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魏明伦的文体实验

    廖全京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发扬光大者,魏明伦骨子里是一位十分注重文章体裁、非常讲究文章体貌而又时时关切并极力推动其发展变化的当代文体行家.若从文体的角度看,魏明伦的戏文、碑文、楹联大体上同属于有韵之文,散文则属于无韵之笔,概乎言之,有文有笔,有短有长,有张有驰,有收有放,此乃其文章之整体、全貌.本文对魏明伦的戏文、散文、碑文、楹联这四个分体,作点粗浅的分析,借以讨论与魏明伦所有文章有关的文章体裁的认知和把握问题.

    魏明伦文体戏文散文碑文楹联

    "美人"在骨更在皮 撷来芳华成至真——北京京剧院李卓群导演创作谈

    李卓群冯村
    7-12页

    梅兰芳访苏游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秦华生郑东来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兰芳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中国戏曲文化海外传播的先驱之一.他以精湛的京剧表演技艺将中国戏曲艺术向世界剧坛推介,充分展示了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尤其是1935年梅兰芳率团访苏赴欧之行,是中西方戏剧的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众多西方戏剧家的赞誉与推崇,并对西方现代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梅兰芳访苏赴欧戏剧影响

    论梅兰芳昆曲剧目在海外的演出及意义

    欧阳梦霞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兰芳多次出国演出中,昆曲剧目一直是演出重点之一,如《思凡》《断桥》《刺虎》等.这些昆曲剧目在历次国外演出中,和其京剧剧目一样,颇受欢迎,在日本的某些观众眼中,其所演昆曲更远超京剧,这种接受心态基于日本当时急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活"和"保存".梅兰芳海外演出昆曲,除了有冷热调剂、丰富舞台的功能之外,还有着为昆曲正名、促京昆两剧融合,以及推陈出新的目的在其中.梅兰芳的昆曲演出不仅对他自身的"梅派"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对国内京昆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梅兰芳昆曲海外演出

    梅兰芳京剧艺术的世界传播研究

    刘景艳孙玮琪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兰芳作为京剧艺术世界传播的实践者和先行者,在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审视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现代化传承,回顾并反思梅兰芳京剧艺术在日本、美国和苏联的传播与接受,基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理论审视梅兰芳京剧艺术与世界戏剧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增强中国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对当下讲好中国故事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梅兰芳京剧艺术戏曲传播跨文化

    从梅兰芳的创新尝试看当代京剧发展的美学启示

    倪君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梅兰芳以时装为主轴,创作出一连串时装新戏;同时,以梅兰芳和齐如山为首的"缀玉轩"还创作出一系列取材于古代故事的古装新戏.这些于20世纪初顺应时代变革在京剧表演上所做出的努力与尝试,对于反思新时期京剧发展在美学内涵上的探索具有启示意义:一方面京剧艺术在当代要展现美学新视野,注重经典性、现代性和主体性的融合;另一方面新剧创作须尊重传统,需要把现有的表演艺术、传统历史与记忆相结合,重新创作出适合于现代的传统京剧.

    梅兰芳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当代京剧美学内涵

    鸳鸯蝴蝶派作家贡少芹对莎剧的跨文化书写——谈传奇杂剧《盗花》

    李伟民廖红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贡少芹根据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三部曲改编、创作的具有传奇杂剧风格的《盗花》,是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流变中的一部特殊作品,具有特别的认知价值.《盗花》以"言情侦探"为主要内容,讲述了"爱、恨、情、仇"的曲折故事.《盗花》以"英国国王乔治征讨露西亚"为背景,结合圣女贞德的形象以及爱国情感,以忠于爱情的"言情"式的跨文化书写,显示出莎士比亚关于人生与人性的思考和鸳鸯蝴蝶派作家在"五四"与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对女性权利的追求和女性自由意志的肯定.

    贡少芹《盗花》传奇杂剧莎士比亚《亨利六世》三部曲

    舞台视觉下的戏曲跨文化实践研究

    林子涵宋旸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关注的是东西方演剧文化交往中所发生的视觉转译现象,戏曲视觉的跨文化转译样态可以直观地展现出中西交往中中国戏曲界的跨文化态度以及对中西演剧艺术本体的认识程度.在从中外文化比较到跨文化实践的转向中,跨文化戏曲的舞台美术是重要研究对象.同时,对跨文化"舞台视觉"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方法论梳理的补充也直接影响了戏曲海外传播战略目标与戏曲"走进去"传播理想的实现.

    戏曲舞台美术跨文化戏曲戏曲跨文化传播

    明代文人传奇插演现象研究——以《六十种曲》为中心

    武昭君徐瑞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插演,指在戏曲中插入一些伎艺性、功能性突出,与全剧情节关系并不紧密,自身可构成完整演出段落的现象.《六十种曲》反映了明后期传奇舞台演出的实际情况,主要有歌舞、莲花落、"拟院本"三类插演形式.这些插演段落多位于故事的起始和发展阶段,有较明显的标识,多由净、末、丑、贴等脚色表演,既可附于传奇中呈现,又能独立演出.明代文人传奇插演现象的产生源自戏曲成长于百戏之中的生存环境、祭祀祈禳与宴会筵席等场合的要求以及舞台调度和剧作风格的内在需要.

    明文人传奇插演现象《六十种曲》歌舞插演莲花落插演,"拟院本"插演

    新编于成龙题材戏曲的艺术建构与经典化

    刘于锋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编历史剧中,"于成龙现象"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文化现象,如京剧《廉吏于成龙》、晋剧《于成龙》等剧作通过不同角度,塑造了于成龙廉吏、能吏等艺术形象.在戏剧冲突方面,情节冲突和内心冲突则分别从剧情发展和感情状态两方面来塑造立体化的于成龙艺术形象.剧目通过跨剧种、跨媒介传播,是艺术形象经典化的重要基础,经得起观众和时间的考验以及学术评价与论争,并形成剧种和流派的代表性剧目.从戏曲创作、演出和学术评价层面体现了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形成典范效应,对当下的历史剧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于成龙新编戏曲艺术形象建构经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