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亓殿强

半月刊

1672-2221

0531-81758321 81758319

250011

济南市青年东路1号

当代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提一个命题:国家课程的实践命运——以"校长对国家课程的地位赋予"为例

    吴康宁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国家课程,不仅要研究国家课程本身(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而且要研究国家课程的"实践命运",审视国家课程在学校中究竟得到怎样的实施、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倘若实施效果不佳乃至较差则究竟是何原因等.笔者近三十年前曾提出"课程的实践命运"这一命题(其确切表达即为"国家课程的实践命运"),并对影响国家课程实践命运的教师因素与学生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现在重提这一命题,认为影响国家课程实践命运的学校内部因素主要有三个,即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校长、作为课程施教主体的教师及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学生;其影响分别体现为校长对国家课程的"地位赋予"、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内容重组"、学生对国家课程的"文化反应".在三十年前探讨的基础上,本文聚焦于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校长,指出不论在"积极"的意义上,还是在"消极"的意义上,校长都对国家课程在本校课程系统中的实际地位进行着事实上的"赋予".这是我们认识、审视及反思国家课程实施乃至国家课程本身时不可忽略的一个基本常识.这意味着,国家课程在学校中安身立命并非易事,国家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充满不确定性,对于国家课程本身需要边实施、边反思.

    国家课程主体地位实践命运本校课程系统地位赋予

    行动的救赎之道:教育人性化的遮蔽与解蔽

    李江楠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性是人之为人的依据.行动是专属于人类能动的行为方式,是实现完满人性的重要途径.教育的过程是剔除遮蔽的过程.近代以来,随着理性主义的滥觞、技术主义的猖獗、实证主义的泛滥和本质主义的桎梏,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育评价和教育体制等内容不断被学科化、程式化、数量化和规范化,出现了教育对人性的"驯化""物化""无化"和"异化"等"非人性化"的现象,教育人性化的本真状态被遮蔽了.行动和教育具有同构性.为了唤醒教育对人性的本真关怀,教育急需返璞归真,彰显教育的行动品格;要密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激活教育的内在生命力;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彰显教育的人文气度;置身意向的教育情境,以辩证思维把握其"变"与"不变";回归教育的原点,深度挖掘教育的探究性和反思性.我们应如此来观照人性的敞亮以及教育价值的彰显.

    行动教育人性化人性教育原点

    数字化生存时代的阅读危机与教育审视

    肖菊梅朱若玉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变革引领全民阅读范式的转型,但数字化生存的论争辐射出一定的阅读危机,具体表现为:以工具理性和文化功利为主的心理异化、由知识泛化导致的认知障碍和情感隔离,在图像主义和抽象消解中呈现的思维矮化.以深度阅读的数字化复归应对危机,能够在化实为虚的阅读意识、真实沉浸的阅读体验、复杂思维的阅读过程、自主交互的阅读活动中,重建"数字丛林"的人文精神、延伸不同时空的"情感历史"、创造"沉思"的美好生活方式、构建协同对话的"数字群组".本文以教育的角度审视,主张积极从"为何读"的价值层面渗透,在精神迷失的阅读情境中唤回人的主体认同;在知识爆炸和海量阅读内容中强化批判思维力,以省思"读什么"的问题;通过培育学生数字阅读素养,保障数字化生存下"如何读"的路径实施.

    数字化生存全民阅读深度阅读阅读危机教育审视

    智能时代下道德学习空间变革的境遇、困境及实践

    王素云代建军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道德学习中,学习空间是学生聚焦道德学习对象、构建道德关系、生成道德体验并进行道德实践中介物的集合,道德学习空间是学生道德的认知逻辑、意义逻辑和实践逻辑发展的场域.智能时代到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应用于道德学习,以内容生成、数据符号等不断推动道德学习空间形态、结构与关系变革,其构筑的多维空间打破道德课堂局限,扩大道德认知场,创设的沉浸式情境突破道德课程壁垒;延伸道德体验场,嵌入复杂关系与道德活动,打破师生伦理对立,拓展道德交互场.然而,技术构建的加速化空间可能扰乱道德发展的自然节奏,削弱道德学习的情理性,使虚拟空间与现实道德生活产生非同步性,可能加剧道德体验的虚假性,间接性道德交往与智能体的介入也可能导致新的关系危机.为了发挥智能时代下道德学习空间的变革价值并规避其风险,应整合物理性道德学习空间,再构建沉浸式的道德情境,营造真实的道德体验,并构筑连续性场域、嵌入多元关系,助力学生与他者道德关系的建立,推动道德学习不断向智能化、个性化及真实性方向发展.

