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隧道建设(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隧道建设(中英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张炜

月刊

2096-4498

ztsk2000@263.net

0379-62632470;62632173;63633403

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陵园东路3号(状元红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Journal Tunnel Construction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隧道建设》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科技期刊。198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刊出了31卷141期。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中铁隧道集团主管、中铁隧道集团科研所主办的科技刊物《隧道建设》成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55/U,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41X),刊期为双月刊。《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中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实践论文。其办刊方针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推进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进步服务。 《隧道建设》聘请了多名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本刊的顾问、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一直是《隧道建设》编委会的主任委员。《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刊登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试验、研究和综合评述,涉及铁路、公路等领域中隧道与地下工程、及相关的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爆破、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行业动态等。 《隧道建设》发行的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工程单位,其中包括中铁系统、中水电系统、中交系统、中冶系统、中建系统、地方各建设系统、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的隧道支护状态感知与方案优化

    徐浩田马伟斌张金龙安哲立...
    2415-2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破碎软弱围岩隧道树脂锚杆施工难、可锚性差、缺少长期可靠的监测手段等问题,提出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技术,并在西南地区某破碎软岩隧道开展试验研究,验证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的可靠性;将内置树脂预应力测力锚杆应用于隧道监测中,结合围岩位移和锚杆受力监测数据对锚杆支护方案进行优化,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研究及现场实测结果表明:1)采用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实现了破碎软岩隧道锚杆机械化快速施工,塌孔段单根锚杆安装时间(含钻孔)为 6~10 min,锚杆施工工效提升 33%以上;2)采用内置树脂预应力测力锚杆可实现对杆体力学状态的有效监测,波长值与锚杆拉拔力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3)围岩位移呈非对称性,围岩最大位移为 305 mm,锚杆最大轴力为 149 kN,均出现在拱顶右侧,需对原支护方案进行右侧补强优化;4)经数值模拟验证,优化方案的锚杆最大轴力减小为 126 kN,围岩最大位移减小为 204 mm,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显著提升.

    内置树脂预应力中空锚杆内置树脂预应力测力锚杆隧道破碎软岩

    铁路隧道防排水系统主要问题及性能保障措施

    郭小雄马伟斌罗驰安哲立...
    2424-2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渗漏水是铁路隧道防排水系统工作性能降低的直观体现,对铁路隧道安全运营影响显著.为降低隧道渗漏水病害的发生概率,采用文献调研、现场调研、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等研究方法,总结归纳铁路隧道防排水系统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探讨设计优化、施工质量控制、材料性能要求和排水系统维护等防排水性能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设计阶段应采用防排水板、排水型自粘背贴式止水带和仰拱下排水系统等措施,解决排水能力不足、中埋止水带切割衬砌的问题.2)施工阶段应推广粘贴式铺挂工艺,避免防水板热熔焊穿风险;应加强排水系统接头、止水带卡具固定等精细化施工要求,提高防排水系统施工质量.3)材料阶段应明确防水板阻燃性能、土工布防降解、排水盲管防结晶、耐高温等关键性能要求,以适应复杂环境隧道工程使用要求.4)运营阶段应采用U形防结晶密封器和微型机械疏通设备,作为保障排水系统通畅的主要手段.

    铁路隧道防排水系统设计优化施工质量控制材料性能排水系统疏通

    国内外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体系对比

    霍建勋赵思光林传年王明年...
    2442-2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综合评估我国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体系的安全性、可靠性、合理性,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水平,基于大量国内外标准和调研资料,从防灾疏散救援设计理念、技术体系、技术标准 3 个层面由浅及深地对国内外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体系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分析发现:1)我国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理念科学、先进,和国外基本相同.设计技术体系完善、科学,和国外基本相符.我国技术标准与国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已发展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技术水平;同时,我国技术标准具有中国特色,与现阶段的铁路运营体制、隧道规模、管理模式相适应.2)经大量工程实践验证,我国目前形成的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技术体系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未来我国的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体系可以从优化隧道内紧急救援站疏散设计、细化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和完善应急预案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设计技术体系的安全性和应急处置能力.

    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系统技术标准设计方法

    基于多元地质信息的钻爆法隧道围岩级别智能判识及软件系统

    王明年童建军易文豪彭鑫...
    2451-2468,中插49-中插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围岩级别智能判识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多元地质信息和信息融合的围岩级别智能判识方法,并开发基于多元地质信息的钻爆法隧道围岩级别智能判识软件系统,实现隧道工程多元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围岩级别自动化判识.依托我国西部山区隧道工程,采集随钻参数、掌子面高清数码图像、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地勘信息等 4 项多元地质信息,开展数据标准化、结构化处理及特征提取,构建基于多元地质信息的围岩级别智能判识模型,共判定 844 个断面的围岩级别,模型平均准确率达到 95.45%,平均精确率为 95.05%,平均召回率为 93.25%,平均F1 分数为 94.14%,对软硬不均及局部破碎围岩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钻爆法隧道多元地质信息围岩级别智能判识图像识别信息融合

    基于钻进参数多变量特征挖掘的隧道围岩智能分级模型研究

    赵思光王明年童建军霍建勋...
    2469-2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基于钻进参数的围岩智能分级模型精度,综合考虑钻进参数间耦合影响作用、围岩地质非均一性等因素影响,从进给速度、推进压力、打击压力、回转压力等原始钻进参数特征变量出发,通过特征组合、统计方式,构建多变量的钻进参数特征体系并进行特征重要性评估.然后利用 6 种常见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围岩智能分级应用,并比较分析特征挖掘前后不同围岩级别样本类间距离及分级模型准确率.结果显示:相比原始特征,多变量特征体系下不同围岩级别样本类间距离均值提升 66.09%~85.41%,各模型分级总体准确率由75.5%~87.5%提高到 90.0%~92.5%,表明基于钻进参数多变量特征体系对围岩分级精度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隧道围岩分级钻进参数特征挖掘钻进能量指标机器学习

