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隧道建设(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隧道建设(中英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张炜

月刊

2096-4498

ztsk2000@263.net

0379-62632470;62632173;63633403

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陵园东路3号(状元红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Journal Tunnel Construction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隧道建设》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科技期刊。198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刊出了31卷141期。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中铁隧道集团主管、中铁隧道集团科研所主办的科技刊物《隧道建设》成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55/U,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41X),刊期为双月刊。《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中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实践论文。其办刊方针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推进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进步服务。 《隧道建设》聘请了多名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本刊的顾问、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一直是《隧道建设》编委会的主任委员。《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刊登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试验、研究和综合评述,涉及铁路、公路等领域中隧道与地下工程、及相关的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爆破、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行业动态等。 《隧道建设》发行的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工程单位,其中包括中铁系统、中水电系统、中交系统、中冶系统、中建系统、地方各建设系统、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盾构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的新进展综述

    钱七虎胡小强李树忱陈健...
    897-926,中插1-中插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研究背景与思路、机制/原理、材料/装备、技术论证、试验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介绍中国大直径盾构掘进主轴承事故分析及国产主轴承的自主研发、盾构隧道工程安全高效掘进渣土适配性改良技术及配套材料、盾尾安全保障核心材料研发、盾构隧道新型管片连接技术、城市隧道三模掘进机关键技术等 5 个方面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情况.认为:1)自主研制的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01 m主轴承大型套圈纯净度、大型滚子纯净度、大型套圈疲劳性能、大型滚子硬度均匀性、套圈材料淬透性和淬硬层深度、保持架焊缝疲劳寿命和拉断力均优于进口水平;构建了真实对数曲线大型滚子设计方法,突破了高精度大型滚子加工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精度加工和装配保证了零件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均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产品验收、装机应用论证和工程应用,表明应用该大直径主轴承不会产生接触疲劳强度不足和微动引起的疲劳磨损,可用于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建设.2)针对黏性、富水砂性和硬岩等复杂地层,以改善岩土环境为核心,研发出了高配向密度的聚合型泡沫剂、高分子抗黏剂、喷涌防止剂和耐磨抑尘剂等环保型系列渣土改良剂,形成了盾构泥饼、喷涌和磨损原位改良主动防控技术,建立了通用地层适配性盾构渣土动态改良技术体系,保障了盾构安全高效掘进.3)针对盾构掘进过程中的盾尾密封失效难题,研发了"黏-稠-流"有机统一的新型盾尾密封油脂,温度敏感性低(黏温系数 0.4)、抗水压能力强(最高抗水压 3.5 MPa),整体性能提高 1.3 倍,为盾尾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盾构同步注浆浆液泌水、离析和地层沉降难题,研发出了同步注浆充填剂,优化了惰性充填浆液配比,30 min 零泌水,实现了壁后惰性充填,保障了管片壁后注浆质量和地层沉降精细化控制.4)新型管片连接技术采用环缝插入+纵缝滑入的连接形式,可以高标准地控制隧道接缝张开量和错台量,管片制作及拼装精度高,可降低接缝防水难度,提升成型隧道的质量,无需设置手孔,无需人工紧固作业,自动化程度高,施工效率高,可节约施工成本及改善洞内拼装作业环境.5)研制出的土压+泥水+TBM三模掘进机能够满足复杂多变、软硬不均复合地层等几乎所有地层的掘进施工,且可在不停机、不拆装设备的前提下实现掘进模式的快速转换,在TBM掘进模式下螺旋输送机+泥浆管道可协同排渣,解决了富水硬岩地层掘进排渣难的问题,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施工效率高,可改善工人作业环境,节省工期和成本.中国盾构隧道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盾构隧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仍时有安全事故发生,需从装备、材料、技术、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突破.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中国盾构隧道(尤其是大直径盾构隧道)仍将处于高速建设发展期,面临的建设条件将越来越复杂,技术难度和挑战也将越来越大.要实现盾构隧道建设的快速、安全、健康,需处理好盾构隧道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实现盾构隧道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上述关键技术仍需不断完善并加强推广和应用,以促进中国盾构隧道建设向高适应性、高智能、高可靠性、高效益、高质量、高安全性和低能耗方向发展,形成适合于中国"土壤"的盾构隧道新技术.

