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梅兰芳的剧目创新

    郑传寅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兰芳以毕生之力护卫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然非单纯守成,而是富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倡导并践行戏曲改革与创新,赋予古典戏曲以新的生命,使其与时代同步.总体来看,趋新求变的时代思潮对"梅体系"的建构影响深刻,就剧目创新而言,梅兰芳新编、改编剧目的活动持续了40多年,新编剧目包括时装戏和古装戏两种,与此同时,他还非常注意剧目的思想内容创新,积极应和时代精神,具有为现实服务的明确意识,使剧目承载了民主、自由等启蒙主义精神,富含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价值,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梅兰芳剧目创新京剧改革"梅体系"

    京剧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综述

    秦华生
    10-12页

    2023年度中国戏曲创作演出综述

    殷娇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深入梳理分析了2023年戏曲舞台现象与热点、新创与首演剧目、各类展演与评奖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对年度戏曲创作演出的总体情况与发展态势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疫情后的中国戏曲不仅整体上展现出复苏与繁荣的强劲态势,更显示着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色.

    戏曲创作演出述评

    "十七年"昆曲《十五贯》改编研究

    孔琦
    18-2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艺术的挖掘、整理与改编,能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1949至1966年这十七年间,戏曲艺术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戏曲改革进入到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历史时期,对传统昆曲《十五贯》亦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编,使之去糟粕存精华焕然一新,放射出新时期的耀眼光芒,轰动全国,至今久演不衰.

    昆曲《十五贯》"十七年"时期戏曲改编

    "青春版"《牡丹亭》对汤剧的解构、建构与消解——兼论白先勇的美学趣尚

    熊伟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春版"《牡丹亭》是一部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上演以来就受到学界热议.该剧从人物、情节两个方面解构汤显祖的《牡丹亭》,又使用删减、整合的方法在主题、情节、人物三个方面进行重构,形成新剧,虽尊重原作精神,但重构后的新剧对原作有一定程度的消解,这使得"青春版"《牡丹亭》的人物塑造和主题呈现与原作存在差异.

    "青春版"《牡丹亭》汤显祖昆曲新美学白先勇

    唐英《梅龙镇》对梆子腔《戏凤》的改编新探

    李悦张海伦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英《梅龙镇》一剧,改编自梆子腔《戏凤》,二者情节基本相同,但又在关目、声腔、人物形象上有所差异.唐英在剧中有意突显君威,删减了大量李凤姐的精彩戏份,并加入了李龙这一起到女德教化作用的人物,使得全剧的趣味性大打折扣.而造成此类差异的原因,与作者唐英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

    戏曲研究唐英《梅龙镇》《戏凤》

    老舍《方珍珠》的戏曲改编策略与当代经验谈

    程姣姣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珍珠》(1950)是老舍先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的第一部话剧剧本,该剧在诞生之初即被搬上银幕,但因其技巧上呈现的"小说化"倾向和较为生硬的戏剧手段等因素,并不全然具备舞台演出的艺术特质.新时期以来,该剧于1979年、2015年两度被改编为北京曲剧,文学性和舞台性不断完善,其艺术形态在流变中完成了从文学艺术到戏曲艺术的转化,在艺术功能上也从揭露与歌颂时代逐渐被打磨成表演艺术和非遗文化的载体.《方珍珠》在当代获得了新的艺术价值,并提供了一条改编搬演名著剧目值得借鉴的创作经验,也在当代众多由老舍剧作衍生的舞台上获得了一席之地.

    《方珍珠》老舍北京曲剧名剧改编

    守序与求变之惑——红色淮剧《浪起宝应湖》之美学审视

    陈锐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淮剧《浪起宝应湖》的创作一在守序,对传统戏剧审美的守序,集制度性审美功能展示与戏剧化冲突审美体验于一身;二在求变,小戏大场景、舞美数字化,对现代舞台剧、话剧的借鉴、融合都呈现出新意.但守序与新变之中又存不少疑惑,本文意以此为题域,通过解读该剧的美学创构和美学价值,进而审视和回答背后存惑的一些美学问题,以为红色戏剧创作与发展积累经验.

    红色淮剧《浪起宝应湖》美学创构美学价值

    越剧《祥林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创新

    武小文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改编热是中国舞台剧史上一直持续的一种现象.越剧舞台剧《祥林嫂》改编自鲁迅小说《祝福》,由袁雪芬及其雪声剧团于1946年首次改编及上演,它曾经有过八次的舞台演出版本,与原著《祝福》相比,其中产生了祥林嫂与阿牛少爷的青梅竹马、祥林嫂离世前"问苍天"等情节的改动,改编情节使其成为舞台剧的经典改编佳作.本文拟从舞台叙事创作角度分析越剧舞台剧《祥林嫂》从文学作品改编到舞台剧作品的创作艺术,以戏剧式的叙事手法重塑人物立体感,也是舞台剧《祥林嫂》内容到形式的深刻解读.舞台剧的改编在重视原著时抓住文学特色,找到适合它的叙事手法和呈现方式,注入导演更深入的思考和阐释引发大众思考,借鉴传统戏曲、舞剧中的一些表现方法,让从文学而编的舞台剧再放异彩.

    越剧《祥林嫂》舞台剧改编叙事方式

    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的故事呈现与主题表达

    秦媛李天福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寓教于乐的艺术教育日益深入人心,众多儿童剧与重大题材相结合,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送不出去的情报》是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剧目名单中唯一入围的儿童戏剧作品.本文从故事题材与时代情怀、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故事叙事与传播对象三个层面分析了该剧的故事呈现,从叙事视角、舞台设计、意境传达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剧的主题表达,希望能全面展现该剧独特的艺术表达魅力.

    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故事呈现主题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