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彰显"最新最美""中国形象"的原创话剧精品——从《雷雨》《茶馆》《桑树坪纪事》看中国戏剧创作的高峰探索

    于鹏陈敏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阳予倩于1958年撰写的《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最新最美的戏剧艺术》一文对中国戏剧的愿景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以革命的现实主义结合革命的浪漫主义书写当下社会的真实,这就是新的内容;为表现新的内容,选择或创造一个适当的形式,这就是新的形式.具有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的戏剧便是最美的戏剧,这个"美"既包括戏剧形式美,也包括代表中国人民的戏剧形象美.《雷雨》《茶馆》《桑树坪纪事》三部原创话剧便是实践"最新最美""中国形象"的精品,本文拟通过再探这三部剧作的余温看中国戏剧创作的高峰时期.

    《雷雨》《茶馆》《桑树坪纪事》原创话剧

    法即有训 文以永传——《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八问

    袁艺陈智林谢竹峰郭勇...
    10-13页

    川剧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题调研报告

    《规划》编制工作组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川剧发展危机与机遇并存,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调研、学者研讨和数据汇总,发现川剧保护传承面临着市场萎缩、观众流失、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从业人员老化、人才培养断层、大众接受多样化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报告建议在优化区域统筹、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上,以院团改革、人才储备、繁荣创作、普及引导和文旅融合等措施来推进川剧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目标的实现.

    川剧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调研报告

    从川剧立法看中国戏曲的文化再造

    程序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颁布施行,不单具有非遗法律保护层面的单向意涵,还有着中国戏曲文化再造的判定意义.在包括中国传统戏曲在内的旧文化的认知体系重塑过程,有一个由西学基准到中国主体再确立的发展变化,揭示出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体认到今天制定条例的内在逻辑所在,以及条例通过并实施对中国戏曲的文化再造所具有的标识性含义.

    川剧立法中国戏曲学术体系文化再造

    羌族花灯戏研究三题

    李祥林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四川.羌族戏剧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戏剧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作为文化遗产和民俗艺术,羌戏在川西北羌族民间的主要种类有释比戏和花灯戏.关于羌族花灯戏,《羌族词典》有记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羌族卷》为之设有条目,文章立足艺术人类学,结合文献调研与田野调查内容,就羌族花灯戏相关问题加以辨析.

    羌族花灯戏羌族戏剧民俗艺术

    越"死殉" 择"生隐"——论清初遗民杂剧的生死观

    李彩云任刚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清初遗民而言,直面生死并阐述自己的生死观既关乎节义操守的秉持与否,也影响人生意义的求证成败.相比正统庄重的诗文,作为"余事"的杂剧因其书写规制和写作特色更能反映清初遗民的生死观.基于题材敷演的形式需要与心迹剖白的情感选择,清初遗民杂剧对生死观的表达更具文体优势.具体而言,以生喻死、生难死易、有托于生为清初遗民杂剧表达生死观的具体策略.从清初的时代特质、遗民的隐伏心绪以及杂剧的文体品格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可知清初遗民杂剧对生死观阐发的多维意涵.

    清初遗民杂剧生死观遗民群体明清易代

    清末民初麻风故事中的女性境遇——《病玉缘传奇》对麻风问题的再思考

    孟欢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的麻风故事中,男性通过对女性的疾病想象与道德期待缓解自身对麻风病的恐惧.清末民初陈天尺创作的戏剧《病玉缘传奇》不再是关于男性欲望和恐惧的书写,而以纯粹的爱和同情化解疾病威胁,表现出对麻风女病人命运的关心.剧作淡化了传统的贞洁话语,对"过癞"习俗进行道德思考,在对麻风病的社会改革中重视女病人的经验,扩展了女性的社会活动空间,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女性自觉的描写,女主人公依然是满足男作家期待的产物.

    《病玉缘传奇》陈天尺麻风故事"过癞"

    落地与生根:粤剧在泰国的传播发展(1860-1960)

    黄露赵亚如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1860-1960年,粤剧在泰国的传播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落地生根、繁荣、式微又渐入复兴的过程.粤剧作为华人华侨与本民族连接的纽带,其在泰国的传播最初伴随着逃避战乱与自然灾害的中国民众及华工前往泰国而缘起.泰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华人、华侨社群,特别是粤语方言群体的扩大,对粤剧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20世纪中期,泰国的"唯泰主义"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华人、华侨的排斥和迫害致使泰华粤剧发展萧条.经过粤剧爱好者和艺人们的不懈努力,又逐渐复兴.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粤剧在泰国传播发展的影响因素、戏班以及剧团演出情况等的梳理,呈现了时代变迁下,粤剧在泰国传播发展的兴衰循环.

    粤剧泰国传播发展

    元明清戏曲改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新世纪以来的相关成果为中心

    康光磊焦敬华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元明清戏曲改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包括跨文体和古人古事改编在内的取材研究,二是包括改编内容、方式、动因、效果、理论在内的综合研究.今后,元明清戏曲改编研究可在四个方面拓展和深化:重估古典戏曲改编的价值,注重其文献价值与戏曲史意义;从生产、传播和接受的角度把握改编作品,注重整体性研究;加强对戏曲与小说等俗文学文体关系发生的阐释,注重文体学研究;重视俗文学文体处理同一题材时的规律探讨,注重差异性研究.

    元明清戏曲戏曲改编文体差异改编研究

    从"鲁迅艺术剧院"到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论欧阳予倩等人对新型国家剧院的构建

    杨乐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这一新型、示范性剧院的组建与发展,体现了文化部繁荣话剧的努力,同时是以欧阳予倩为核心的戏剧家戏剧理想的实现.它的成立不仅帮助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工作,也宣告话剧向传统学习、建立民族化表演体系有了新的平台.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剧目与现代剧目的排演,实验话剧院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我们民族的演剧传统方法结合起来,创建了我国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剧体系,从而给首都的城、乡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话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今天中国话剧的发展及剧院建设指明了前行的道路与方向.

    欧阳予倩剧院示范中国演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