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隧道建设(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隧道建设(中英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张炜

月刊

2096-4498

ztsk2000@263.net

0379-62632470;62632173;63633403

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陵园东路3号(状元红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Journal Tunnel Construction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隧道建设》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科技期刊。198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刊出了31卷141期。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中铁隧道集团主管、中铁隧道集团科研所主办的科技刊物《隧道建设》成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55/U,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41X),刊期为双月刊。《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中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实践论文。其办刊方针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推进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进步服务。 《隧道建设》聘请了多名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本刊的顾问、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一直是《隧道建设》编委会的主任委员。《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刊登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试验、研究和综合评述,涉及铁路、公路等领域中隧道与地下工程、及相关的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爆破、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行业动态等。 《隧道建设》发行的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工程单位,其中包括中铁系统、中水电系统、中交系统、中冶系统、中建系统、地方各建设系统、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铁合建双层盾构隧道设计关键技术

    肖明清孙文昊何应道胡威东...
    1533-1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公铁合建双层盾构隧道面临的总体布置、结构设计、汽车与地铁车辆联合振动以及通风排烟等技术难题,以武汉长江公铁隧道和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工程实践为基础,采用方案综合比选、2.5 维数值计算等方法,对公铁合建双层盾构隧道设计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隧道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合理优化布置,并在废水泵房段、疏散楼梯段采取特殊布置方案,可减少公铁合建盾构隧道地下空间占用,并提高断面利用率,减小盾构隧道外径;2)采用半预制半现浇的管片+非封闭内衬结构型式,能充分发挥内部结构与管片衬砌的联合承载作用,显著减小河床冲淤作用;3)汽车与地铁联合振动作用对隧道影响较小,隧道基底饱和粉细砂地层不会发生液化;4)地铁隧道采用分段纵向烟道,可解决地铁长大区间无风井条件下的排烟难题,同时提高疏散便捷性,并大幅降低建设难度;5)公铁合建隧道在运营管理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交叉和影响,建议在管理界面划分和投资分劈上提前研究,便于决策.

    公铁合建双层盾构隧道集约化设计公铁联合振动作用通风排烟防灾疏散

    复合成层地层双线水平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研究

    魏纲朱德涵王哲张治国...
    1544-1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三维统一解结合类随机介质理论的理论方法,建立适用于复合地层条件下的双线水平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的计算模型,并推导土体竖向和水平变形的计算公式.公式利用三维统一解考虑不同土质条件对盾构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的影响,利用类随机介质理论将土体损失区域按照地层进行分割,考虑土体损失区域内不同土层的土质条件对土体变形的影响.本文公式不仅可用于复合地层条件下的盾构施工,还可以解决开挖面上存在多种地层的工况,并且考虑施工顺序和双线相互作用对土体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多组工程案例验算,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方法广泛适用于各类双线水平盾构施工工程.2)通过计算发现,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大,土体的水平变形量先增大后减小,最大水平变形量发生在隧道顶部埋深处,且由于双线隧道的相互作用,土体的竖向和水平变形均发生了偏移.3)通过对上硬下软与上软下硬 2 种工况下开挖面内土层分布变化的单因素分析发现,随着较硬土层在开挖面内的占比提高,土体变形量呈非线性变化,占土体损失区域面积越大的土体对变形的影响越大,且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沉降槽曲线呈现更窄长的"W"形;软土的占比增加时,则"W"形趋向于扁平.

    复合地层双线水平盾构隧道土体变形解析解法

    隧道管棚支护承载特性及支护参数试验研究

    龚伦郭晓航王立川杨继康...
    1554-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隧道管棚注浆钢管不同支护参数对管棚支护承载能力的影响,引入Pasternak双参数模型构建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管棚支护力学模型,通过多组室内试验,对管棚在不同注浆钢管管径、壁厚、注浆饱满度及加设钢筋笼条件下的承载能力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1)管棚注浆钢管支护参数中,对管棚承载能力的影响排序为:管径>注浆饱满度>壁厚>钢筋笼.2)增大管棚注浆钢管管径可大幅提高管棚的承载能力,相比管径为 108 mm的管棚,管径为 159、219、299 mm时管棚承载能力分别增大 183.58%、398.62%、874.86%.3)管棚钢管注浆不饱满会较大程度削弱管棚的承载能力,钢管注浆饱满度由 100%降至 75%、50%时,管棚承载能力分别降低 29.8%、34.5%,注浆饱满度为 50%时管棚的承载能力与未注浆时相差不大.4)管棚钢管壁厚和钢筋笼加设与否对管棚的承载能力影响较小.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可通过增大管棚钢管管径提升管棚的承载能力,通过减小管棚钢管壁厚及不加设钢筋笼节约用钢量.

