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杂志
水产学杂志

孙大江

双月刊

1005-3832

youli3935@sina.com

0451-84601365、84861321-819

150070

哈尔滨市道里区河松街232号

水产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isheri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公开发行的水产学综合性刊物(半年刊)。其宗旨是为水产界和水生生物学界的科研、教学、生产及管理人员等提供科学技术交流的园地,传播新成果、新技术信息,为促进水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乌江下游梯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分析

    郑鑫胡菊香黄海洲吕克强...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 年 9 月,结合水文情势、生物分布特征及生境等实际情况,设置 8 个监测断面,调查乌江下游彭水和银盘 2 个梯级水电站影响区域内的浮游植物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探讨乌江下游梯级电站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次调查采集到浮游植物 6 门 37 属 51 种,硅藻门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 60.8%,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 4.1×106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 0.792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 1.63~2.84,Margalef丰富度指数范围为 3.08~5.41.乌江下游银盘和彭水电站影响区域主要以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库尾及以上急流区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比库区缓流段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析表明,蓄水后适应流水环境的浮游植物种类数变少.与蓄水前对比发现,蓄水后浮游植物种类数和生物多样性均有所降低,梯级电站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库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水库乌江

    循环水养殖池塘中浮游动植物功能群特征及水质评价

    向劲吴启藩宋锐彭治桃...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水生态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相互作用,2018 和2019 年 3 月下旬,在湖南长沙新建的 12.7 hm2 池塘中修建 24 条长 22 m、宽 5 m、深 2.7 m的两端有推水、底部有集污设施的养殖水槽中,放养 2、3 龄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密度分别为 1 200 kg·hm-2、600 kg·hm-2、120 kg·hm-2 和 480 kg·hm-2.在水槽中设 9 个采样点:推水设施区、养殖水槽中和水槽下游区各 3 个,调查分析循环水养殖模式刚投入使用和养殖一年后水质理化因子变动规律及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浮游动植物种类与功能群数量变化较小,各功能群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变化剧烈;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由功能群E(锥囊藻)、D(针杆藻)变化为功能群TD(丝状绿藻)、J(盘星藻、栅藻),演替原因为水流频繁紊动引起水层混合的空间差异;浮游动物优势功能群由功能群PSF(浮游小型滤食者)、PMF(浮游微型滤食者)变化为功能群PMF、PLF(浮游大型滤食者)及PSP(浮游小型捕食者),表现出更具生态稳定性的浮游动物大型化趋势,滤食性鱼类放养密度低是其重要原因;小体型滤食类浮游动物主要受耐富营养、带鞭毛、较小体型浮游植物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大体型滤食类浮游动物还受到附着绿藻及适应中营养生境的硅藻等促进作用;浮游植物功能群G(空球藻)、W1(尖尾、梭形裸藻)和X(球粒藻、衣藻、小球藻)对捕食类浮游动物的促进作用既包括上行效应直接传导,也包括以小型滤食类浮游动物为食物链环节的间接传导;循环水养殖一年后,各点位水质的空间差异进一步加大,但该池塘仍处于轻-中污染状态,符合养殖水质标准且整体较稳定.

