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社会科学

周文升

月刊

1003-4145

sdrmpress@126.com

0531-82866365;82981706

250002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山东社会科学/Journal Shandong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既重视基本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理论研究;既重视各学科的系统研究,更注重与当前改革和建设直接相关的课题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母体"资源

    刘同舫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文化构建实现自身思想体系的丰富完善和新型文明体的塑造,其前提性问题是在现代理论语境中澄清思想的理论根基,这指向文化构建的"母体"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儒家大同社会理想赋予其"天下为公"的胸怀,仁爱精神的文化基因更是凸显出人民主体意识与和谐相处之道.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内蕴启蒙、包容、科学、自由和民主的思想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提供了具有人类文明普遍意义的智识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追溯到"世界人民大团结"的价值理念,其从权力话语、制度话语和发展话语多重维度标识出社会主义中国对人类解放的责任与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母体"资源

    中华文明连续性特性的具体表现和精神根源

    邹广文王璇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中,连续性居于首位.连续性意味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从文化、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看,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就的综合,是文化成果的精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具体表现为地理环境的连续性、语言文字的连续性、中央政权的连续性和历史认同的连续性.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精神之源在于价值理念的连续性,即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贵和持中、自强不息的中华文化精神,这一核心价值观念不断唤醒中华民族的主体生命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文明文化中华文明连续性贵和持中

    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与实践指向

    孙绍勇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具有颠覆性创新、较强融合性、高质量效能等突出特征,代表生产力实现质的变革和跃升.新质生产力是结合社会发展历史经验、顺应科技进步时代潮流、反映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求、依据产业体系建设要求适时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抢占发展战略主动权、转变经济发展旧模式、引领产业发展新趋势,是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引擎和动力.为使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时紧扣数智经济转型升级趋势,探索"数实"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目标指引与良好条件,进而激活发展新动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数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论十大关系》的当代解读

    王海军王翔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十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篇之作.《论十大关系》从推动科技进步、改善生活水平、完善政治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谋划部署,体现了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特征.《论十大关系》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制定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推动不同产业平衡发展,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借鉴其他现代化文明成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这一经典文献中汲取思想智慧,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现代化的辩证逻辑,正确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不断提高谋划全局、破解难题的能力与本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中国特色

    人和人类还有未来吗?——关于人工智能"向善而行"的伦理思考

    田海平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引发了人工智能是否拥有人类身份和人之位格的争论,引发了关于人和人类文明未来前景的忧思.人工智能如何"向善而行"?人和人类还有未来吗?构建可信赖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它预设了人工智能道德建构的两个朴素信念,即"让伦理进入人工智能"和"让人工智能进入伦理".前者涉及人工智能自身绝对可信赖的伦理框架建构的基本道德要求,简称"'人是目的'的善行原则"的人工智能道德原则构建;后者涉及人与人工智能间普遍可信赖的伦理框架建构的基本道德要求,简称"'自我立法'的正当性原则"的人工智能道德形态构建.这两条自明性原则分别从"我们改变机器到什么程度"和"机器改变我们到什么程度",划定了人工智能道德原则构建的伦理限度和人性边界.虽然无法确定未来人工智能道德行动者是否会获得与人类同等的道德地位,但在道德算法的绝对控制权(善行原则)和普遍法权(正当性原则)上保持慎重是维护人类尊严的底线.这是人类在拓展人工智能"向善而行"的技术文明进程中,努力使之有益于人和人类未来的关键性指引.

    人工智能人类道德行动者

    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面性"及其人生隐喻

    戴茂堂彭保林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问题上,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之所以存在持续不断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唱衰者和喝彩者都"瞻前"而不"顾后",对作为一种技术的人工智能没能往后追溯,给出形上层面的前提性考察,从而彻底反思人工智能固有的"双面性".不能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这种说法暗含了对技术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二元对立的理解,而只能说技术具有"双面性"."这一面"与"那一面"构成了一体双面,相互成全,共同代表了技术的本性和真相.这是一种"反身控制"和"反向规训".只有站在哲学的制高点上,才能反思并洞察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那个普遍性的东西.那个东西既不是乐观主义者眼中的人生高光时刻,也不是悲观主义者眼中的不断增长的社会风险,而是人生的隐喻.这个隐喻的内涵是:即使自我否定是人生的成长方式,人生也不会被动地接受命运的自我否定式安排,而正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人类才凸显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和异常庄严的悲美感.

    人工智能技术双面性人生隐喻

    人工智能时代个体数据化生存风险的伦理审思

    程慧中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化生存日渐成为个体生存的基本形式.数据化生存的个体面临现实感弱化、自由丧失、身份危机以及技术性失业等生存风险.人工智能时代个体数据化生存风险源于技术异化为操控生命的技术,其实质是数字资本的宰制,同时也源于人机边界的模糊.面对智能社会的加速演进,应从厘清人机边界、引领技术发展方向、构建新型人机关系等方面探寻纾解个体数据化生存风险的可能路径,以推进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化生存风险人机边界伦理审思

    开源基础设施、"影人个体数据库"与数字人文知识生产——基于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的考察

    檀秋文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中 国 电影知识体系平台为在数字时代更好地进行影人年谱的编纂提供了便利.基于该平台打造的影人年谱应当超越传统形式,实现与数字时代特征相匹配的转型,以构建"影人个体数据库"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字技术努力实现对影人的"心灵考古".影人数据的不断丰富和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介入,使我们能够从影人年谱大数据中挖掘出特定历史节点中的人物和事件,以透视其所在的时空切面乃至整体,进而刺激出新的研究生长点,在知识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这不仅有助于丰富、拓展中国电影史,推动中国电影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而且能够参与到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当中,实现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升级和蜕变.

    开源基础设施影人年谱"影人个体数据库"数字人文知识生产

    数码物、数字人文与电影研究

    乔洁琼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码物的出现让人重新审视"物"的本质.学界从实体物到数码物的讨论体现了从"主体—实体"到"关系—实体"再到"关系—存在"的一种本体论哲学思想的变化.在计算机大数据时代,电影成为数码物,其拍摄方式、存储介质、放映方式、传播与接受方式都规定着电影的数码物性.电影数据库也成为数码物,以一种结构化、关系化的方式呈现数据.电影数码物有自身的阐释语言,如计量电影学、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社交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电影数码物的数字人文阐释路径发端于两种经验,一种是由数码物自身的计算性和网络性所产生的数据经验,一种是由电影作为艺术所产生的人类主体经验.前者是计算机阐释,后者是人文阐释,这两种阐释构成了一个螺旋结构.数字人文将电影研究导向何处,取决于我们采用何种阐释框架.

    数码物数字人文电影研究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机制与路径

    任保平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逻辑体现在技术、产业、企业和生态四个层面.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需要解决一系列融合深度问题.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要使数字技术深入到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企业管理的智能化从产业内部融合迈向生态融合.在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需要从企业、产业、技术和生态四个层面完善融合机制,以制造业为着力点,通过稳步实施制造业产业数字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全方位 完善支撑体系等路径实现.

    制造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