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敬和

季刊

1008-8091

xbskb@sdau.edu.cn

0538-8242242

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的反映高校科研、教学成果,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性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重组及语言分化

    白新杰
    146-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部分社会阶层在不断分化重组过程中不复存在,部分社会阶层逐渐发展壮大,阶层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还有一些新阶层的出现.与此同时,社会个体成员所处的阶层位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产生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流动,这种阶层流动会通过语言系统的重组与传播系统的分化显现出来,产生了语言的阶层区隔与语言传播的受众分化.

    当代中国阶层流动动因语言重组话语系统

    十八世纪美国的政体之争

    李雨辰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八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重要主题就是探讨美国应实行什么政体.围绕这一问题,美国开国元勋们以先前西方政体思想为参考,通过自身创新设计出了一套美式政体方案.他们一方面以或激进或温和的方式拒绝君主制,另一方面又设计出了或激进或温和的共和制.这场争论最终达成了民主共和制、代表制与联邦制、分权制衡、民主自治等共识并付诸实践,这其中既有对西方古代及现代政治思想的吸收利用,又有美国思想家自身的创新性,因而值得研究反思.

    美国政体共和制君主制

    土地革命初期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探索及当代价值

    闻君宝李江涛
    15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时期,全党开启了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在主要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实践上逐渐自觉地开始把取得革命胜利的战略基地放在农村,将进行土地革命、游击战争、发展红军作为实现胜利的根本力量,实现了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更从理论上论证和思考了走农村革命新道路的必要和可能,集中探索了争取群众、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革命形式,实际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和以农村苏维埃割据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等重要思想.这一探索历程,不仅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今天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

    革命道路实践探索毛泽东

    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农民革命形象

    王金龙张瑜
    16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大革命高潮之际毛泽东深入湖南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而创作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通过对农会组织的农村革命运动的实地调查,毛泽东明确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等反革命势力对农民运动"糟得很""痞子运动"的污蔑,论证了农民革命的正义性;通过强调农民阶级尤其是贫农的革命先锋作用,论证了农民革命的主体性;通过列举大革命时期农民革命运动的众多成就这一基本事实,充分肯定了农民革命的有效性.《报告》对农民正面革命形象的刻画,体现出毛泽东对农民革命的极端重视,标志其农民革命观已有质的飞跃.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民革命形象

    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其理论贡献

    刘冬冬
    169-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与其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是辩证统一的,在实现本体论革命的过程中,他同时推动了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变革.在本体论维度上,马克思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创立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在认识论维度上,他批判了传统认识论的思辨性、直观性,创立了实践的能动的反映论;在辩证法维度上,他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创立了实践的历史辩证法;在历史观维度上,他将唯心主义从这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创立了唯物史观.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及其理论贡献的探讨,既要从本体论层面展开,又要深入到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领域中,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诠释面貌.

    马克思哲学变革理论贡献

    经典与新诠:徐复观对《大学》思想来源的批判性诠释

    王晶
    175-17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是文化保守主义阵营中最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他的"《大学》思想内容源于孟学""《大学》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性思想的综合"一说,表明徐复观跳出传统道统观来看待经典,摆脱了传统的道统意识,在对传统价值进行挖掘之时,也对传统价值进行重新体认与突破.这种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和对传统文化护持的学术风格,表现在学术论断中亦不乏武断之处,如《大学》思想内容到底是"孟源"还是"孔源",但徐复观重新诠释古典儒学,为儒学注入源头活水的构思取向,给予古典儒学新的生命.

    徐复观《大学》孟子思想内容现代疏释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刘歆杜翊宁苏百义
    179-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系统考察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批判性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充分吸收近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自然、社会和经济三大要素为鲜明主题的生态思想.这对于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对于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折射出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超前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永恒追求.

    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生成逻辑的三维审视

    秦飞
    186-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有着深刻的生成渊源,需要放在理论、历史与实践的多重参照系中加以定位.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艰苦奋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生成逻辑的历史之维;马克思关于人民主体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本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生成逻辑的理论之维;当代话语中党所面对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多重挑战以及党在面临时代挑战时的现实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生成逻辑的实践之维.

    中国共产党初心人民主体

    论朱德群作品中西融合的意境

    王海燕
    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主席2014年文艺座谈会讲话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本文从美术创作和中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角度,着眼于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结合,旨在该研究的实际指导意义;以中西艺术比较的视角,从艺术语言、艺术修养和情感的艺术表现几个方面,对朱德群的作品意境作了深入分析,他的作品意境更多倾向于中国画所追求的"境生相外"、"气韵生动",同时具有西方现代绘画光线和色彩的魅力,通过研究朱德群融合中西的艺术,可以在认识和实践上指导我们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引起世人共鸣,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意境修养气韵中西融合

    ABSTRACTS

    195-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