    循环水养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功能群水质评价

    不同底质和光周期对青蛤潜沙和摄食行为的影响

    魏敏宋杰刘玉李德盛...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5±3)℃下,将 2 龄青蛤(Cyclina sinensis)放在 30 cm×30 cm×30 cm的人工调控水温、光照和声音的养殖暗箱中,每箱放 8 个.开关箱盖上的LED光源模拟有光(12 h)和无光(12 h)条件,箱底铺 10 cm厚全泥(含沙量 0%组),沙泥比 1∶3(25%沙组)、沙泥比 1∶1(50%沙组)、沙泥比 3∶1(75%沙组)和全沙(100%沙组),每天早晚各投喂小球藻 1 次,连续投喂 3 天,用摄像头拍摄记录青蛤在不同底质和光照时长下的潜沙行为和摄食活动,测定其消化酶和代谢酶的活性,研究光照对青蛤摄食和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蛤的潜沙行为大致分为五个步骤:伸出水管,伸出斧足,竖壳,钻泥,潜沙;黑暗条件下潜沙时间较短.青蛤白天的摄食活动时长明显低于黑暗条件下,摄食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19:00-22:00;α-淀粉酶和丙酮酸激酶在自然光照组(12 h黑暗∶12 h光照)中酶活达到最高,胃蛋白酶、己糖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在 24 h黑暗条件下酶活最高.实验结果表明,青蛤更喜在黑暗条件下的进行潜沙、摄食及体内消化代谢等活动.

    青蛤潜沙摄食酶活昼夜节律

    内陆地区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生态影响因子

    孙世萍咸玉兰韩军军陈韩飞...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疆昌吉市森淼渔业专业合作社 6 667 m2、水深约 1.6 m池塘中,放入经 12 d淡化至盐度 0.8 左右的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苗种,放养密度约为 45 ind./m3.放苗当天即采用标准方法开始第一次采样,每周采样1 次,共采集 12 次,调查新疆昌吉地区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变化,借助多变量分析方法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时空变动及其主要生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103 种(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为39 种(属),其次为硅藻门29 种(属)和蓝藻门23 种(属),其他各门种类数不多于 4 种(属);优势种 8 种(属).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总平均密度为(2.05±2.93)×108 ind./L,变幅为4.58×102~9.66×108 ind./L,总平均生物量为(30.49±33.81)mg/L,变幅为 0.80~101.47 mg/L.冗余分析(RDA)表明,铵态氮和活性磷与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的相关性较低,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月牙藻(Selenastrum bibraianum)和衣藻(Chlamydomonas spp.)更易在较高的铵态氮环境中建立优势地位;活性磷含量的增加可能是促进蓝藻大量繁殖的重要因素;植食性浮游动物牧食会对浮游植物群落变动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变动更倾向于从小型可食性到较大个体或不可食性种类转变.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受生态因子的影响存在显著时空变化,掌握其变动规律对进一步开展池塘水质调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因子南美白对虾

    套养池塘主要养殖阶段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傅建军安睿朱文彬王兰梅...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套养池塘主要养殖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 2019 年 5-9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宜兴屺亭科研实验基地主养鲤(Cyprinus carpio,"福瑞鲤 2 号")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威 1 号")、套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H.nobilis),采用人工投喂的常规鱼种培育池塘中,每间隔 15~25 d测定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主要养殖阶段池塘总氮和氨氮浓度呈上升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亚硝酸氮含量在养殖周期内浓度均较低,总磷先上升、后下降.实验中共检测到浮游植物 8 门 77 属,以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浮游动物 5 类 72 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类为主.基于浮游生物密度的主成分分析(PCA)和热图显示,实验期间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变化,优势种及其密度变化明显.冗余分析(RDA)表明,总氮和亚硝酸氮浓度显著影响浮游植物丰度(P<0.05);水温、pH和亚硝酸氮浓度显著影响浮游动物丰度(P<0.05).14 个浮游生物优势种的密度与水体理化指标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P<0.05).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套养池塘主要养殖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序性变化明显,水体理化指标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套养模式下池塘的水质监测和调控及养殖管理提供参考数据.

    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RDA分析

    蓝藻水华防控治理方法研究进展

    许正泓徐民俊付京花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多地蓝藻水华暴发频繁,破坏水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防控蓝藻水华技术研究也进展迅速.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尤其近 5 年,国内外对蓝藻水华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水华的危害及暴发机制,分析了营养盐控制、湖泊稳态转化、生物调控等防控理论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应急治理方法等,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旨在为蓝藻水华的防控与治理提供思路,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尽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蓝藻水华富营养化防控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