    智能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学习空间变革道德学习真实性

    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改革诉求、困境审视及推进路径

    王贤德李玲玉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数字时代,正以智慧化的技术文化优势不断突破单一、封闭、预设的学校德育和道德生活.与此同时,也为学校德育终端——德育评价的智慧化孕育了契机和诉求.具体而言,数字时代的多样与动态特征诉求德育评价过程实施的智慧化,其共享与互动特征诉求德育评价主体参与的智慧化,其可量与预测特征诉求德育评价个性描摹的智慧化.然而,面对数字化的境遇,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建构仍面临德育过程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困境、德育评价主体的专业性与协同性困境以及德育评价生活化与人文性的困境.推进学校德育评价的智慧化,需创建德育全过程数据的智慧存储与提取,创建学校德育评价的多主体专业化智慧协同机制,以及建构丰盈学校德育评价的生活和文化意蕴.

    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德育评价智慧化德育评价困境

    跨学科教学中的学科底色:遮蔽现象与还原理路

    郭子超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领域,跨学科教学的兴起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但同时也引发了对学科界限的深刻反思.在实践中,不同学科的特征交织可能导致界限变得模糊,这对学科身份和知识边界的界定提出了挑战.学科底色的提出是对边界问题的考虑,清晰的学科边界有助于保持每个学科的核心特性,避免知识和方法的过度简化或误用;旨在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式,解决遮蔽现象,借助悬置判断、意向性视角、述谓逻辑的途径寻找一种平衡点,使得跨学科教学能够在融合各学科优势的同时,保持各自学科的独特性.

    跨学科教学学科底色遮蔽现象还原理路

    技术与教学何以互适共生——一个技术融合矩阵

    王兴宇陈恺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命题,关乎教学生态的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弗罗里达教学技术中心建构的"技术融合矩阵"是全面认识技术与教学关系的重要视角:矩阵包含有意义学习与技术应用水平两个维度,经历过三轮迭代完善,形成了以多重工具助推、以松散递进的系统设计为特征的逻辑结构.矩阵的深层意蕴表现在:促进意义建构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旨归,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面临此消彼长的挑战,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需要二者的异质共生.

    技术教学技术融合矩阵有意义学习

    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异化风险及其规避

    张卓刘冬冬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数字权力的跃升也可能带来技术越位问题,并会衍生出诸多异化风险:数字黑箱效应造成教育评价主导性消解,数字圈群结构引发教育评价空间性离散,数字权力规训致使教育评价主体性弱化,数字瘾欲机制导致教育评价多态性降低.究其本源,风险来自算法偏见与数据驱动的不确定性、数字技术对人文关怀的僭越、风险研判和防控机制的欠缺.因此,坚守数字价值理性,构建以人为本协同共治模式;聚焦数字伦理规约,健全数字向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厘清评价主辅关系,创设内外评价联动互补机制;突围数字技术囿限,探索多模态数据融合的评价实践当是规避异化风险的关键.

    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异化风险规避策略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评价: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向

    季益龙逯行张家华周跃良...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评价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通过梳理教师教学评价范式的四个历史演变阶段,依据为何评(Why)、评什么(What)、怎么评(How)、评何用(Use)评价活动的四要素,构建了一个集"目标—内容—技术—结果"四位一体的多元、循环、综合的WWHU理论框架.该框架呈现出评价理念从奖罚诊断走向促进发展、评价内容从宏观教学质量走向微观教学数据链、评价技术从人工手动方式走向机器智能方式、评价结果从结果评价走向"四个评价"的发展趋势.未来,要推动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评价的实践落地,需要从"理念引领、数据融合、平台搭建、机制保障"等四条路径持续着力,以期为数智时代教师教学评价改革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引导.

    智能技术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

    《当代教育科学》2024年重点选题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