    盾构隧道大直径主轴承渣土适配性改良盾尾密封管片连接三模掘进机

    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发展和管理重点探讨

    易国良
    927-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盾构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装备、施工和管理难题,结合工程实践,总结近 10 年来国内外盾构法隧道建造过程中装备关键成果,包括常压换刀技术、刀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刀盘刀具磨损监测技术、主轴承密封技术、主驱动伸缩摆动技术、推进油缸自由分组技术等;以及盾构施工关键技术成果,包括盾构智能掘进技术、带压施工技术、钢套筒盾构始发技术等.同时,分析盾构施工中遭遇的主要难题,如刀盘损坏、主轴承损坏、线路超限等,并从施工技术管理、设备管理、施工过程管理、风险应急管理 4 个方面,提出盾构施工管理重点.基于上述分析,认为盾构法隧道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采用多模式盾构修建隧道已成为趋势;2)异形盾构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一种新选择;3)智能建造将逐步成为盾构隧道发展的趋势.

    盾构法隧道盾构装备盾构施工施工管理

    基于LCA的山岭隧道碳排放核算研究现状与展望

    宋战平刘世昊孙引浩成涛...
    94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先,梳理山岭隧道碳排放核算研究的进展并进行探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与排放因子法,结合山岭隧道特点对其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碳排放来源进行分析,着重探讨施工与运营阶段的计算边界;其次,强调碳排放核算过程中清单分析涉及到的碳排放因子与活动数据的获取方式与应用条件;然后,对核算结果的应用、不确定分析与碳排放预测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最后,指出当前山岭隧道碳排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山岭隧道碳排放核算生命周期评价排放因子法

    基于TBM掘进大数据和特征参数的引水隧洞塌方分析

    裴成元张云旆刘军生刘立鹏...
    952-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TBM掘进过程中缺乏对围岩质量和塌方风险快捷、精准的预测预警方法,通过对TBM掘进大数据的深入挖掘,结合对实际工程塌方数据的剖析,提出潜在塌方风险的辅助判断依据.首先,对冗杂、连续的原始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取高质量的分析数据;然后,基于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提出围岩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围绕特征参数的合理性和适用性,通过理论推导、室内试验和现场原位掘进试验进行论证;最后,结合实际的TBM塌方案例分析特征参数与围岩地质情况的相关性,提出塌方风险快速判断依据.结果表明:基于TBM掘进数据获取的围岩特征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围岩质量,其数值与围岩质量正相关,当其数值显著降低、变幅超过 69.2%时,当前的掘进循环极大可能存在塌方风险.

    引水隧洞TBM大数据围岩质量特征参数塌方分析

    广告目次

    963页

    基于图像识别的TBM隧道围岩条件与岩渣级配相关性研究

    周振梁雷可李庆楼肖海晖...
    964-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在TBM不停机的条件下根据岩渣特征提前判断掌子面围岩条件,建立TBM岩渣图像采集系统,对各类围岩条件下产生的渣片图像进行采集,借助二值化与分水岭分割方法对渣片图像进行处理,选取曲率系数、不均匀系数、最大粒径和粗糙度指数作为岩渣的级配特征指标,分别采用线性、对数、逆、二次、幂、复合、S曲线和增长共 8 种模型建立岩渣级配参数与围岩类别、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石完整性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围岩条件变差,岩渣的曲率系数逐渐减小,不均匀系数、最大粒径、粗糙度指数逐渐增大;2)随着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增大,岩渣的曲率系数呈增大趋势,不均匀系数、最大粒径、粗糙度指数呈减小趋势;3)随岩石完整性系数增加,岩渣曲率系数呈增大趋势,不均匀系数、最大粒径、粗糙度指数呈减小趋势.

