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社会科学

周文升

月刊

1003-4145

sdrmpress@126.com

0531-82866365;82981706

250002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山东社会科学/Journal Shandong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既重视基本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理论研究;既重视各学科的系统研究,更注重与当前改革和建设直接相关的课题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学视野对理解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启示

    沈湘平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觉借鉴人类学成果是马克思亲自示范的重要方法,理解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也应具有人类学的视角.当代文化人类学作为首要的人类学学科,拥有整体观、跨文化比较、文化相对论、参与观察、意义阐释、自我反思的基本旨趣和方法.它启示我们,人类差异、多样的现实存在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场的当然前提,人类存在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场的重要原因,人类的全球整体性存在表明全人类共同价值既必要也可能,中华文明蕴含的独特人类学思想资源是我们党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确立的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文明秩序,其核心问题在于处理共同和多样的关系,"共同"具有人类学的科学基础,彰显更高层次的包容性,敞开基于多样性的公共性空间,在突出以人类为目的的同时凸显以人类为方法.在对外阐释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时,我们要客观地理解他者,以"近经验"的方式让当地人自觉到全人类共同价值,既促进文化感知更激发心灵感通,将自我相对化,始终秉持真诚为先的原则.

    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学方法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类哲学"基础

    董彪
    15-2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全世界不同种族、民族、国家的人们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蕴含着对"人何以为类"这一命题的深刻反思,彰显了对"我们是人类"这一底线共识的坚守,有着深厚的类哲学基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现实的个人突破地域限制充分地进入世界历史,在经验上成为彼此联结、共在共生的"类存在",构成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存在论前提.人们超越自我中心的个体意识、族群意识,形成具有普遍性的"类意识",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识论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指向人类整体存续之根的底线价值,也是指向人类通往类解放的最高价值,体现了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把人类本身上升到原则高度的"类方法",在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失效后推动人类社会的价值重建.

    全人类共同价值类哲学普世价值资本逻辑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政治哲学意蕴

    孙亮
    23-2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冲突政治哲学"与"和合政治哲学"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方案.西方学者从人性本质视角为"冲突政治哲学"的辩护是无效的,因为冲突无关乎人性,它作为人类共在的一种"形式",仅仅是所处现实境遇的"征兆",人类完全可以在"合作共赢"的发展实践上消解冲突.当下的现实境遇是,西方霸权国家进行的掠夺式积累,正是以资本增殖为原则的新帝国主义的必然选择,其所造成的恶性竞争是导致"冲突"不断发生的根源.与此不同,超越以资本为主导原则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的"和合政治哲学",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建设性的价值.

    全人类共同价值冲突政治哲学和合政治哲学

    人文学科危机与文学批评的再合法化——兼议20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界的后批判转向

    陈后亮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兴起,市场效益逐渐成为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的合法化标准,人文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在新的危机面前,自由人文主义已沦为陈词滥调,无法提供新的合法性辩护,批评理论也因为过分执着于文化政治批判而招致公众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批判者试图通过淡化甚至清除文学研究的政治批判色彩来重建人文研究与公共生活的关系,从而为人文学科寻找新的合法性.然而,在伊格尔顿等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文研究的存在价值恰恰在于,它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在新自由主义日渐掌握主导权的西方社会语境下,大学已被市场逻辑占领,失去了这种批判距离.这正是后批判转向的实质.

    人文学科危机文学批评合法性后批判新自由主义

    "黑人性"与另一种文学的可能

    袁筱一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黑人性"运动虽然与当时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种族运动相关,有其反殖民压迫的一面,但不应该仅仅被视作一场独立的政治文化运动.正是"黑人性"运动将非洲大陆的法语文学写作与加勒比地区的法语文学写作联系起来,使得原来零散的非洲法语文学初成规模,并且突破了地域文学的概念.因此,"黑人性"运动也一向被视为非洲法语文学的起点性事件.还原"黑人性"运动发生之初的情境,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对"黑人性"运动的复杂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做出解释,考察"黑人性"的概念与日后非洲法语文学特质之间的关系,对于非洲法语文学研究来说尤为必要."黑人性"之所以值得我们关注,是因为它揭示了另一种语言和文学的可能性.

    非洲法语文学"黑人性"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埃梅·塞泽尔

    "后理论"的行动纲领、基本诉求与价值取向

    杨建刚张林轩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大写的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它标志着理论研究步入了需要重新探索自身的功能效用、生长模式、价值诉求以及未来走向的新阶段."后理论"的行动纲领是从神谕式的"大写的理论"转向"小理论",以此明确理论应具备的实践导向和价值关怀."后理论"的基本诉求是回归文学,推动理论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共生,使理论能够从丰富的文学经验中获取养分."后理论"的价值取向是反对传统的人文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积极参与后人类主体性的建构.同时,"后理论"倡导将理论置于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之中,并承担起帮助人们在不稳定状况中继续向好而生的重要使命.

    后理论大写的理论小理论后人类

    符号发展的四体演进论析

    傅其林李瑾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按照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论证民族的诞生和发展走向.赵毅衡据此续添了颓废时代,提出文化符号修辞矩阵.符号是人类思想文化历史的集中记录和表征.考察发现,符号本身的历史发展同样遵循四体演进模式,主要包括符号神授、名实对应、名实松散和符号激增四个否定递进阶段.在符号神授阶段,人类处于蒙昧状态,符号具有天启神圣性;进入神授君权统治时期,名实对应启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封闭的师法规定性特征;随着君权与专制统治瓦解,名实对应关系逐渐松散,尤其是进入机械复制时代,符号从单一对应关系向开放性关系转换;时至电子信息时代,公民意识普遍觉醒,符号涌现激增,能指与所指意义衍生,僭越传统的符号伦理关系,呈现出与时代同构的多元共生关系.

    符号四体演进名实关系多元共生

    论五四时期小说的叙事结构

    赵文兰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的意义是潜在的,需要借助有意味的叙事形式来揭示.在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下,五四作家积极探索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以传递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体认.横截面和开放式结尾等淡化情节的结构碎片化地呈现了现代生活,以顿悟揭示人生的真谛.多叙事层的框架叙事,借助自我指涉,达到"镜—文本"的叙事效果.时间倒错和空间并置的时空结构,将现实与回忆、梦幻与联想交融,共时呈现人物的原初境遇.另外,中国文学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五四作家的小说结构带有一些民族性特征,表明其对西方小说接受的变异:小引与正文互为镜像,共同指向作品的主旨;叙事空白与"白描"悄声传达了潜藏文本,营造出含蓄的叙事效果.五四作家对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的开拓创新,确立了他们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四作家小说叙事结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超越

    颜晓峰张艳红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对现代化模式的最新探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反生态性的超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自然观上以和谐共生的整体论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对立论,在价值立场上以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在全球治理上以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超越了生态帝国主义,在实践模式上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超越了资本主导的西方生态治理,成功跳出了西方现代化下资本与生态二元对立的窠臼,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能够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现代化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超越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多维审视

    赵付科吴文慧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密码,其生成和发展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熔铸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发扬于新时代条件下应对风险挑战的伟大实践.历史主动精神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历史智慧、历史担当和历史创造.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必须从伟大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保持高度的历史清醒;从"两个大局"中凝聚精神价值,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从党的建设中增强精神动力,提高党的历史主动性.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生成机理科学内涵时代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