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地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地学报
山地学报

程根伟

双月刊

1008-2786

Hyfeng@imde.ac.cn;fenghaiyan126@126.com

028-85223826

610041

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10号中科院山地所内

山地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江源区草地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功能临界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杨祎王根绪李阳王志伟...
    143-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江源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功能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功能临界植被覆盖度是三江源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关键指标,但其变化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修正通用土壤风蚀方程(RWEQ)模拟了 1979-2018年三江源区草地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功能临界植被覆盖度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近40年来,三江源区草地水土保持功能临界植被覆盖度东南高、西北低,多年平均值为12.21%±1.42%,年增长率为0.30%(P<0.01).(2)防风固沙功能临界植被覆盖度西北高、东南低,多年平均值为39.84%±11.94%,有不显著增长趋势.(3)水土保持及防风固沙功能临界植被覆盖度西北高、东南低,多年平均值为45.38%±10.04%,年增长率为0.32%(P<0.05),变化范围为11.73%~58.56%.三江源区西北部水土保持及防风固沙功能临界植被覆盖度大于50%,西南大部分区域不超过40%.(4)水土保持及防风固沙功能临界植被覆盖度在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东北部呈下降趋势,其中黄河源东北部下降趋势显著(P<0.01),在黄河源区南部和澜沧江源区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本研究结果可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寒草地多目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

    临界植被盖度生态阈值生态恢复高寒草地三江源

    1981-2020年东北地区地理要素对四季开始时间的影响分析

    张瑜孟鑫刘扬廖斌...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地理要素影响四季开始时间,其影响程度与性质、同一地理因素对不同季节的差异性影响等问题尚无定论.本文基于东北地区1981-2020年2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候温法计算四季开始时间,分析四季开始时间时空分布,并使用偏相关分析法分析其与地理要素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春季和夏季开始时间与海拔高度正相关,秋季和冬季开始时间与海拔高度负相关.春季开始时间与纬度正相关,秋季和冬季开始时间与纬度负相关.春季和夏季开始时间与经度正相关,冬季开始时间与经度负相关.(2)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分别对四季开始时间有不同影响.春季开始时间受海拔高度影响最大、纬度次之、经度最小;夏季开始时间受海拔高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秋季开始时间受纬度影响最大、海拔高度次之;冬季开始时间受纬度影响最大、海拔高度次之、经度影响很小.(3)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整体对不同季节开始时间影响程度不同,冬季受影响最大、春季其次、夏季和秋季受影响程度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展东北地区作物种植种类和作物选址提供科学指导,对促进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季开始时间海拔高度经度纬度偏相关分析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抗生素残留特征及其生态风险

    周涛苏正安刘刚才谢骁健...
    164-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生素在表层土壤中富集,将干扰植物、土壤动物以及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威胁生态系统安全.紫色土作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其抗蚀性弱和优先流发育的特点为环境残留抗生素迁移提供了动力条件.目前相关研究多针对目标抗生素的环境迁移行为,土壤残留抗生素的自然丰度、自然污染特征以及环境风险尚不明晰.本研究选择川中丘陵区6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旱地、林地、果园、水田、化肥菜园和粪肥菜园)的紫色土土壤及灌溉水为研究对象,对5类11种抗生素进行残留量的测定,并利用风险商值法进行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土壤中检出金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其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仅在粪肥菜园土壤中有检出,其残留量分别为5.95、3.36和6.52μg·kg-1;金霉素在粪肥菜园土壤中残留量最高,为43.00 μg·kg-1.(2)灌溉水中各类抗生素含量均低于仪器检出限.(3)研究区内土壤抗生素风险商值范围为0.08~0.43,处于中低生态风险水平,但抗生素残留量均小于国际土壤生物毒性触发值(100 µg·kg-1),处于相对安全的生态风险水平.(4)研究区内土壤抗生素来源可能与有机肥施用有关,通过调整施肥结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抗生素的环境生态风险.本研究可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生态安全建设提供依据.

    抗生素残留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紫色土粪肥浇灌

    黄土切沟沟头位置地形临界模型及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参数差异

    申华珍王春梅庞国伟龙永清...
    174-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切沟侵蚀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侵蚀形式.切沟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地形临界,坡度-汇水面积(Slope-Area)临界模型是切沟沟头位置模拟与预测的常用方法,对模型参数的空间分异及其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参数差异的规律认识不足极大限制了该临界模型的实际应用.本研究以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北岔巴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航摄并结合野外实测,研究了 S-A临界模型参数的空间分异及其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参数差异.结果表明:(1)切沟沟头坡度从上游到下游呈递增趋势,沟头汇水面积呈递减趋势.(2)岔巴沟流域S-A临界模型切沟发生的临界常数a值和模型指数b从上游到下游变化不大,均呈轻微递增趋势,流域内切沟沟头发生的临界模型空间分异性不明显.岔巴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切沟沟头S-A临界模型参数a分别为1.006、1.128和1.157,参数b分别为0.197、0.203和0.209.(3)切沟沟头S-A临界模型参数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坡耕地切沟S-A临界模型参数a和b分别为0.810和0.159,林草地切沟临界模型参数a和b分别为2.007和0.341.林草地切沟沟头S-A临界模型常数a是坡耕地的近2.5倍,指数b是坡耕地的近2倍.本研究深化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切沟沟头发生的地形临界条件的认识,提升了 S-A临界模型在黄土切沟治理实践中的可用性,将有效支撑黄土高原侵蚀精准治理.

