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隧道建设(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隧道建设(中英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张炜

月刊

2096-4498

ztsk2000@263.net

0379-62632470;62632173;63633403

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陵园东路3号(状元红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Journal Tunnel Construction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隧道建设》是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科技期刊。198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刊出了31卷141期。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中铁隧道集团主管、中铁隧道集团科研所主办的科技刊物《隧道建设》成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55/U,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741X),刊期为双月刊。《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中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实践论文。其办刊方针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推进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进步服务。 《隧道建设》聘请了多名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本刊的顾问、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王梦恕一直是《隧道建设》编委会的主任委员。《隧道建设》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刊登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试验、研究和综合评述,涉及铁路、公路等领域中隧道与地下工程、及相关的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爆破、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等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行业动态等。 《隧道建设》发行的对象主要为全国各工程单位,其中包括中铁系统、中水电系统、中交系统、中冶系统、中建系统、地方各建设系统、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冷媒联合冻结技术在盾构抢险中的应用

    董涛廖先斌
    38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地层冻结加固工程加固时间长、加固效果不足的问题,提出多冷媒联合制冷的新型技术,并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某盾构刀盘更换工程为案例背景,对液氮+盐水双冷媒联合冻结方案进行介绍.从地质条件、方案设计、数值计算验证和应用效果等方面入手,对多冷媒联合冻结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液氮冻结速度快但均匀性欠佳,盐水冻结速度慢但均匀性较好,二者联合冻结可以有效完成高风险地层中的盾构开舱换刀;2)液氮冻结会造成掌子面工作环境温度偏低,本案例中开挖掌子面温度低于-40℃,环境温度约-13℃,作业人员应注意低温防护;3)为保证施工效率,盾构换刀冻结工程施工应在冻结壁交圈后及时清空土舱泥浆,防止泥浆冻结.

    多冷媒联合冻结盾构开舱盾构刀盘液氮冻结盐水冻结

    富水砂层冻结暗挖法C形联络通道设计与工程实践

    王庆礼
    387-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复杂环境和富水砂层中地铁盾构叠落区间C形联络通道安全实施的问题,采用以"先下、后上、再中间"为施工工序的分部暗挖工法和与之匹配的分时间、分区域冻结辅助工法.首先,根据埋深确定各部位的冻结壁厚度及其他主要冻结参数,并对冻土进行试验,取得各层位冻土强度指标;对冻结壁进行强度验算,验算结果满足安全系数要求.其次,合理布置地面垂直及隧道内水平冻结管并采取技术措施减小交叉冻结、冻胀的影响,保证冻结效果.再次,在联络通道各部位预埋注浆管,根据解冻进程,从下至上以"多点、少量、多次、均匀"的方式进行融沉注浆,控制结构和地层沉降.最后,施工期间对冻结壁、结构、地面及周边环境状态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对施工进行修正指导.结果表明:采用该冻结暗挖法施工C形联络通道安全可靠,冻结壁强度高、止水性好、冻胀融沉小,结构受力变形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均较小.

    C形联络通道分时间分区域冻结分部暗挖施工融沉注浆监控量测

    成都地铁9号线盾构下穿高铁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何永洪
    396-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下穿施工对高铁隧道的影响,解决盾构下穿高铁隧道施工面临的技术难题,依托成都轨道交通9 号线一期三元站—太平寺站区间盾构隧道在复杂条件下 21°平面小夹角、长距离、超近距斜下穿成贵高铁隧道工程,采用Abaqus、FLAC3D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有限差分模型,进行盾构下穿高铁隧道施工全过程模拟分析及有限元强度折减过程的模拟分析;结合工程经验,进行以"应力补偿、主动托换地层"为核心的盾构下穿高铁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研究表明:1)盾构隧道中心断面两侧高铁隧道位移变形呈对称分布;2)下穿施工对高铁轨道结构竖向位移影响较大、水平位移影响较小,轨道结构竖向位移与隧道整体沉降变形规律一致;3)采取主动防护施工控制技术及时将应力补偿率控制在 70%~140%,可有效控制高铁变形;4)泥岩复合地层条件下,高铁隧道滞后沉降期长达 4 个月,滞后沉降量占比高达 30%~40%.高铁实际变形情况与模拟分析成果基本一致,可验证本文所述变形控制理论与关键控制技术的适用性.