    TBM渣片识别图像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级配特征参数

    DT-CWT-LMS自适应降噪模型构建及其在隧道监测工程中的应用

    李子祥蔡海兵程桦侯公羽...
    973-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隧道工程监测现场应用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BOTDR)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双树复小波变换(DT-CWT)和改进的LMS算法的组合降噪模型,用于对BOTDR分布式光纤监测信号进行降噪处理.首先,基于双树复小波变换算法分解原始信号;然后,使用样本熵作为目标函数自动选择最优小波分解层数的模型,并基于优化双曲余弦函数改进LMS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收敛性;最后,为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进行BOTDR温度信号降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DT-CWT-LMS算法的降噪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小波阈值降噪方法,在 6 个温度梯度上的平均SNR值比WDD、EMT、EMD分别高出 43.98%、17.5%、8.4%,平均RMSE值分别降低 33.18%、17.14%、9.23%,平均SE值分别降低 29.04%、21.17%、20.67%.为验证所提算法在工程现场的有效性,依托北京地铁隧道监测项目,使用DT-CWT-LMS算法对光纤监测信号进行降噪研究,降噪后信号的样本熵平均降低幅为 64.03%;2)和常规WDD、EMT、EMD 3 种方法相比,DT-CWT-LMS算法在 3 条光纤上的表现均优于其他 3 种算法,在 1 号、2 号、3 号光纤上的SNR指标比其他 3 种算法的平均值分别高出 22%、38%、27%,说明该算法可作为隧道工程光纤监测信号的一种有效降噪方法.

    隧道监测信号降噪分布式光纤技术小波分析

    天山胜利隧道敞开式TBM钢管片支护作用效果研究

    李林峰谭忠盛周振梁彭文波...
    984-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TBM穿越断层破碎带地层洞壁围岩松动掉块严重的问题,依托乌尉天山胜利隧道,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对比研究传统支护方式与新型钢管片支护方式下围岩变形和围岩塑性区情况,研究钢管片支护的作用效果;同时,为说明不同支护的适用条件,采用现场调研方法开展不同支护方式下施工效率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断层破碎带地层中,当围岩出露护盾后,变形量与塑性区范围增大,围岩破坏程度加剧,以锚杆和钢拱架为主的传统支护方式无法较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和塑性区发展.2)断层破碎带地层中,钢管片支护较传统支护的围岩累计沉降值降低 53%,围岩变形收敛快,能更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和发展.3)钢管片支护较传统支护的围岩塑性区范围小,其中边墙的最终塑性区缩小 44%,且钢管片支护可实现早封闭、及时支护,塑性区均匀,更有利于围岩的稳定.4)一般地层中,传统支护方式的经济性和效率更佳;断层破碎带地层中,钢管片支护方式可提供安全作业空间,减小钢拱架+喷锚支护作业量,较传统支护经济性和施工效率更佳.

    天山胜利隧道敞开式TBM断层破碎带支护方式围岩稳定性钢管片支护

    敞开式TBM隧洞围岩参数与主机振动相关性分析

    李宗林李庆楼张立龙郭阳...
    991-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TBM掘进掌子面围岩参数感知难的问题,依托西北地区某供水工程,通过建立TBM主机振动监测系统,分析各类围岩条件下的主机振动信号.基于Savitzky-Golay算法对频谱曲线进行平滑处理,过滤掉TBM自振的影响后,统计分析各类围岩条件下振动峰值、平均极值、平均幅值和有效值的分布规律,采用 8 种数学模型建立振动特征参数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体完整性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TBM主机自振频率在 40 Hz左右;2)4 项振动特征参数的均值都随围岩类别变差而减小,同时随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岩体完整性系数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3)围岩参数与主机振动特征参数映射关系的建立,可为基于主机振动的围岩感知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敞开式TBM主机振动监测系统岩石强度岩体完整性系数隧洞围岩参数

    砂土层中类矩形盾构施工对邻近既有隧道造成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赵得乾麟魏纲梁禄钜姜海波...
    1000-1011,中插31-中插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砂土层中考虑新建类矩形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土体的损失和新建隧道与既有盾构隧道不同位置时,新建类矩形盾构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围压、隧道拱底应变和拱顶位移的影响,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进行新建类矩形隧道重叠下穿、夹穿和不同隧道间距下正交 90°下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各种工况下新建类矩形盾构隧道在夹穿既有隧道时对上线既有隧道的影响最大;2)夹穿工况下,新建类矩形盾构隧道开挖到既有隧道下方时,上线既有隧道拱底围压发生突变且数值极大;3)隧道的间距是新建类矩形盾构隧道施工时引起既有盾构隧道围压、拱底应变、拱顶位移等发生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实际施工时应尽可能保持新建隧道与原有盾构隧道的间距足够大;4)新建类矩形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隧道过程中,既有隧道拱顶存在快速变形的阶段,在实际工程中需要重视这一过程中对隧道拱顶变形速率的控制.

    类矩形盾构既有隧道下穿盾构施工模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