    基于总安全系数法的隧道支护"强度-变形-时机"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

    肖明清徐晨谢壁婷邓朝辉...
    2480-2499,中插67-中插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宜兴高铁兴山东隧道含炭质页岩段大变形问题,基于总安全系数法理论体系,以围岩变形和多层结构协同承载控制为目标,建立适用于主动和被动支护体系的支护"强度-变形-时机"一体化设计方法.在强度满足承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支护构件本身的变形能力和支护时机,使支护可变形能力大于设计支护力下围岩必需的变形量(防止支护刚度过大),并小于最小支护力下围岩必需的变形量(防止支护刚度过小),从而使整体支护结构按设计意图以最经济的方式"工作".采用该设计理论,设计"双层初期支护+可缩钢架方案"和"预应力锚索主动支护方案"2 种支护体系,提出各分项支护构件的施作时机和安全控制要求,并在现场开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2 种支护方案均有效实现了设计意图,解决了隧道含炭质页岩段大变形问题.2)采用双层初期支护+可缩钢架方案时初期支护安全系数最小值为 1.83,隧道最大水平收敛为 588 mm,满足设计要求;采用预应力锚索主动支护方案时围岩最大水平收敛为 372 mm,锚索最大轴力为 310 kN,满足设计要求.

    隧道总安全系数法软岩大变形支护刚度支护时机可缩接头预应力锚索

    隧道洞口边仰坡智能设计方法初探

    戴林发宝陈韶平杨剑孙文昊...
    2500-2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隧道洞口工程的边仰坡设计在传统二维方式中面临精度控制困难、参数化与自动化程度低以及缺乏空间关系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参数化、三维化和智能化理念的隧道洞口边仰坡三维智能设计方案.首先,建立隧道洞口边仰坡设计案例数据库,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智能确定洞口明暗分界里程与边仰坡开挖参数;其次,引入基于弧面的边仰坡过渡方式,应用群体智能算法优化控制性过渡断面的选择,通过计算开挖控制点并进行曲面缝合,构建边仰坡整体开挖模型;最后,将该模型与周边地形进行布尔运算,以实现开挖边界、工程量等设计成果的精确计算和自动输出.以长赣铁路为实例进行应用分析的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设计方式,由智能推荐得到的设计方案具备较高可信度,且显著失真的开挖线减少 28.0%,工程量计算准确率平均提升 8.7%,能够有效改善隧道洞口边仰坡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隧道洞口设计边仰坡参数化智能化深度学习

    广告目次

    2509页

    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衬砌结构设计与研究

    毛升焦齐柱肖明清刘岩...
    2510-2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经济合理地解决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盾构段衬砌选型难题,结合隧道盾构段超高水压、超长距离、复杂海域环境及防灾疏散救援难度大等特点,围绕结构横断面受力变形分析和隧址海域条件特殊工况分析、衬砌纵向地震响应及风险处置等方面进行单双层衬砌比选研究,论述设置双层衬砌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经济性.其中,为实现全环叠合式双层衬砌,从有效净空面积和轨下结构型式等方面对双层衬砌结构断面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静力荷载工况下,双层衬砌方案结构变形相对较小,对轨道平顺性更有利,但总体上和单层衬砌方案差别不大;进一步考虑海域段复杂的建设环境,从长久安全考虑,宜预留二次衬砌空间.2)纵向地震工况下,叠合式衬砌结构二次衬砌与管片连接性能较强并共同承载,能够显著降低管片峰值变形和应力,土层段拱顶最大降幅为 20.58%,并通过减震措施解决二次衬砌易受拉损伤的不足.3)通过R=P×C定级法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发现降低风险的投入(3.42 亿元)要低于风险损失费期望值(3.47 亿元),最终推荐采用双层衬砌方案.4)将轨面以上有效净空面积优化为83.79 m2,经数值计算,车体表面最大压力变化幅值和车内瞬变压力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相比净空面积不小于90 m2 的直径 14.6 m双层衬砌断面,横断面直径减小4.3%.5)依据防灾救援净空要求和断面气动效应研究结论,通过优化轨下结构型式,叠合式双层衬砌圆周范围为90.70%,基本实现全环叠合式双层衬砌,相较于直径14.3 m、全环30 cm现浇二次衬砌断面,横断面直径减小2.1%.

    海底隧道盾构隧道铁路隧道衬砌结构净空面积轨下结构

    铁路隧道基底结构托换整治用钢垫梁力学特性及应用研究

    赵鹏叶振东马伟斌颜明冬...
    2521-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隧道基底结构在不中断运营的前提下拆换整治,提出一种结构灵活、施工便捷、适应铁路运营特点的隧道基底结构钢垫梁托换整治技术.首先,对基底托换技术的原理、工艺与钢垫梁结构形式进行分析;然后,通过钢垫梁结构足尺加载试验与数值仿真,分析钢垫梁在C80 与CRH3 列车活载下的承载特性;最后,研究得出跨度与横梁间距对钢垫梁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即纵梁应力与跨中竖向变形随纵梁长度增加而增大,钢垫梁中间横梁的位置对横向变形影响大于竖向位移.结合托换整治技术在重载铁路和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应用案例可知,列车通过时钢垫梁的变形与动力响应处于可控范围,托换整治后隧道基底结构变形稳定,表明钢垫梁能较好适用于铁路隧道基底结构托换整治.

    铁路隧道基底病害结构托换钢垫梁模型试验数值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