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高洪歌

双月刊

1673-6397

iceapp@163.com

0531-82967032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燕子山西路40号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Journa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Power Plant
查看更多>>本刊自创办以来,始终遵循“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生产科研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内燃机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的办刊宗旨,及时准确地对内燃机及其相关行业的方针政策、科研成果、技术创新、生产管理等进行报道,是广大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企业管理人员掌握行业动态、生产经营部门了解市场和发布产品信息、使用及维护服务人员进行经验交流的园地,问世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广义传递函数的非线性碰撞数据模态分析

    秦真山陆史浩阮军武李思远...
    1-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机械系统各部件间隙导致的碰撞现象,设计单边约束悬臂梁施加正弦激励的碰撞试验,根据实测的悬臂梁各离散点加速度响应与碰撞力构造广义传递函数,仿真分析混沌响应和周期响应下该广义传递函数的模态分布.结果表明:混沌响应下的传递函数包含准确的模态频率信息,且该广义传递函数与系统所受水平激励的振幅无关;将仿照ERA-NExT法辨识出的模态参数与悬臂梁模态振型进行比较,发现由混沌响应得到的模态振型与悬臂梁模型的模态振型整体一致,前 4 阶振型的吻合程度很好.

    非线性振动悬臂梁单边碰撞混沌运动模态辨识

    工作条件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赵明李国祥王桂华白书战...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有限元的计算方法,建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多物理场仿真模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工作温度、反应物相对湿度、多孔介质孔隙率对燃料电池性能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仿真模型符合实际且精度较高;在高工作电压下,工作温度、反应物相对湿度、多孔介质孔隙率对PEMFC的输出性能影响不大;在低工作电压下,工作温度低、反应物相对湿度低、多孔介质孔隙率大时PEMFC的输出性能越好.

    PEMFC数值模拟多物理场极化曲线

    基于欧拉-欧拉方法的CO2电解池水气传输特性

    朱姗黄杰马凤翔赵跃...
    16-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CO2 电解还原过程中的水-气传输特性,基于欧拉-欧拉方法,建立CO2 电解池中多相传质过程与电化学相耦合的计算模型,搭建CO2 电解池试验测试平台,基于试验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别基于单通道模型和大尺寸单蛇形流场模型对电解池工作特性进行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较大的水流速度可以加快生成气体的排出,利于催化层电化学反应进行;在大尺寸流场中,由于水排出不及时,有相当一部分水通过质子交换膜传递到阴极侧,导致阴极发生水淹,降低阴极侧液态水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阴极侧的气体传输;为避免阴极水量过多,应合理设计流场结构和供水供气策略.

    CO2电解池试验数值模拟单通道模型单蛇形流场模型

    12V190燃气内燃机曲轴平衡块极限轮廓设计

    王太涛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 12V190 燃气内燃机增大行程时曲轴平衡块需增大质径积造成的平衡块形状设计困难问题,通过推导活塞相对平衡块的位移公式,绘制活塞裙底部运动包络线,确定平衡块的极限轮廓.使用三维软件进行运动模拟,验证平衡块极限轮廓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活塞裙底和平衡块不干涉且紧密贴合.根据 12V190 燃气内燃机的结构和平衡块的加工工艺,将平衡块的极限外轮廓由椭圆修正为圆弧,并在活塞底部设计避让弧,使平衡块的重心外移,获得较大的质径积.

    燃气内燃机平衡块形状设计

    某发动机活塞环装配装置的研制

    孙京博张英张成春王祎堃...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发动机活塞环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根据活塞环直径和开口形状,利用杠杆平衡原理,设计一种适用于发动机缸径为200~250 mm的活塞环装配装置并进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设计的活塞环装配装置可以保证活塞环的安装质量,成本低,操作简单,通用性强,使用该装置装配的活塞环均未出现碎裂故障;安装一套三环活塞环组的装配时间由8 min减少到5 min.该装置能够满足活塞环装配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需求.

