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亓殿强

半月刊

1672-2221

0531-81758321 81758319

250011

济南市青年东路1号

当代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时代的教师身份认同:内涵、危机与应对

    张家军王美潔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的身份认同包括角色认同、职业认同和专业认同三个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场域的广泛拓展,人工智能的类人性与高度智能化等特征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智能时代,教师的传统角色权威被削弱,其职业地位面临着被替代的威胁,师者独特的专业技能优势也受到打压,人工智能的冲击动摇了教师的身份认同.为化解上述危机,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位,不断强化其角色意义;正确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坚定职业自信心;大力提升专业素养,在人机协同的实践中强化专业认同.

    人工智能身份认同教师认同认同危机应对路径

    学习观的发展逻辑、变革图景与实践进路——基于知识学习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反思

    陈娜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观是关于学生知识学习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其核心是对知识学习之于学生发展的价值认识.学习观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它体现出的对知识学习的本质追问、价值反思、话语表达,反映了其变化与发展所遵循的内生逻辑、价值逻辑、话语逻辑.回顾21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知识学习的价值定位从单一的价值选择转变为多元的价值融合,教学内容组织从片面的知识获得转变为整体的经验重构,学习方式从封闭性的静坐静听转变为综合性的学科实践,教学评价从结果性的选拔为先转变为过程性的素养为重,它们共同展现出学习观变革的基本图景.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学习观的实践进路是立足知识育人价值,让知识为学生素养发展赋能;基于情境与结构,为课程知识寻找意义归属;聚焦学科实践活动,优化知识学习过程;坚持诊断与改进,促进知识学习有效发生.

    知识学习学习观学习本质核心素养

    真实情境的本质、类型及其实践追求

    熊艺欣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实情境是基于活态化学习观与学习历程,持续为学生发展提供关联现实世界的认知材料与实践场域的概念.真实情境围绕学习历程建构,并以素养生成为目标,分为认知型情境、参与型情境、反思型情境,能够提供生动可感的学习材料、指向现实世界的交互活动、导向自我理解的反思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实践参与及自我建构.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应关注知识多维意义的表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助推其在理解现实、参与现实、反思现实中实现全面发展.

    真实情境学习历程学习与情境学习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困境与破解

    王文秀张菁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核心要义在于教学目标的文化转向、教学内容的文化融入以及教学语境的文化营造.然而,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存在目标定位浅层次、内容融入碎片化、教学去情境化等困境,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有效融入学科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条针对性的优化路径:深入挖掘学科知识的文化内涵,履行学科教学的文化使命;遵循共时、历时相结合的融入逻辑,构建立体的文化认知图景;创设传统文化的学习语境,激发文化自信之感与践行之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教学铸魂育人

    智能知识型课堂教学变革

    刘静芳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知识从现代知识型转向智能知识型,主要表现为知识来源主体从特权人类转向人机协同,知识生产方式从经验积累转向数据生成,知识呈现形式从平面符号转向立体智能,以及知识本身性质从确定性转向不确定性.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其转型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产生了重大影响,知识来源新主体可能弱化师生的主体地位,知识不确定性加剧教学内容的选择危机,知识可视化增强教学方式技术化风险,知识数据化影响教学人文价值的实现.基于知识转型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困境,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应增强教学主体自由性,教师要精选与整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式、对话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培养不被技术物化并超越人工智能的智慧人,使学生能够在智能时代实现自我超越和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

    智能技术知识转型智能知识型课堂教学知识观

    师德评价标准合理性的三维论析

    糜海波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德评价标准作为判别教师教育行为和品质的优劣尺度,其现实转换的条件之一是本身的合理性,包括形式、内容和实质三个维度.就形式合理性而言,师德评价标准应突显社会的主导性、反映教育的特殊性、体现权益的正当性、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就内容合理性而言,师德评价标准在具体要求上应具有层次性,在内容构成上应体现完整性.就实质合理性而言,承载一定价值追求的师德评价标准应从主体意义、内在意义和外在意义三个层面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从整体性上把握师德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进而科学地开展师德评价工作,才能切实提升道德评价的功效,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师德评价标准维度形式合理性内容合理性实质合理性

    论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自然禀赋及其教育启示

    陈乐乐王翔鸿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坚定道德认知,为道德实践提供精神引领.基于道德情感的作用分析,发现康德自然禀赋思想与其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性.儿童身上具有智性情感"敬重",这是康德直接所定义的"道德情感",可以作为儿童道德发展中明确的自然禀赋,并将之视为推动儿童坚定天生的道德法则.康德自然禀赋思想可丰富道德情感的本体认识,即儿童的道德情感不仅是基于后天社会道德准则而显现的,还有自然原始的成分.儿童不是天生的道德无情者,他们"敬重"着天生的道德法则.在道德教育中需汲取自然禀赋思想的有益部分,发现儿童先验道德情感世界的"秘密";儿童先天的"道德情感"可为后天道德情感的培养奠基,有益于增强对后天社会道德准则的认同,这也是在自然禀赋基础上的扩充.

    自然禀赋道德情感康德道德教育

    小学课堂奖励负效应:表征、成因及纾解对策

    雷云姚思越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奖励作为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的常用手段,其认知偏差与使用不当会导致负效应的产生,具体表现为:造成短暂性服从,形成奖励依赖;产生虚假性行为,诱发道德伪善;增加习得性无助,固化学生心态.造成小学课堂奖励负效应的成因有:以奖代励的认识误区,厚此薄彼的奖励方式,本末倒置的奖励目的,缺失的奖励补偿.针对小学课堂奖励负效应及其成因,可采取以下纾解策略:树立正确的奖励观,提供激励性反馈;审视奖励目的,培养成长型思维;把握奖励艺术,发挥教育智慧;完善补偿机制,掌握调整策略.

    课堂奖励课堂管理负效应纾解对策

    协商式评价的现实冲突及其调适——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考察

    卢秀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商式评价超越传统评价模式中缺乏互动的局限,由此形成一个以对话性、多元性和互动性为特征的新评价范式.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多主体思维、协同思维和合作共赢思维,将协商式评价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影响参与者和间接影响参与者.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各异,协商式评价在理论上仍面临三重冲突:权力失衡导致评价决策参与度的不均等,价值取向不同使得评价目标呈现多重性,知识结构的差异导致对评价标准的多元解读.有效实施协商式评价,关键在于重构评价权力,凝聚价值共识;制定基于共识的评价目标;确立适宜情境的评价标准.

    协商式评价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权力对话评价理论

    《当代教育科学》来稿格式规范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