    隧道管棚支护参数承载能力管径壁厚注浆饱满度钢筋笼

    盾构掘进引起砂土沉降及管道脱空模型试验研究

    祁军王忠杰陈子君林存刚...
    1567-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研究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与管线相互作用问题,揭示盾构掘进过程中地层位移的复杂性及管土界面接触状态变化规律,采用缩尺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制作可监测管线沉降、管底脱空和管底土压的模型管线,通过拔管的方式来模拟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依次开展盾构掘进引起砂土深层沉降试验、管线响应与管土脱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深层土体沉降仍符合高斯分布,沉降槽宽度参数与地层损失率均随地层埋深呈现非线性变化.2)试验证实了在较大的地层损失条件下容易出现管土脱空现象,隧道开挖引起的最大管线变形和管底脱空值均随管线埋深增大而增大,而管底脱空范围递减.3)当管线挠曲较小时,管线与土体保持紧密接触;随着盾构掘进,在开挖面距管线 1.5 倍隧道直径处其底部开始出现脱空现象,开挖面距离管线 1倍隧道直径至离开管线 1 倍隧道直径是脱空的主要发展阶段.

    盾构隧道管线变形脱空管土相互作用模型试验

    可切削管片,让盾构隧道分岔施工更简单

    隧道网微信公众平台
    1575页

    基于双层LSTM的泥水盾构掘进运行状态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刘四进
    1576-1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经验的依赖程度,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基于双层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盾构掘进运行状态监测方法.首先,在建模之前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和经验知识,从运行变量中筛选出推力、贯入度、转矩、推进速度等各模块重要的特征变量及其相关变量,以此作为盾构掘进运行状态监测模型的输入,并以盾构关键特征变量作为监测模型的输出;然后,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双层LSTM故障监测模型,提取环内以及环间的时序关联特征,构建监测统计量T2 和Espe,对不同情况下的数据设定不同的监测策略;最后,将模型应用于济南黄河隧道东线工程中,对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并与无时序特征学习的自动编码器模型AE(auto encoder)、单层LSTM模型以及其他算法的监测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正常掘进环,双层LSTM方法的误报率<1.25%;对于掘进状态异常环,双层LSTM的监测准确率达到 91.6%,验证了本文方法对于盾构隧道掘进运行状态监测的有效性.

    泥水盾构掘进运行状态时序关联分析双层LSTM

    美国汉普顿路隧道新进展——氮气滑行装置助力14.04 m直径盾构完成180°转向!

    隧道网微信公众平台
    1586页

    基于CatBoost-NSGA-Ⅲ的盾构隧道施工参数分析及优化控制

    陈礼博张明书陈海勇吴贤国...
    1587-1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盾构在施工过程中受环境、设备和作业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隧道开挖的安全性、效率和成本难以协调.针对这种情况,以武汉轨道交通某标段施工为依托,采用基于梯度增强(CatBoost)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Ⅲ)的混合算法,在全面考虑掘进效率、成本、安全风险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以推进速度、掘进比能、刀具磨损量为目标,构建施工参数智能控制决策系统.首先,通过CatBoost回归模型预测盾构隧道推进速度、掘进比能和刀具磨损量,得到控制目标的适应度函数;然后,基于CatBoost预测模型构建的适应度函数,利用CatBoost-NSGA-Ⅲ进行施工参数的多目标优化;最后,通过模糊决策法从多个Pareto最优解集中选出最佳的施工参数组合,为隧道盾构掘进参数智能预测与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Catboost可以进行模型精准预测,拟合优度R2 大于 0.9,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较小;2)Catboost-NSGA-Ⅲ多目标优化,模糊决策法确定最优方案.经过优化,相较于实测数据的平均值,掘进比能和刀具磨损量分别降低 5.3%和 13.5%、掘进速度提升 6.3%,为盾构隧道的智能化掘进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盾构施工推进速度掘进比能刀具磨损量施工参数多目标优化CatBoost-NSGA-Ⅲ算法

    利用地基采集地热——挪威科技大学的创新地热采集预制桩

    隧道网微信公众平台
    1598页

    基于自适应衰减补偿模型的探地雷达偏移成像及应用研究

    任思永
    1599-1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隧道复杂围岩条件下雷达法的成像分辨率及检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瞬时属性分析的探地雷达数据自适应衰减补偿模型及逆时偏移技术.通过迭代计算剖面数据中样本点的瞬时幅值,提取时间步的瞬时振幅谱特性及幅值属性,并将瞬时值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函数作为信号衰减的规律表征,建立自适应指数-线性多项式拟合衰减特征,重构可解析的雷达信号衰减补偿模型;利用衰减补偿模型的逆时偏移成像,最大限度保留有耗媒质深部的异常特征细节信息,实现病害体的高保真成像.以仰拱支护结构的数值模型算例和隧底衬砌实测数据测试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1)瞬时幅值属性极值主要集中在绕射叠加区及多次反射区;2)多项指数自适应补偿能客观表征雷达数据的衰减特征,确保剖面的高保真特性;3)高信噪比数据可采用n≥5阶次补偿,低信噪比数据宜采用n≥9 阶次补偿.

    隧道工程仰拱探地雷达瞬时属性自适应补偿偏移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