能够减少网箱系泊绳最大张力,显著改善网箱风机整体结构受力状态;波流入射角的改变对于网箱风机整体结构安全性影响不大;网衣生物附着程度的增加会显著增加网箱系泊绳最大张力,从而造成风机导管架基础杆件大量失效。研究表明,养殖网箱可布设于适当水深以减少受力,同时应及时清理附着生物,适当增加网箱系泊点附近的导管架杆件和导管架底部桩土点杆件的壁厚,以确保养殖网箱与海上风机融合系统结构安全。该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网箱与风机融合系统的受力,评估该系统的安全性,优化设计养殖网箱与风机融合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海上风电养殖网箱风机导管架系泊绳张力结构安全性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