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地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地学报
山地学报

程根伟

双月刊

1008-2786

Hyfeng@imde.ac.cn;fenghaiyan126@126.com

028-85223826

610041

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10号中科院山地所内

山地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一次秋季极端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梁红丽赵梅珠
    557-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多个区域的降水模式正逐渐向极端化演变.受东亚和南亚季风交汇影响,加之山地地形复杂,中国云南极端降水分布在时空上具有高度不均匀性,降水演变在不同区域具有差异性.前期云南极端降水的研究多关注极端暴雨发生的大尺度背景及影响系统,对其精细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差异的探讨则相对不足.本研究利用逐小时区域自动站雨量观测资料、高空间分辨率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2015年10月9日云南一次强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对其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特点、系统演变及低层水汽辐合、锋区和切变活动特征、地形作用等进行诊断分析,探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极端暴雨演变成因差异.结果表明:(1)2015年10月9日极端暴雨是孟加拉湾低压与冷锋切变相互作用的结果.水汽输送主体是孟加拉湾西南急流,其次是中南半岛偏南气流.切变西段水汽强烈辐合达-3.0 ×10-7 g·cm-2·hPa-1·s-1,锋区西段经向梯度-21 ×10-5 K·m-1,东西风交界面稳定维持在99°E~100.5°E,南北风在25°N~26°N.与2000年以来影响系统相似度第2的2015年1月9日暴雨过程相比,此次极端降雨低层水汽输送及辐合强度、暖湿空气及锋区强度均明显偏强,东西风及南北风对峙时间更长.(2)极端暴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移动型雨带、影响范围广.雨带较长时间维持,是切变线西段冷暖气流强烈辐合、西南急流向滇西南的水汽输送加剧、影响滇南的西南和偏南气流汇合作用增强而形成的,在强降水初期、发展、维持阶段各个因素的作用又有差异.(3)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大暴雨中心降水演变的成因也有很大差异,是低层经纬向风辐合、锋区辐合上升、地形对经纬向气流的强迫抬升、低层水汽辐合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提升云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报能力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极端降雨孟加拉湾低压锋区和切变活动地形作用云南

    "9·5"四川泸定Ms6.8级地震诱发磨西台地地震响应分析

    王鹏程罗永红刘红枫景俊杰...
    576-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9月5日泸定县磨西发生Ms6.8强烈地震,震中距离磨西镇约7 km,此次强震导致磨西台地边缘产生了大量浅表滑坡灾害.本文通过调查、无人机测量、环境噪声测试及地形多谱放大分析(Simulator for mapped seismic response using a hybrid model,SiSeRHMap)等,对磨西台地地震效应进行研究.调查表明:(1)台地边缘发育同震滑坡90处,集中在台地东、西两侧边缘,以浅表层小型滑塌为主,破坏深度2~5 m,地形坡度多在50°以上.(2)33处环境噪声水平与竖向谱比(H/V)分析揭示,场地卓越频率以1~4 Hz低频为主,谱比放大系数随着离台地边缘距离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离台地边缘距离小于20 m的范围场地大多具有方向效应,优势方向趋近垂直临空面走向.(3)综合地形放大计算分析表明,磨西台地边缘破坏与其场地地形共振效应密切相关,在台地东、西两侧的坡度越大、地形越凸出、土体越松软的区域场地地震响应越强烈,易破坏.本研究对磨西台地灾后重建及抗震设防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及理论意义.

    泸定地震磨西冰水台地环境噪声H/V谱比地形放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