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间剧社与郭沫若剧作广州公演考

    陈祖燕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6年,郭沫若南下广州期间,民间剧社曾将《棠棣之花》改编成"四幕剧"进行公演,也曾公演过"时装版"与"古装版"的《王昭君》.郭沫若在《我怎样写<棠棣之花>》与《在轰炸中来去》中,曾对此留下过回忆文字.经考证,发现《棠棣之花》在广州的公演,有一些史实与郭沫若文章的描述略有出入.因此,郭沫若剧作在广州的公演研究,至今仍未跳出作者的自述,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本文拟厘清郭沫若剧作在广州的公演始末,以便揭示郭沫若剧作在广州备受关注的内在逻辑与时代影响.

    民间剧社郭沫若历史剧广州公演

    建党百年来内蒙古话剧中的民族交融研究

    王苹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内蒙古话剧萌芽于1920年,内蒙古百年话剧发展因此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紧密相连.内蒙古地处边疆民族地区,故政治属性、民族属性和艺术属性,共同构成了内蒙古百年话剧的艺术审美属性.在对民族心理、地域文化、民族交融的呈现上,内蒙古百年话剧虽有独特的审美特质,也存在一些创作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内蒙古话剧应遵循话剧艺术的创作规律及审美特性,展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世界,及民族交融和民族认同等更为广阔的主题.

    内蒙古百年话剧发展建党百年民族交融民族认同

    自我解放的时空——论朗西埃的"戏剧政治"

    董赟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观众与表演者的共同在场,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型的基本特征.朗西埃之前的戏剧理论,或以表演者为中心,或以观众为中心,在本为身体共在共享的戏剧感性世界中预设了表演者与观众二元且不平等的秩序关系.朗西埃所谓的"戏剧政治",正在于"身体共在"的戏剧存在形式所致力的表演者与观众在根本上的平等.即只要在剧场中,打破现实给予表演者与观众的不平等预设,在平等来临的时刻,就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自我的解放.

    戏剧表演观看解放政治

    田纳西·威廉姆斯造型戏剧中南方人的"错位"感

    皇甫尚华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纳西·威廉姆斯是造型戏剧一词的提出者,他在《玻璃动物园》的剧本说明中表达了他的戏剧理念.威廉姆斯认为,真理、生命或现实是一种有机的事物,诗意的想象只能通过转化和改变表象的呈现形式,才能在本质上代表或暗示它们;通过对戏剧要素的充分运用,能够使剧作人物无形的情感体验化为可感可见的事物在舞台上呈现.威廉姆斯将其独创的造型戏剧理念融入剧作之中,让梦幻舞台与残酷现实交织起来,构建了一个诗意的永恒家园,同时塑造了一群独特的南方人形象,并调动全部戏剧要素试图呈现出他们"错位"的身份认知和情感.透过视、听、语言和种种细节的全方位展现,威廉姆斯笔下这群南方人内心交织的光影得以外化.

    田纳西·威廉姆斯造型戏剧南方人错位意识

    2023年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综论

    杨晓林谢京茹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大丰收,可归之于两个令人鼓舞的创作态势:一是经过多年探索,成人向动画电影佳作迭出,大受欢迎;二是系列品牌动画电影作为中流砥柱,更加注重故事创新和文化内涵.但依然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现实题材的作品数量偏少,内容浅显;二是存在故事乏味,难以打动人心的叙事短板;三是很多角色性格特点太过单一,缺乏个性和丰富性.

    2023年国产动画电影成人向系列品牌现实题材叙事短板

    2023年电视剧发展新动向与业态新变化观察

    王雪梅刘海琨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背景下,中国电视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电视剧生产方面,提质减量成为行业共识,制作方更加注重作品的质量和文化内涵;在传播路径上,各大卫视深耕多维传播,互联网视频平台量质同升,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影视文旅融合发酵地;电视剧业态方面同样出现新变化,短视频与微短剧的兴起促使电视剧行业提质减量,走精品化发展道路;AIGC技术等赋能电视剧制作,引发产业剧变.这一系列变革为中国电视剧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时代特色技术革新短视频与微短剧多维传播

    从电影《满江红》看大众审美趣味的变迁

    宋子文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作为当今消费社会的重要娱乐和交往方式之一,特别是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更新,越来越多的人业已参与到电影的欣赏和品评当中来.它强烈的互动性、鲜明的个性化倾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趣味,大众的关注点逐渐开始从电影的剧情本身转换到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视野当中.《满江红》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其口碑和票房上的双赢,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这个时代大众审美趣味的晴雨表,该片真实性、娱乐性、批判性和对身体的再发现等特征,正体现着这个时代大众的审美趣味变迁.

    《满江红》审美趣味身体娱乐

    透视与反思——论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

    刘素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作品的电影改编历来是学界的研究热点,鲁迅小说也不例外.自1956年《祝福》上映,迄今已有5部鲁迅小说被搬上银幕,期间关于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研究文献共计190余篇.经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分析,文献数量呈现出两个峰值和一个稳定上升期,其演变特征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电影产业格局和鲁迅研究动态紧密相关.同时,深层次挖掘文献内容,反思研究现状、电影改编的忠实性问题、纪实文献的史料价值以及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转变,已成为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研究的主要路径与方向.

    鲁迅小说电影改编透视反思

    《海的尽头是草原》: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下的族际互嵌式景观

    吕健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的尽头是草原》是由香港导演尔冬升执导,以家喻户晓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事件为创作原型、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民族类型影视作品.影片以诗意化的方式展现了民族互嵌景观,从空间和心理层面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同时以温暖笔法呈现出民族共同体的温情气质.影片作为新时代民族主旋律电影深化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的时代主题,历史和现实的深度契合增强了时代机制,引起观众的代际认同与情感共鸣.《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下的艺术性尝试,同时亦为新时代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提供了全新思路.

    《海的尽头是草原》民族互嵌中华民族共同体

    数智时代非遗转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李佳邱振宇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随着全媒体的整合形成,平台媒介井喷式增长的结束,UGC、PGC、OGC等生产模式的完善,加之AI、AR、VR等数字智能技术的出现,以非遗为主题的传播内容不论在数量、范围及效果上均得以增强,并呈现出了一定的转文化传播特质,因此加强非遗传播方向的学术研究愈发重要.本文基于非遗传播实例,以转文化传播的研究视野为切入点,对非遗在日常功能、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及传播主体等四个方面所呈现出的转文化传播特质进行分析,以期厘清非遗传播现状和发展路径,助力非遗的"活态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文化传播数智时代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