    盾构高铁隧道模拟分析变形控制主动防护

    水下超大直径盾构联络通道建设方案对比研究——以广州海珠湾隧道工程为例

    黄书华郑镇跡盛健谢典延...
    408-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在越江海高水压水下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施工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工程技术标准和案例经验、设计与施工面临众多挑战问题,以广州海珠湾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区间的 6 条联络通道工程为例,对工程地质补勘资料及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原矿山法设计施工方案存在的不足,并基于此提出"矿山法结合地层冻结加固方案"和"机械顶管法施工方案"2 种优化方案;随后在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工期等方面对不同工法进行综合优选分析,同时引入碳排放指标进行绿色低碳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机械顶管法在安全性和施工效率上优于其他方案,能够显著缩短施工周期;2)相比矿山法结合地层冻结加固方案,机械顶管法方案碳排放量减少了 2 747.51 tCO2e.

    超大直径盾构水下联络通道地层冻结法矿山法机械顶管法碳排放量计算方案比选

    冻结暗挖法与明挖法在地下通道工程中的组合应用

    贺腾飞王文渊
    418-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地下空间开发中紧贴既有结构新建地下通道工程遇到的建设技术难题,以上海虹镇老街地下通道项目为工程背景,阐述一种冻结法的创新应用实践,将冻结暗挖法与明挖法相结合,结合局部逆作,应用于紧贴既有结构的新建地下通道工程.对该技术的设计方案、冻结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该技术将冻结暗挖法与明挖法相结合,经实际工程验证其具有可行性.2)施工监测数据显示,新建地下通道施工期间,既有地铁 1 号出入口结构变形在可控范围内,该技术可满足既有地下通道不停运、新建通道对既有结构低影响的建设需求.3)采取间歇冻结、开启卸压孔卸压措施,可有效控制冻胀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措施后冻胀影响引起的结构竖向变形 7 d内变化量可减少 40%~75%.

    冻结法暗挖法明挖法地下通道地铁出入口变形控制

    中粗砂-风化岩复合地层双模盾构渣土改良技术研究

    朱禹孙恒梅诗源杨志勇...
    427-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中粗砂-风化岩复合地层土压-泥水双模盾构土压平衡模式施工适应性问题,依托广州地铁 12 号线赤沙滘站—仑头站区间隧道工程,针对富水中粗砂-风化岩复合地层易发生的刀盘结泥饼、螺旋输送机出渣喷涌等施工风险,设计防喷涌和防泥饼试验装置研究分散剂及膨润土泥浆的渣土改良效果;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掘进平衡模式控制要点及"泡沫剂、分散剂为主,膨润土泥浆为辅"的渣土改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分散剂具备较好的防结泥饼能力,掺入比在 4%时分散效果较佳;2)膨润土泥浆可有效改善砂土流动性,掺入比在 10%、黏度大于 80 s时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3)采用泡沫、分散剂、膨润土组合进行渣土改良,合理控制土舱内渣土舱位,可较好适应土压平衡模式在中粗砂-风化岩复合地层掘进.

