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敬和

季刊

1008-8091

xbskb@sdau.edu.cn

0538-8242242

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的反映高校科研、教学成果,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性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产必须领导":1949年山东沂蒙解放区的春耕生产动员

    魏本权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沂蒙解放区春耕春种的生产动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力图消除群众生产顾虑、强调生产必须领导、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为观察革命年代的农业生产组织化提供了样本.普遍动员与个体典型动员为主的会议动员,节日、庆典、仪式、集会、口号等文化动员,以算账打谱、变工互助为策略的经济动员,以及以消除生产顾虑、稳定生产情绪、克服生产不用领导的思想障碍等的政治动员,综合交替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与领域,构成沂蒙解放区生产动员的基本方式.革命年代的生产动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日渐成熟的革命策略及其实现能力,如何将群众发动、组织、运动起来是这一革命策略的核心所在和主要诉求,这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党群关系生成与不断调适的过程.

    生产必须领导沂蒙专区春耕生产动员

    从方志看清代福建学田

    谢章辉
    8-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古代的学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至清时达到顶峰.而福建学田的设置,也具备同样的特点,有一定的典型性.学田作为中国古代各级各类学校治下的田产,是其办学治学、养赡诸生的重要经费来源,尤其受到清朝官府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这一时期,福建学田来源广泛,除官府拨置外,以个人捐助为主.学田的管理经营,亦趋于精细化,并出现商品经济因素.学田的设置和发展,促进了福建地方教育的繁荣.现存地方文献资料中关于学田制度施行情况的记载,对我们进一步探究清代福建地区的土地制度,继而对福建古代社会经济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地方志清代福建学田

    毛泽东的农民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探析

    位杰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问题是毛泽东毕生关注的问题,他从农民的自由解放和土地问题两条线索出发分析农民的主体性.他的农民主体性思想涉及农民主体性构建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历史地位、主体局限性以及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历史启示.以此为鉴,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挥农民的主体性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合一"善治体系,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的乡村文化教育体系.

    毛泽东农民主体性乡村振兴

    为什么说乡村振兴战略不能依靠老人农业——关于贺雪峰教授老人农业理论的几点思考

    于代松赵佳伟肖雅丽张华...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振兴要服从于国家现代化战略的总体部署.本文以中国乡村治理专家贺雪峰教授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服务老人农业》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应服务的主体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贺雪峰教授的主要论点进行归纳总结,从城乡二元结构、老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对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接受程度、老人农业下的土地细碎化问题以及农村养老保障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对贺雪峰教授的老人农业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乡村振兴不能依靠老人农业,现阶段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快构建能够有效对接市场的农业组织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乡村振兴老人农业城乡二元结构农业产业化土地细碎农村养老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定位与实施路径

    李波宋其洪
    28-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既是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定位,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采取科学的工作思路;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在遵循乡村社会发展规律、保持民俗民风和乡土特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精神和先进理念,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不同的文化层面探索有效的实施路径,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价值定位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精神贫困问题及化解路径

    周伟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利抓手,是发展农业农村和富裕农民的有效方式.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但农民精神贫困无疑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制约因素.当前,由于农村经济条件限制、教育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政府的忽视和农民自身保守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民精神异常贫困,具体表现为迷信思想盛行,科学知识匮乏;依赖思想浓厚,内生动力不足;价值观念落后,陋习积重难返;工作态度消极,进取意识不强;利己主义明显,大局意识淡薄.为此,应继续加大农村经济建设力度,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有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运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适宜的监督激励机制,进而化解农民精神贫困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乡村振兴农民精神贫困化解路径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小农户问题研究

    陈龙吴春玲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一股"小农情节",他们坚持以小农为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认为这是对十九大精神的误解.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发展有机衔接的主要原因是尊重小农户消亡的历史规律,尊重小农户的主观意愿和价值诉求.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小农合作化、订单化、朝阳化、生态化、信息化五种衔接模式.为了实现上述衔接,需要加强五个方面的政策保障:加强对小农户的职业培训,构建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对小农户的社会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小农户的农业补贴,完善农业补贴体系;加强对小农户的金融扶持,完善农业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农户的保险覆盖,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小农户农业现代化新型经营主体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增长的三元边际特征及其分解——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分析

    鲁良华张藕香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18年UN Comtrade数据库茶叶贸易数据,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增长及其结构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增长主要是扩展边际拉动的结果;集约边际虽然增幅较快,但占比很小,且主要依赖价格边际的驱动;数量边际不仅占比小,而且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征.进一步地实证结果发现,在三元边际特征中,经济规模、贸易政策、非关税壁垒和贸易 自由度对扩展边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收入水平、贸易政策仅对价格边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税壁垒不仅对价格边际有正向影响,而且对数量边际也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茶园土地生产率是唯一一个对数量边际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比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的结果发现,收入水平、贸易自由度、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茶园土地生产率在两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在新的贸易挑战不断叠加的背景下,应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力合作,建立互助互惠机制,从而规避因新型非关税壁垒等因素对中国茶叶出口带来的冲击.

    茶叶出口贸易三元边际特征"一带一路"结构变化

    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与趋势演进

    黄锐周玉玺周霞
    57-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采取2003-2018年统计数据,揭示了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与区域间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①化肥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山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特征,根据区域差异分为"持续下降型"、"先上升后下降型"、"波动下降型"三种类型.②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表现为先下降后反弹的特征.③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再增大的过程;从区域差异看,鲁西地区差异最大,鲁东地区呈现反复波动状态,鲁中地区呈现先波动上升后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的状态.④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异呈缩减态势,鲁东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地区间的差异过大,鲁中地区次之,鲁西地区最为稳定.

    农业碳排放强度时空特征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

    脱贫与发展:后脱贫时代行蓄洪区生态发展补偿制度的建构

    刘艳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蓄洪功能的规划与承担使行蓄洪区几十年来的发展空间一直受到限制,因困致贫的问题尤为突出,也必然成为后脱贫时代行蓄洪区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困扰因素.必须启用新的制度设计思维,启动不同于生态补偿的生态发展补偿制度,以生态功能优势换取持续发展空间,推动行蓄洪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生态发展补偿制度是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集成体,旨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对支持行蓄洪区脱困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作用,也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在行蓄洪区脱贫攻坚中引入生态发展补偿,要科学设计资金筹措、使用与监管措施,确保补偿性、生态性与发展性三位一体.

    行蓄洪区后脱贫时代发展生态发展补偿制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