    无人机切沟地形临界土地利用黄土高原

    喀斯特地区含碎石土壤水分扩散能力

    冯娅瑛牟丽敏周娜娜韩珍...
    185-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喀斯特地区基岩裸露、土层浅薄,碎石(粒径>2 mm)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土壤水分迁移具有一定复杂性.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水动力条件下土壤的垂直入渗分析,针对喀斯特含碎石土壤的水分水平扩散能力方面的研究鲜见.本研究以贵阳花溪区含碎石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平土柱扩散法对比分析不同碎石含量(0、10%、20%、30%、40%)土壤湿润锋的前进状况以及土壤水分扩散率变化特征,探讨喀斯特地区不同碎石含量的土壤水分扩散能力.结果表明:(1)碎石含量相同时,湿润锋前进距离和前进速率与时间之间均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水分水平扩散的进行,土柱的体积含水率逐渐减小,玻尔兹曼(Boltzmann)变换参数λ则随着体积含水率的减小而呈指数增大;随着体积含水率减小,土壤水分扩散率呈递减趋势.(2)碎石含量不同时,湿润锋前进距离和平均速率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加总体呈现出增大趋势,但碎石含量为10%时湿润锋前进距离与平均速率均有所减小;同一位置的体积含水率随碎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体积含水率相同条件下,土壤水分扩散率随碎石含量增加呈递增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土壤水文循环和过程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碎石含量水分扩散湿润锋喀斯特地区

    三江源——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杨祎
    195页

    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莫钧雄孙丕苓宫巧巧刘庆果...
    196-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绿地结构和格局,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已有研究侧重对城市或城市群绿地景观形态、布局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差异明显的流域经济带不同河段城市绿地的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不足,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面积由3357.66 km2增加到13 425.32 km2,城市绿地率由22.56%增加到39.04%,城市绿地率增速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特征.(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两极分化明显,高值集聚区呈现向东部转移态势,主要分布于江西、安徽、江苏三省交界地区;低值集聚区趋于中西部山区集聚,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交接地带.(3)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受气候条件、地形条件、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绿地时空分异的关键影响因子不同.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呈现双因子增强与非线性增强效应.研究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合理布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长江经济带

    土地利用冲突特征识别及驱动力分析——以滇中城市群为例

    周泽全斌张海波
    210-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识别土地利用冲突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是确定区域国土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基础.单一的土地利用分析方法,对地类内部间转化的更多潜在信息挖掘不足,致使冲突演变过程中的地类变化状态特征不够明确.本研究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利用转换图谱直观表达土地利用的转换模式;从景观斑块的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算模型识别滇中城市群199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将变化成分方法和强度分析方法相结合,探讨不同冲突演变下各地类的增加和减少强度特征;基于斑块生成模型(PLUS),揭示土地利用冲突驱动机制.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强度指数由0.11%增长到0.79%,以交换变化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数量变化显著,且耕地趋向性转变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平均冲突指数增长了 0.07,在空间上呈现西强东弱的分布特征,集中表现在东部地势平坦的耕地、林地和草地被建设用地侵占.耕地数量的减少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建设用地的扩张则受人口密度和GDP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冲突与地类之间剧烈的转换密不可分,在冲突增强的区域,建设用地的增加强度和耕地的减少强度较大,且耕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强度活跃.(2)兼顾自然禀赋大的生态用地和脆弱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山地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的缓解需重点保护地势平坦的生态用地.山地城市的开发建设需规避耕地、基本农田碎片化的风险.缓解高原山地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人口高度聚集和客观追求经济发展.本研究可为滇中城市群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和山地城市群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土地利用冲突景观格局强度分析驱动力滇中城市群

    融入功能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以福建南平市建阳区为例

    马永健谢红彬邓红芮蔡思琪...
    225-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重要依据.已有研究通常聚焦于省级、城市群等较大尺度区域,较少关注南方山区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面临的生态安全约束.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为研究区,应用RSEI-MCR-PLUS耦合模型,将生态约束下的土地功能分区融入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分析惯性发展、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四种情景下2030年建阳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建阳区内适宜开发区、缓冲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保护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17%、27.94%、26.73%、25.68%和16.48%,各功能区以适宜开发区为中心空间上呈环状分布.(2)惯性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呈现多点扩散,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经济发展优先情景下,新增建设用地侵占林地和耕地,加剧空间冲突;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并限制经济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呈组团式发展,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土地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本成果可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山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科学参考.

    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土地功能分区RSEI-MCR-PLUS模型建阳区

    四川秦巴山区降雨型滑坡灾害降雨阈值

    王智昊杨赛霓姚可桢佟彬...
    238-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秦巴山区因其复杂地形和频发的极端降雨,成为中国滑坡灾害高发区,降雨是其主要自然致灾因素之一.尽管现有区域滑坡预警系统提供了基本的监测,但在准确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本研究通过分析2000-2020年间1850起滑坡灾害及同期逐时降雨数据,识别影响滑坡发生的关键降雨特征,采用混淆矩阵和技能得分等评价指标,拟合筛选确定最佳阈值曲线.研究表明:(1)拟合确定了诱发滑坡灾害的最佳降雨阈值曲线,并将其应用于2021年滑坡灾害预报,预测正确率达到87.72%.(2)通过滑坡隐患点编目数据进行滑坡危险性区划,中高及高危险性区域(4级和5级)的滑坡灾害点占比51.46%,中至高危险性区域(3级至5级)的灾害点占比91.23%,显示出阈值曲线在空间预测上的有效性.最佳降雨阈值曲线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滑坡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有助于优化现行滑坡预警系统,提高灾害管理效率,可为滑坡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降雨型滑坡降雨阈值气象预警秦巴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