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丝绸之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季成家

半月刊

1005-3115

sczl@chinajournal.net.cn

0931-7971567 797192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丝绸之路/Journal Silk RoadCHSSCD
查看更多>>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国内外专家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统中的天命:十六国政权的祖先追述

    尚永琪洪寅欣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六国时期进入华夏世界的诸胡族,面对华夏传统观念中的天命观和华夷之别,在建构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努力中存在两种祖先追述的模式:其一是自称为华夏圣王之后,力图将本民族历史置入华夏历史中;其二是追述祖源至传说或历史记忆中的英雄人物.这两种追述模式,反映了诸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不同的政治目标和现实需要.

    十六国时期祖先追述天命圣王之后英雄祖先

    大历史背后的大人物:沈亦珍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研究

    尚季芳马倩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亦珍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终生致力于中等教育事业发展.1938年,沈亦珍来到兰州任职于甘肃省教育厅,对甘肃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尤多.这一时期,他助力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兰,建立永久校址;同时,任职该校外文系主任,推动了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沈亦珍在担任教育部简任督学时,还积极奔走促成了西北师范学院在北京的复校,使得北平师范大学得以重回旧址.沈亦珍在甘肃教育史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沈亦珍甘肃省教育厅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开发

    戊己校尉命名与匈奴习俗关系考

    崔广庆杨航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戊己校尉的命名,古今学者的诠释大多立足于五行理论,也就是其衍生出的"居中说""压胜说"和"寄治说",但是这些诠释更多地是源自对颜师古注释《汉书》的个人解读,并且也不尽完善.本文结合匈奴长期控制西域的历史实情,认为匈奴的文化习俗对西域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匈奴社会"居中"的习俗在西域地区影响较大.西汉政府在经营西域之际,以"因其故俗"的管理模式,继承了匈奴社会的"居中"文化,而戊己校尉的命名就是这种文化继承的体现.

    戊己校尉命名匈奴习俗

    浅析清代新疆雨雪粮价奏报制度

    赵国鹏张婷玉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雨雪粮价奏报制度萌芽于清乾隆时期新疆东部天山的鄯善、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昌吉等地区.1884 年新疆建省后,在善后事宜过程中被以制度的形式正式确立,并在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末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清代新疆雨雪粮价奏报的形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奏报程序严格,是清代中央政府在开发、治理新疆过程中对各地雨雪、粮价、收成等进行监测和预警的有效探索,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政府对西北边疆地区农政、荒政、粮政等政策的运作和决策,而且还详细记录了清代新疆地区的珍贵气象资料,是清代中央政府边疆治理举措的重要内容之一.

    清代新疆雨雪粮价奏报制度

    域外视野下兰州清末新政考论——以工业及交通邮电发展为例

    王文丹尚海龙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新政时期,域外记者、探险家等群体前往兰州进行游历及军政考察等活动.西方视野中,域外人士协助下的彭英甲是兰州近代化的先驱者.邮电通讯的发展、黄河铁桥的创建,均得益于彭英甲的严格督办.然而,保守闭塞的官场风气及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彭英甲的努力付诸东流,铁路的建设罕有实际成效,民众思想仍在半蒙昧状态.制度的变更虽略有成效,思想观念的更新才是根本良方.封建政体下,中央政府无力统筹地区开发,在资金匮乏、人才稀缺的兰州,近代化革新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清末新政近代工业交通邮电兰州彭英甲

    从《开蒙要训》看敦煌地区的农业

    王建吕浩喆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蒙要训》是现今敦煌文献中所发现较为完整的一篇有关幼童启蒙的文章,其中包括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涉及诸多农业生产、手工业以及牲畜养殖的基本知识,对敦煌地区农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助于培养敦煌地区农业的生力军以及贯彻以农为本的思想.因此,《开蒙要训》除在研究隋唐时期敦煌地区启蒙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外,其在研究敦煌地区的农业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敦煌文献《开蒙要训》农业技术蒙书农业思想

    回鹘文契约文书中的人口买卖问题

    程佳玉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古代,买卖契约是最重要的民事契约,遵循着朝廷颁布的法令或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签订,契约文书是反映基层社会生活、折射官民互动关系的重要材料.回鹘文契约文书中,共有 11 件人口类买卖契约,包括奴隶及自由人口.梳理此类文书发现,其契式和套语已经形成固定格式,从相关套语中也能反映出高昌回鹘时期存在着人口买卖现象,包括自由人口与奴隶,买卖人口在当时社会是合法的.同时,也能从此类契约中了解到当时人口买卖所用货币及买卖价格与违约处罚等相关信息.

    回鹘文契约文书人口买卖

    中古时期陇籍作家赋作文献考述

    路尧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赋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体裁,作品宏富,影响深远,其中陇籍赋家及其作品在中国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晋至元末,陇籍赋家见于文献者 21 人,赋作 169 篇,本文对赋家生平概略、赋作存世情况及其功用类型作了考述和分析.这些作品题材多样、体式完备,整体上反映了中古时期陇人赋作的基本面貌,对赋史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中古时期陇籍作家文献考述

    新时代清初陇右文学研究的新创获——评赵逵夫先生《张晋张谦集校笺》

    张毓洲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晋是明末清初诗坛的名家,张谦在清初秦陇诗坛亦负盛名,故张氏兄弟的诗作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文学史意义,整理他们的诗作将为进一步探究清初甘肃诗坛的创作成就以及把握清初诗歌创作的全貌,提供文本上的便利.赵逵夫先生是迄今为止学界专题而系统地研究张晋、张谦兄弟诗作成就的第一人,他的新著《张晋张谦集校笺》在详考版本、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抉发幽微,且能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将张晋和张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是新时代清初陇右文学研究的新创获.该书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部集点校、研究于一体的高质量的古籍整理著作,严格贯彻了"清代诗人别集丛刊""深度整理"的要求.

    清初陇右文学赵逵夫《张晋张谦集校笺》

    庆阳香包刺绣纹样在现代布艺装饰中的创新应用

    冯思全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庆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诞生出了一大批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刺绣纹样内容丰富多彩、色彩艳丽,极具地域特色.但由于客观原因,庆阳香包的传承与创新受到约束.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阐述通过对庆阳香包刺绣纹样设计手法等进行创新后应用到现代布艺装饰中,扩展其表现路径和物质载体,进而利用多种视觉语言将中华多元化的民间艺术进行物化呈现,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融会贯通.

    庆阳香包刺绣纹样布艺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