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

李福利

双月刊

1004-9398

sdsdxbbjb@263.net

010-68902451

100048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它的主要任务是反映首都师范大学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我国“四化”建设服务,读者对象是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工作者及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序 言

    方复全
    1页

    付红兵
    2页

    有机体系中激子极化激元研究进展

    庞艾嘉邓一博倪宇轩龙腾...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激子极化激元(EPs)是一种准粒子,是由光子与半导体材料激子强耦合形成。EPs具备光子速度快、相干性好和激子易调控等特点,并且由于其玻色子性质,可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相较于无机体系,有机体系更有利于实现室温下的凝聚,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本文回顾了 EPs的发展历程,深入介绍了基于有机体系EPs的机理、BEC、超流、涡旋形成和能量传递等的研究进展。

    激子极化激元微腔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有机半导体

    胰岛素淀粉样纤维的近红外聚集诱导发光荧光探针

    常子彦姚颖芳徐珍珍廖清...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快速检测淀粉样纤维以及深入研究淀粉样纤维化过程的动力学和结构特性的机理,实现对阿尔茨海默病(AD)等的早期监测,本文设计了一种两亲性的聚集诱导发光(AIE)荧光探针(E)-1-丁基-4-(4-(二苯胺基)苯乙烯基)吡啶-1-溴化鎓(BSTI)。荧光探针BSTI表现出高的结合亲和力、高的开关比、高的光稳定性和良好的双光子激发荧光特性,并兼具适当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可穿越血脑屏障的潜能。当其与牛胰岛素淀粉样原纤维结合后,表现出强烈的近红外(NIR)荧光发射,开关比>100。此外,基于BSTI的淀粉样原纤维的双光子荧光成像也表现出较高的信噪比。BSTI有望成为检测体内淀粉样原纤维的理想探针,并应用于AD的早期监测。

    聚集诱导发光荧光探针胰岛素淀粉样原纤维近红外发射

    二氟化硼配合物类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曹阳阳徐珍珍廖清付红兵...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归纳二氟化硼配合物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以揭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指引,拓展光电功能的应用领域。二氟化硼配合物类化合物目前主要分为N,N-二齿有机二氟化硼配合物、N,O-二齿有机二氟化硼配合物和O,O-二齿有机二氟化硼配合物3类。本文系统地综述这3类二氟化硼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将有助于促进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合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二氟化硼配合物合成应用领域

    全共轭二维有机框架材料在有机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吴倩茹王华平付红兵
    3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电子器件已成为当今社会与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显示、通讯、能源和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有机电子器件的核心是有机半导体材料,开发具有高电荷传输特性的有机半导体材料是提升有机电子器件性能的关键。作为材料领域的研究前沿,有机多孔晶态材料由于具有确定的化学结构、功能可设计性、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孔隙率以及结构可修饰性等特征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在众多领域都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由于具有高的结构平面性、电子离域性、电荷传输性质以及化学稳定性,全共轭二维有机框架材料作为有机电子学中的载流子传输材料受到广泛关注。当前,人们基于不同结构与功能的全共轭二维有机框架材料,构筑了多种有机电子器件并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首先介绍目前发展的全共轭二维有机框架材料的主要结构,随后重点综述全共轭二维有机框架材料在有机电子器件包括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光电探测器、有机光伏电池、化学阻抗传感器及一些新兴电子器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阐述实现全共轭二维有机框架材料在有机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共轭二维有机框架材料有机电子器件结构与功能调控

    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研究进展

    谢倩安存彬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光伏材料的不断革新,有机光伏(OPV)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已经接近20%,聚合物给体材料与小分子电子受体材料的开发被认为是提升OPV电池PCE的核心。在众多给体材料中,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因出色的光电特性已占据OPV给体材料的主导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OPV的光伏效率,总结并梳理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分子结构与其光电特性的关联是必要的。首先,本文总结了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光学带隙和分子能级的调控方法;其次,探讨并总结了聚合物溶液聚集效应的调控方法以及与光活性层形貌的关联;再次,强调了降低OPV电池的能量损耗重要性,并讨论了降低其能量损耗的方法;再次,针对当前优秀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进行总结;最后,讨论了基于宽带隙聚合物给体的非富勒烯OPV电池商业化实现的机遇和挑战。

    有机太阳能电池聚合物给体材料本体异质结

    催化反应增强痕量肿瘤标志物电化学检测性能研究进展

    李万超马占芳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标志物的灵敏检测是癌症早期诊断、治疗策略的选择和预后监测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肿瘤标志物在血清中含量低,通常以痕量水平存在,甚至极个别的肿瘤标志物在每毫升血清中仅为飞克或皮克量级,其质量浓度的细微变化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如何实现痕量水平下肿瘤标志物微小质量浓度变化的灵敏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电化学传感器因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易于操作及仪器小型化等特点,所以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痕量水平下肿瘤标志物微小质量浓度变化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主要综述了催化反应增强肿瘤标志物电化学检测性能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了生物酶、纳米酶的应用以及电化学金属催化剂的使用,同时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肿瘤标志物电化学传感器催化反应生物酶纳米酶电化学金属催化剂

    基于可植入电极的活体脑化学电分析研究进展

    孔凡镇何瑞煜顾超越林雨青...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可植入电极的活体电化学传感研究一直是推动脑神经化学领域分析方法发展的重要助力。脑内结构的复杂性和各项生理活动的实时性对分析方法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分析测量方法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活体原位分析的前提。随着新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电化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可植入电极的活体电化学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该领域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综述了目前可植入电极,如酶修饰电极、核酸适配体修饰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基于液-液界面的电极、离子电流整流类电极在活体电化学传感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其兼容性、响应性等关键性能研究的主要进展,以期为未来的复杂脑内环境下的精准检测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活体电化学传感可植入电极脑神经化学活体原位分析

    高效化学偶联的H1N1灭活病毒核酸适配体比色传感器

    潘雅杰张巧巧王峥娄新徽...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A型H1N1灭活流感病毒为例,建立一种高灵敏、高特异、便于产业化和高生物安全性的快速检测高传染性病原体的方法——磁交联沉淀-纳米金联用(MCP-GNP)比色法。首先,利用磁珠上活化的羧基与灭活病毒表面上蛋白质的一级胺基之间高效的化学偶联实现对灭活病毒的捕获;其次,将核酸适配体与捕获了灭活病毒的磁珠进行孵育,核酸适配体特异性识别H1N1灭活病毒,磁性分离后热洗脱磁珠上结合的核酸适配体;再次,对热洗脱的核酸适配体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最后,利用纳米金对单链引物和双链扩增产物吸附能力的差异,实现对H1N1灭活病毒的比色检测。以H5N1灭活病毒为阴性对照组,检出限(S/N=3)为1 ng/L,是本课题组之前报道的特异性电化学阻抗传感器检出限的1/900。利用上述方法首次实现了对低病毒载量临床H1N1灭活病毒阳性咽拭子样本的比色检测。未经优化的条件下,从灭活病毒捕获到检测的全流程在3 h内完成,初步展示了其临床应用价值。此外,文中所有比色检测结果均与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测量结果一致,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本文的核心创新点是利用化学偶联进行超低质量浓度灭活病毒捕获,无需对病毒核酸进行提取和富集,更加便捷。此外,本研究利用H1N1灭活病毒的DNA核酸适配体实现病毒的特异性检测,不直接检测活病毒,具有高生物安全性。

    H1N1灭活病毒核酸适配体化学偶联纳米金比色检测荧光实时定量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