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时代报告(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时代报告(下半月)
时代报告(下半月)

王文君

月刊

1003-2738

sdbg01@163.com

0371-63843369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经五路66号(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南楼810

时代报告(下半月)/Journal Time Report
查看更多>>《时代报告》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41-1413/I,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273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传统文化探析--礼仪

    陈文张霞
    195-195,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世界,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就“礼”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其表现形式与基本精神做简单的阐述,探析“礼”看作是一种基本道德规范的原因,最后阐述如何继承和发扬古代重视礼仪的优良传统。

    传统文化文明礼仪

    数字化社会下的公共艺术的认知

    张琛熹
    196-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已经深深地被数字化代码渗透了,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和加深人们对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而且这一变化也促使人们的艺术观念的创作更趋于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和发展。数字技术的渗透,使人们改变了生活方式,当下,人们离不开电子设备、移动互联网。人们的生活再遭到数字化的侵蚀,量化的生活方式,甚至连运动饮食都变成可量化的社交手段。在数字化的社会下,公共艺术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也潜移默化的变化着。数字化的世界无限的扩大空间的可能性,我们所处的空间除了二维平面空间,三维实体空间,还有网络虚拟空间,更有甚者提出了四维的时空概念。随着空间概念的改变,公共艺术这一建立在公共空间基础上,以公众意识为主导的艺术,就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认识的改变。

    数字化公共艺术数字媒体

    浅论蒲松龄的聊斋诗

    宋丽敏
    19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先分析了蒲松龄生活的文学时代背景及蒲松龄创作诗歌追求“天真秀丽”的创作风格,接着分析了聊斋诗的艺术特色——以文为诗,带有“宋诗化”的倾向,“以文为诗”是把散文的一些章法和句法运用到诗的创作中,蒲松龄在诗歌创作中把这种手法运用的十分娴熟。

    蒲松龄聊斋诗艺术特色

    唐代艺人对音乐教育的贡献--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音乐教育

    孙希
    198-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音乐不论是本土的音乐还是从西域或是亚洲其他国家流传而来的音乐能够繁荣发展的原因除了统治者的开明政策外,还要归功于艺人对于音乐传播、音乐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尤其是宫廷艺人,他们能够欣赏、学习最正统的异域音乐,并能够自身的音乐修养将它们改进成为更益于人们接受的形态,将其进行传播,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宫廷与民间的音乐交流。这些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外来器乐、歌舞的传播、发展就是音乐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说艺人不论是在中外音乐交流还是宫廷与民间的音乐交流中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音乐教育胡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艺人

    浅析汽车摄影

    肖雷
    19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今商业摄影的市场已经逐渐被细化,与其它摄影门类相比,汽车摄影因为其高端的客户群体以及高额的利润被很多摄影师所追随,但目前我国的汽车摄影行业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在我们现有的创作环境下,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一套从准备到拍摄的完整方案。

    汽车摄影场地器材用光

    用超越时空勾织的童话--浅析现代女性穿越热潮的原因

    王欢欢
    200-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穿越文也作为一种专门的文类跻身于各大文学网站文学作品排行榜之列,而这种穿越热潮却大多出现在现代女性之中,不仅仅是女性作者,也包括女性读者。

    穿越类小说现代女性平等话语权迷惘

    鸿都门学的设立及影响

    李兆淼苗化楠
    201-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文艺的传承取决于人们的学习和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历经千年传承,逐渐成为一个独立并成熟的艺术门类。它的成熟依附于时代政策的鼓励,从而引发人们对学习艺术的热情,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大学,汉代的鸿都门学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同时它的设立也对今后的纳贤取士制度起着模范作用。

    鸿都门学书法教育

    论白居易《长恨歌》的音乐与文学的相融性

    涂静
    202-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凡为井水处,皆有歌柳词。”诗歌从一开始就和音乐产生密切的联系,直到现在诗歌的音乐美都从来没有消失过。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可以说是把诗歌和音乐相融合的集大成者,他将文学创作中的理念思想倾注到音乐中,又把音乐的审美与音乐本身的价值带到文学创作上。在白诗中,最能体现出音乐美的巅峰之作《长恨歌》,除了将“情”、“意”结合得生动和巧妙之外,更把听觉效应提升到一个不可攀越的高度,也是很多年来众多音乐和文学评论家不得不提的经典之作。

    白居易《长恨歌》相融性

    浅论“戏”与“曲”的统一

    王翠云
    203-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说唐宋人持一种戏剧是表演伎艺的本体论,我们称之为“戏”的观念;那么在元、明两代占主要地位的是一种戏剧是诗歌的本体论,我们称之为“曲”的观念。在这些理论遗产中,固然很难找到戏剧本体论的专门论述,但我们可以采用由理论范围及体系逆推的方法来研究古人的本体论。

    “戏”“曲”统一

    浅谈女性艺术家传记电影

    辛家慧
    204-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传记电影之于女性,女性传记片的现状分析,以及对女性艺术家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探讨世界电影史中女性艺术家传记电影的特点及创作的不足。

    女性艺术家传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