    活塞环活塞活塞环工装柴油机

    运行工况及轴承间隙对主轴承润滑参数的影响

    王国强纪少波李卫张珂...
    37-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曲轴-主轴承润滑状态的影响规律,搭建发动机多体动力学模型,系统分析不同转速、润滑油温度及主轴承间隙下,主轴承所受载荷、最小油膜厚度、峰值油膜压力及轴心轨迹等主轴承润滑参数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主轴承所受载荷及峰值油膜压力均随转速、主轴承间隙增大而增大,随润滑油温度升高而减小;最小油膜厚度随润滑油温度、主轴承间隙增大而减小,随转速变化规律不明显;当主轴承间隙增加时,曲轴的轴心轨迹范围增大,导致发动机的运行可靠性降低.

    多体动力学分析曲轴-主轴承润滑参数数值分析

    大涵道比发动机核心机流量与推力相关性研究

    唐宇峰李长晖丁宁魏宝锋...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大涵道比发动机不同起飞推力的设计要求,对不同进气质量流量及压缩比的核心机采用Gasturb软件开展发动机起飞推力相关性研究;以压缩比最大、核心机进气质量流量最大的核心机为例,采用核心机低压部件重新匹配方法,试验设计不同推力量级下对应的发动机性能参数.结果表明:核心机进气质量流量对发动机起飞推力影响较大,核心机压缩比对发动机推力影响较小;核心机进气质量流量越大,发动机推力越大;降低低压部件级数,可减小发动机推力,但可能影响发动机油耗、尺寸、部件设计等;提高低压部件设计水平和增加低压部件级数,可增大发动机设计起飞推力,但应满足发动机温度裕度要求.

    核心机大涵道比发动机核心机流量推力

    进气道滚流比对发动机压升率及噪声的影响

    赵磊纪雷赵铮关昊...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双喷射 6 缸发动机为研究对象,设计高滚流比和低滚流比 2 种进气道,通过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VL Fire对缸内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发动机燃烧特性,并进行台架燃烧测试和噪声测试.仿真结果表明:在转速为 2 800 r/min、平均有效压力为1.3 MPa工况下,相比高滚流进气道方案,低滚流气道方案的缸内第一、二个峰值滚流比分别降低了 43.3%、34.9%,最大缸内平均压力降低 544 kPa,最大压力升高率降低 16.84%.台架试验结果表明:2 种进气道的燃烧持续期相差不大,相比高滚流进气道方案,低滚流方案以曲轴转角表示的燃烧重心推迟了 2.02°,燃油消耗率增大 0.67%,压力升高率(压升率)降低了 19.87%,发动机在频率为 700~1300 Hz时的噪声约降低 6.0 dB,噪声改善效果明显.

    进气道滚流比仿真分析压升率噪声

    某柴油机尾气后处理装置空速计算方法

    刘建军张建华王明杰白书战...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柴油机后处理装置性能,分析排气质量流量计算方法,开展台架试验采集标准工况下柴油机的进气质量流量;基于进气密度和进气质量流量,分别用进气流量和油耗量测量法、碳平衡法计算尾气后处理装置的空速,并对比 2 种计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进气质量流量和油耗量测量法、碳平衡法计算的尾气后处理装置空速结果接近,2 种方法计算的空速的相对误差为 3.94%,均可用于柴油机尾气后处理装置空速计算;相比碳平衡法,基于进气质量流量和油耗量测量法更容易实现.

    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空速排气流量有效容积

    高/低压EGR系统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辛志鹏杨丽君郭昭田江伟...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柴油机性能、降低排放和油耗,分析高、低压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系统的优缺点,对装配高/低压EGR系统的某 2.0L柴油机进行台架及整车试验,研究高/低压EGR系统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匹配高/低压EGR系统并合理分配其应用可有效降低柴油机油耗及排放,相比仅匹配高压EGR系统的柴油机,高/低压EGR联合应用的柴油机油耗降低 3.1%,NOx 排放降低 3.0%,颗粒物排放降低22.2%;低压EGR可减少流经进气歧管的废气量,改善进气歧管结焦问题;在低温环境下应用EGR系统时进气系统存在结冰风险,需基于环境温度修正关闭高/低压EGR系统,避免出现因结冰导致的发动机损坏.

    高压EGR低压EGR油耗排放结焦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