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丝绸之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季成家

半月刊

1005-3115

sczl@chinajournal.net.cn

0931-7971567 797192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丝绸之路/Journal Silk RoadCHSSCD
查看更多>>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国内外专家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肃历史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探略

    李并成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习近平主席所概括的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在甘肃历史文化中就体现得十分显著和充分,即甘肃历史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连续性、锐意进取的创新性、坚定不移的统一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亲仁善邻的和平性.

    甘肃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中华文明"一带一路"建设

    丝绸之路游艺文化交流场所研究

    丛振金天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绸之路自汉时开通以来,便是我国同西域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此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唐代时,更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西域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留下了灿烂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下,中外游艺文化的交流频繁开展,而中外游艺文化交流中的各类场所也自然为丝绸之路游艺沟通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对丝绸之路游艺文化交流场所进行研究,能够反映出唐宋时期中原地区对经丝绸之路而来的异域游艺文化的喜爱与重视,也从游艺交流的角度侧面说明了丝绸之路对于我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丝绸之路西域游艺文化游艺场所

    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回望与成就

    赫蓉苟超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促进世界经济联动发展的科学构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的理论考量和深远的实践意义.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五个重点合作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唯有各方继续携手同心、驰而不息,才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和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丝绸之路

    汉简所见甘露年间辛武贤征讨乌孙出师敦煌考

    马智全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宣帝甘露年间破羌将军辛武贤征讨乌孙出师敦煌,是西汉中期汉与西域关系史上的大事.由于辛武贤最终未能出师西域,因此,史书对此事记载比较简略,但汉简文献对此却有生动记载.汉简反映出甘露元年(前53)辛武贤以西河太守的身份任破羌将军,甘露二年(前52)初到达敦煌开府治事,由于冯夫人杰出的外交斡旋,辛武贤于甘露三年(前51)十月从敦煌罢军.当时为备战乌孙采取的通渠转谷措施从甘露二年(前52)持续到初元元年,居卢訾仓修治成功,到汉成帝时仍正常使用.辛武贤出师敦煌的细节因汉简记载而得以明晰.

    破羌将军辛武贤敦煌居卢訾仓

    论天水放马滩秦简《墓主记》文本性质的多元性

    朱赟斌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秦简《墓主记》的文本性质,学界多有争论.学者们从文学、历史与宗教信仰等不同视角考察,分别将其命名为"志怪故事""邸丞谒御史书""祠鬼"等.这些命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展现文本的整体面貌.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来认识《墓主记》文献的"流动性"、文本的综合性以及文体的"嵌套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可以达到对文本的深度认识.《墓主记》文本可能因某种目的而专门设定了嵌套式结构,这种结构包含多种文体,使其具有多元文本的性质特点.

    天水放马滩秦简《墓主记》文本性质

    悬泉汉简所见传食研究

    李丽琼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悬泉置是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西段设置的一处集官方接待、政令传达、邮书传递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即传置.从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相关饮食类文物和汉简记载,可知驿置为往来人员提供传食服务,所提供的传食种类主要有粮食、肉食、酱食、蔬菜、水果、酒饮和甜食等,可谓品种丰富.通过研究可知,传食者的身份有四类:外客、公职外出办差人员、奴隶和刑徒以及违规接待人员.悬泉置传食种类以及传食者相关活动、服务,既是对农耕经济在河西走廊充分发展的鲜活反映,也是对河西走廊东西文化交流盛况的见证.

    悬泉置悬泉汉简传食文化交流

    敦煌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研究——基于敦煌研究院早期档案资料的整理

    吕晓菲李燕飞李荣华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截至1976年,文物研究所初步摸清了莫高窟洞窟的数量和内容,完成了 492个洞窟的编号,并开展了石窟档案记录工作.1995年,敦煌研究院完成了北区735个洞窟的编号及洞窟调查工作.通过对1976年之前的洞窟调查档案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频次很高.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是一个不断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最初的洞窟编号,之后的考古分期断代、造像和壁画研究,直至形成最后调查成果——《莫高窟石窟档案》.这一成果是对几十年来莫高窟洞窟调查工作的总结,也是落实文物科学保护的重要措施.

    敦煌莫高窟洞窟调查档案资料《莫高窟石窟档案》

    敦煌佛教文学中的出家主题

    齐胜利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出家主题作品是佛教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传世文献中,尤其是唐代佛教文学文献中,此类作品数量有限,难以揭橥史实.敦煌写卷中数量颇丰的佛教出家主题作品,既是敦煌佛教文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又是了解敦煌地区佛教传播的宝贵资料.敦煌出家类主题作品塑造了出家典范人物悉达太子同尘和光的形象,沟通僧俗,使民众亲近佛教,乃至发心出家.民众出家为僧时,通过吟咏辞亲歌辞抒发辞别父母妻子难舍难分的世俗情感.当新僧进入寺院时,他们则以佛教孝道等价值观念调适心理,同时又与师父、道友建立新的宗教亲情,从而安顿心灵、潜心修道、教化一方.

    敦煌写卷敦煌文学佛教文学出家主题

    传承与创造:敦煌学院油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赵玉茜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的油画教学,以敦煌传统绘画体系和"敦煌画派"油画家的探索成果为基础,通过整合高等教育、地域文化、民族艺术资源,推进传承与创新并行的专业化课程设置,形成了一系列有敦煌特色的油画教学阶段性成果,但专业的未来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当前应以2017-2024年的油画教学作为敦煌美术建设的学科案例,根据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探索敦煌美术学学科发展,建设具有敦煌美术内涵特色的油画教学体系.

    敦煌学院高等美术教育油画教学西北美术敦煌美术建设

    论甘肃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

    张宏伟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流经甘肃过程中甘肃两岸人民在与黄河长期共存共生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衍生出的黄河文化精神,在甘肃历史发展各个阶段都对社会演进、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当代更形成了具有庄严使命感的时代担当精神,迎难而上、与时俱进的锐意开拓、进取精神.进入新时代,甘肃要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加强相关黄河流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用甘肃黄河文化精神育民、惠民、利民,加强甘肃黄河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助推甘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甘肃黄河文化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