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隧道建设(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隧道建设(中英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张炜

月刊

2096-4498

ztsk2000@263.net

0379-62632470;62632173;63633403

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陵园东路3号(状元红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Journal Tunnel Construction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隧道建设》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科技期刊。198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刊出了31卷141期。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中铁隧道集团主管、中铁隧道集团科研所主办的科技刊物《隧道建设》成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55/U,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41X),刊期为双月刊。《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中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实践论文。其办刊方针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推进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进步服务。 《隧道建设》聘请了多名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本刊的顾问、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一直是《隧道建设》编委会的主任委员。《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刊登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试验、研究和综合评述,涉及铁路、公路等领域中隧道与地下工程、及相关的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爆破、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行业动态等。 《隧道建设》发行的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工程单位,其中包括中铁系统、中水电系统、中交系统、中冶系统、中建系统、地方各建设系统、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富水环境下盾构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设计与计算方法综述

    刘汉龙姜佳奇刘智成仉文岗...
    1127-1144,中插1-中插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覆盖层厚度设计是建设水下盾构隧道的关键环节之一.覆盖层厚度过小,围岩在施工扰动下易发生失稳,引起塌方、突水等灾害;覆盖层厚度过大,则会对工程预算与工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文献调研,结合已有实际水下盾构隧道工程案例,对现有合理覆盖层厚度设计和计算方法进行研究与总结.得出:1)水下盾构隧道设计方法主要分为理论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2)根据隧道结构稳定分析侧重点不同,理论分析法可分为考虑抗浮稳定性设计方法和考虑掌子面稳定性设计方法;3)现阶段水下盾构隧道合理覆盖层厚度的设计方法多基于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对实际工程工况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且未能全面考虑复杂建(构)筑物环境、施工工艺以及隧道自身结构特性的影响,覆盖层厚度的研究深度和设计方法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提高;4)目前,富水环境下盾构隧道最小覆盖层厚度的研究内容已较为丰富,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较为困难.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考虑施工的经济性、施工流程、复杂环境条件、结构寿命及智慧建造平台等方面.

    水下盾构隧道合理覆盖层厚度抗浮稳定性掌子面稳定性设计方法

    我国基于存量地铁开展快递物流运输的前景及方向探讨

    郭东军韦凌翔赵光黄俊...
    114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快递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快递物流激增下的包裹配送问题已逐步成为制约城市交通物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充分利用存量地铁网络的通达性和富余运能,开展快递物流客货协同运输是地铁货运系统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分析地铁-货运系统的应用和运营等层面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解析我国存量地铁的地下快递物流运输潜力;明确地铁客流约束下的快递运输功能实现、存量地铁与地下物流网络协同运输机制及实证研究、地铁站点的货运功能改造技术及运维保障等 3方面是目前我国地铁货运系统落地实施的瓶颈及挑战;提出存量地铁货运系统下一步研究的 3 个方向为全天候的地铁客流剩余运力精准量化方法、地铁站域下的地下物流末端配送系统、基于现有地铁站点布局的设施与空间微更新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存量地铁地下物流系统地铁-货运物流系统快递物流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陈珂刘天瑞杨钊
    1154-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地分析我国盾构掘进姿态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基于知网检索到的 32 篇相关文献,总结盾构掘进姿态的主要表征参数和影响因素,并以盾构液压推进系统为例论述其控制原理.同时,结合盾构姿态智能控制的部分案例,总结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和基于智能算法的控制等技术的优劣势及应用场景.基于以上分析,对盾构姿态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研究发现:1)盾构掘进姿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几何参数、地层参数和盾构掘进参数.2)由于盾构推进系统需要同时完成盾构向前推进和姿态调整等复杂任务,因此该系统的参数对盾构姿态有着很大的影响,是姿态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3)相较于传统PID控制方法,智能控制方法与PID控制的结合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精度、适应能力和鲁棒性.4)未来研究可以围绕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控制算法、构建数据-机制混合驱动的控制技术以及加强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实用性等方面展开,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智能算法

    反拉式顶管法施工联络通道对地铁盾构隧道力学性能影响

    张明聚康博李鹏飞庞跃魁...
    1165-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采用反拉式顶管法施工盾构隧道联络通道过程中主隧道的力学响应机制,依托北京地铁某盾构区间,建立模拟联络通道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继而研究联络通道施工对主隧道管片间错台位移、特殊管片应力及变形、螺栓受力的影响,并分析反力模式对主隧道管片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始发管片破除对主隧道力学性能影响较大,随着联络通道进一步开挖,主隧道受力和变形缓慢增大.2)管片间最大错台位移为 1.17 mm,发生在特殊管片与普通管片接缝底部.特殊管片最大拉应力为 18.6 MPa,出现在开口的顶、底部;最大压应力为 27.0 MPa,出现在开口的腰部;最大横向扩张位移和竖向收敛位移分别为2.13 mm和4.56 mm.主隧道管片环间螺栓最大拉应力为213 MPa.3)背推式反力模式更利于控制开口处的横、竖向位移,反拉式反力模式更利于控制开口对面管片应力变形及其接缝处错动位移.

