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科技融合"语境下中国濒危曲种的遗产保护

    周歌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百年来,我国地方曲种在各地方曲艺家的辛苦付出、不断创造下,各种音乐唱腔和曲目相继涌现,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体系,使得曲艺文化的发展一直欣欣向荣.本文立足于濒危曲种实际发展境况,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结合国家制定的文化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保护濒危曲种文化遗产的建议,力求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把我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濒危曲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科技传承保护

    新时代四川清音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王子兮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清音是流行于川渝地区具有四川语言、语音特点的传统民间曲艺艺术.新时代,其保护、传承和创新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是民间性和音乐性决定了保存和搜求的困难,其次是时代和文化土壤的变化决定了其生存发展的艰难.活化一种地域性比较强的民间曲艺,最关键最有效的路径是进行商业化.通过跨行业进行多元视阈的研究、激活受众基础和吸收多样化人才、新媒体形式的多元化传播与推广等路径,能进一步创造和激活四川清音发展的生存空间,促进四川清音在新时代的有效传承.

    曲艺研究四川清音保护传承

    文化融合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周璐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有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但在新时代语境下,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承困境.文化融合为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创新提供了思路.实践中可从创新传承内容、拓展传承对象、创新传播方式、做好产业开发四个维度采取措施,推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融合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创新

    钢琴曲《川剧音乐组曲》艺术特征研究

    李翔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琴曲《川剧音乐组曲》是川剧音乐元素的钢琴化表达,是巴蜀美学风格的现代性表述.作曲家宋名筑将西方钢琴的曲式结构、功能和声、音乐发展手法与中国五声性调式融合,使用川剧音乐基本音调元素进行了拼贴、变形,通过模拟、类比创作手法,将川剧的唱腔、音韵以及伴奏背景展现出来,形成了浓郁的巴蜀风格,在钢琴上创造出巴蜀风格的音乐语汇.

    《川剧音乐组曲》川剧巴蜀风格钢琴作品创作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海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赵宇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这为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需求、中国经济崛起与文化自信的提升,以及国际音乐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增加,均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海外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在推动这些作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差异与审美观念的碰撞、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障碍与沟通困境、市场竞争与版权保护问题等等,均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海外传播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国际音乐交流与合作、培养优秀钢琴演奏家、积极推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宣传与推广、加强版权保护与市场监管,以充分展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从而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传播和深度交流.

    中国钢琴音乐全球化文化自信国际音乐交流

    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王玉珊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独特的音乐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国民族音乐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在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培养国家认同感方面的意义.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以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音乐教育审美能力传承和发展

    清代四川文化家族传承巴蜀文化贡献论略

    廖荣娟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四川的文化家族对巴蜀文化的发扬、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振兴戏曲,发展川剧,推动民间曲艺创作;编纂历代蜀诗总集、别集、丛书,整理巴蜀前贤的著作,萃集巴蜀文化成果,出现了《蜀雅》《国朝全蜀诗钞》《函海》等重要的著作;创立书院,重视教育,传播文化,培养人才,使得清代四川书院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成立诗社,文学创作展现新面貌,谱写了清代四川文学新篇章.无论是入蜀的外籍文学世家,还是本土文化家族,在传承巴蜀文化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清代四川文化家族传承巴蜀文化

    "永城吹打"音响意象的文化内蕴

    申波
    13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永城吹打"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巴黔古道綦江地域上标志性的音响符号,其充满谱式创造与乡愁记忆的律动,蕴含着古道沿线民众精神意象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归属.文章通过历时考察、现场聆赏、艺人访谈、生态观察,探讨"永城吹打"音响意象中所承载的"地方性"集体心理图式及其精神取向中彰显内部认同的情感诉求,对"永城吹打"作为文化表演存在的价值提出见解,以此为地方性"非遗"项目如何建构活态传承机制并由"文化表演"向"表演文化"转型过渡中实现创新增质的推广,提供话语表述的参考.

    地方音乐生命表述历史记忆文化增值

    "互联网+"时代花儿传承目标的建构及实现路径

    王冰
    13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儿是乡土中国背景下广大西北民众创造的生活文化.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它逐渐脱离百姓日常生活形态,转变为一种资源和"寻归"情怀.本文在花儿传承转型阐释的基础上,审思花儿自觉传承中的偏颇,以及"互联网+"对建构花儿传承机制的时代意义,进而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方法目标三个维度探讨了实现花儿传承的主要路径.

    "互联网+"花儿传承传唱群体实现路径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纪念五四运动一百零五周年

    《人民日报》报社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