    渣土改良复合地层结泥饼试验分散剂防喷涌试验膨润土双模盾构土压模式

    基于正交试验的掘进机主驱动密封结构优化研究

    张新异王明波李佳衡程永龙...
    437-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掘进机主驱动密封系统中唇形密封结构与服役工况适配性不明确的问题,分别建立TBM和盾构 2 种工况下的密封结构有限元仿真模型开展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选取密封结构的腰部厚度、前唇角度、轴向压缩量、径向压缩量作为研究因素,以唇封的单位径向力和接触宽度作为响应指标,运用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出TBM和盾构工况下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分别优化出TBM和盾构工况下唇形密封的最优结构参数,并以隔环是否带楔形突起、是否承压来验证优化后的密封结构.结果表明:1)TBM工况下最优密封结构在隔环无论有无楔形突起,在 0 MPa压力下,接触宽度均有一定的下降,单位径向力有明显提升.2)盾构工况下最优密封结构在隔环带楔形突起、承压工况下,单位径向力、接触宽度相比优化前均有所降低;在隔环无楔形突起、承压工况下,单位径向力、接触宽度与优化前基本持平.

    掘进机主驱动密封正交试验工况适配性结构优化

    镐齿滚刀的齿形及布齿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康乐殷丽君马亚楠龚秋明...
    448-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镶齿滚刀上镐齿的齿形参数以及齿间距、排间距对其破岩效率及齿下岩石损伤区的影响规律,选用不同齿形的镐齿对尺寸为 300 mm×300 mm×300 mm北山花岗岩进行侵入破岩试验,对镐齿侵入试验过程、侵入力、破岩体积、破岩效率、齿下岩石损伤区特征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所选试验齿形中直径为 18 mm镐齿破岩效率最高;2)齿间距和排间距为 35~40 mm时,镐齿侵入破岩效率最高;3)应用荧光裂纹显现法分析齿下岩石裂纹分布特征,获得了不同齿形参数下岩石损伤区范围及裂纹扩展模式、裂纹特征分析结果,与通过侵入力、破岩比能分析得出的破岩效率结论一致.

    镐齿侵入破岩试验齿形及布齿参数破岩效率损伤区特征

    北京地铁盾构隧道渗漏病害成因及对管片结构的影响研究

    张成平王李斌唐海栋彭华...
    45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城市盾构隧道渗漏病害的形成机制,对北京地铁部分盾构隧道渗漏病害的主要类型、位置及程度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现场检测、地质雷达及内窥镜探测等手段,探究盾构隧道渗漏病害机制及成因,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管片接缝渗漏时的地层变形规律及管片结构内力特征.研究表明:1)盾构管片接缝渗漏为主要的盾构隧道渗漏类型,占比超过 60%,渗漏发生的位置集中在拱顶,以滴漏为主.2)盾构隧道渗漏水的主要内因是管片接缝处的不均匀变形,主要外因是地下水迅速升高导致存在渗漏隐患的隧道位于水位以下;同时,隧道周边地层更易形成富水体,增大了隧道渗漏病害的发生概率.3)盾构管片接缝处渗漏位置越靠近拱底,渗漏越严重,渗漏附近地层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数值、最终达到稳定时的地表沉降越大.4)接缝局部渗漏导致的管片结构椭圆化变形较小,更易使结构出现向下且倾向渗漏点位方向的偏移;另外,渗漏位置变化相比渗漏程度对管片结构内力的影响大.

    地铁盾构隧道渗漏病害现场检测地质雷达内窥镜探测地层变形管片内力

    隧道结构智能综合检测装备研制与应用

    王百泉陈海军郭璐高攀...
    46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隧道结构健康检测常规方式存在检测指标相对单一、机械化程度低、检测效率低、智能化水平低、安全风险高等突出问题,通过"非接触远距离检测""表观病害智能检测与识别""装备集成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研制出隧道结构智能综合检测装备,实现隧道结构内部病害、表观病害、结构形变等一体化综合检测.经工程验证,该装备可实现隧道衬砌厚度、背后空洞、钢拱架分布、衬砌裂缝、衬砌裂损、渗漏水、隧道断面及盾构法隧道椭圆度、管片错台等非接触高效综合检测,其综合作业效率为10~40 km/h,比常规检测方式提升 2~8 倍,检测方舱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搭载于轮式汽车底盘、轨道平板车等多种载体,适用于隧道建设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及运营期等多种工况,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隧道非接触多通道雷达综合检测表观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