    地铁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反拉式顶管法机械法力学性能

    广告目次

    1173页

    对拉钢筋对管幕预筑结构偏压构件受力性能影响研究

    宋玉香郑永翔张艳青许伯宁...
    1174-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对拉钢筋的直径及布设位置对管幕预筑结构偏压性能的影响,设计 3 根设置对拉钢筋和 3 根不设置对拉钢筋的管幕预筑结构构件,并进行 3 种不同偏心距的室内加载试验,重点考察构件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关系和极限承载力;建立与试验对应的数值模型,通过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并得到构件极限承载力随对拉钢筋直径及布设位置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在管幕预筑结构偏压构件中设置对拉钢筋连接件能有效提高钢管幕的受力参与程度,增强钢板与混凝土的组合作用,从而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2)构件的极限承载力随对拉钢筋直径的增大而增大.3)对拉钢筋的布置位置对结构的强度及刚度影响较小,在小偏心受压条件下布置在构件变截面最大跨度、大偏心受压条件下布置在构件变截面与平截面交接处时,构件的极限承载力相对更佳.

    管幕预筑结构连接件对拉钢筋偏压构件数值模拟承载力

    盾构隧道进出洞施工渗漏诱发结构倒塌试验研究

    柳献孙齐昊范森
    1184-1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隧道进出洞施工时因渗漏而诱发的结构倒塌发展过程,设计并开展缩尺模型试验.根据相似关系设计模型试验,制作模型土体与模型盾构隧道.参考实际进出洞施工渗漏事故案例,触发模型盾构隧道渗漏,在模型箱内重现隧道结构倒塌的全过程,并观测事故发展过程中的地层响应、隧道外部土压力变化、隧道倒塌发展过程.通过分析隧道进出洞施工中不同位置发生渗漏后结构的倒塌响应,对比不同位置渗漏对隧道进出洞施工致灾发展过程的影响.试验研究发现:1)隧道进出洞施工发生渗漏后,外部土体由于渗流侵蚀产生不稳定土洞,土洞经历了形成—失稳—再现的循环过程;2)隧道结构倒塌是由不稳定土洞失稳坠落冲击隧道结构导致的;3)隧道顶部和腰部 2 种不同位置渗漏后外部土体侵蚀发展的本质相同,但是不同渗漏位置产生的土洞形状有明显差异,导致最终隧道倒塌位置有所差异.

    盾构隧道进出洞施工渗漏结构倒塌土体侵蚀

    穿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双梯度注浆机制

    陶志刚孙吉浩曹振生胡才...
    1194-1213,中插19-中插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中国西部大量深埋隧道工程因关键线路控制无法避让一些活动性断裂,常常在跨越断裂带范围内出现围岩大变形破坏现象,例如侵限、偏压、塌方、底鼓等灾害,严重影响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为了控制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大变形,隧道工程设计者和建设者采用了多种控制方案,例如超前注浆、多层钢拱架被动支护、锚杆索主动支护等,但是都因断层破碎带围岩强度过低而出现超前注浆诱发围岩拉裂破碎、主动支护锚杆锚固力不足等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首先,提出一种增强穿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强度的双梯度注浆技术,建立双梯度注浆概念模型,构建 3 种双梯度注浆模式;然后,确定特定工况下注浆材料粒径梯度与注浆压力梯度的适配条件;最后,通过理论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探索双梯度注浆机制及其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开挖步序的增加,穿断层破碎带隧道拱肩变形最大,构造应力对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2)在双梯度注浆作用下,浆液扩散效果良好,围岩未出现大面积脱落破坏,隧道周围岩体应力分布均匀.3)双梯度注浆形成了坚硬交叉浆脉骨架,达到了应力补偿效果,将围岩变形量从原来的 3 100 mm控制到 278 mm以内,实现了"零换拱、零侵限、零突涌"的目标.

    隧道断层破碎带围岩大变形双梯度注浆开挖补偿法

    钱塘江底地铁联络通道双侧发散布孔的冻结温度场实测

    孙枫
    1214-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塘江底地层富含气及动水,会明显影响江底联络通道冻结施工的温度场演变过程和分布特征.为解决该问题,通过对位于钱塘江底的杭州地铁 6 号线某联络通道冻结工程进行现场监测,研究冻结施工中不同位置地层温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停冻后冻结管内的温度变化特征,获得地层中含气及地下水流动对联络通道冻结温度场的影响规律.1)双侧发散布孔时,冻土向内平均发展速度是向外的 1.47 倍,而停冻 6 h后外排和内排冻结管内的温度分别回升 5℃和 10℃;2)地层中囊状气泡削弱了冻结管向周围土体的冷量传递过程,从而明显影响冻结效果,冻结过程中气泡位置的温度比冻结管终端位置偏高 8~18.4℃;3)地下水流动也会影响地层中的冷量分布,冻结 57 d时冻结壁上、下游对应位置冻结管内温度相差 8℃,而停冻 6 h后相应位置的冻结管内温度分别回升了 5℃和 2℃.研究结果表明:双侧隧道内发散布孔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含气及动水地层中影响联络通道冻结施工的问题,而地层中囊状气泡和地下水流动都会明显影响冻结温度场的分布特征.

    人工冻结法含气与动水地层地铁联络通道双侧发散布孔冻结温度场现场实测

    "零碳"水泥成为可能?剑桥大学公布创新技术,可将废弃混凝土转化为高质量水泥

    隧道网微信公众平台
    1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