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王晓民

双月刊

1006-7795

xuebao@ccmu.edu.cn,sydxb@ccmu.edu.cn

010-83911346;83911348

100069

北京右安门外首都医科大学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以反映首都医科大学各院、系、所及10任所附属、教学医院的科研成果为主的高级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论著、经验介绍、技术·方法、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罗库溴铵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肌肉阻滞效应

    谢思宁熊蔚李享佳卉陈良...
    701-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与非PD患者罗库溴铵的神经肌肉阻滞效应.方法 纳入年龄 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Ⅲ,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PD患者(PD组)31 例和行面神经减压的非PD患者(non-PD组)24 例为研究对象.麻醉诱导单次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采用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TOF)监测肌松,记录罗库溴铵体内作用时间(the duration of 90%recovery of TOF,DURTOF 90%)、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和术毕 2 h内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non-PD组比较,PD组DURTOF 90%和临床作用时间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的罗库溴铵DURTOF 90%与病程相关,病程越长,DURTOF 90%越长.2 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PD患者应用罗库溴铵的DURTOF 90%和临床作用时间明显延长,且DURTOF 90%与病程呈正相关.

    帕金森病罗库溴铵神经肌肉阻滞效应全身麻醉

    肺毛霉菌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白羽李雪清郭益群杨春霞...
    706-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提高对肺毛霉菌病临床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分析肺毛霉菌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17 年1 月至 2023 年 6 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的 25 例肺毛霉菌病病例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预后等资料,其中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资料分析应用Fisher精确检验,实验室检查数据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以寻找肺毛霉菌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5 例患者中男性 15 例,平均年龄(52.64±13.74)(32~76)岁,住院时间 15(10.5,21.5)d,最常见的肺毛霉菌病易患因素有糖尿病(20/25)、糖皮质激素暴露(13/25)、毛霉不敏感抗真菌药物应用(10/25)和实体器官移植(5/25).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21/25)和咳嗽(21/25),其次为呼吸困难(10/25)、咯血或痰中带血(9/25).其中死亡患者 8 例,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P=0.003),有实体器官移植史占比更高(P=0.023),余一般情况及易患因素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血小板水平低于存活组患者[174(78,227)×109/L vs 310(229,347)×109/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25 例患者中最常见的毛霉目真菌为根霉属(包括少根根霉、小孢根霉等)和根毛霉属(主要为微小根毛霉).肺内多发结节影是存活组患者更为多见的影像学改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肺毛霉菌治疗包括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和手术或介入治疗,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实体器官移植增加了肺毛霉菌病患者的死亡风险(OR=16.000,95%CI:1.381~185.405,P=0.027).结论 肺毛霉菌病病死率高,存在糖尿病以及糖皮质激素暴露、使用免疫抑制剂、实体器官移植等是目前较常见的易患因素,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大多无特异性,多叶病变、胸腔积液、气管狭窄或闭塞、楔形实变、肺内多发结节等是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在上述临床特征中,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小板水平偏低的患者病死率更高,其中实体器官移植增加了肺毛霉菌病患者死亡的风险.

    肺毛霉菌病实体器官移植预后

    达格列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侯东燕冯丹李娜
    715-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达格列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的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9 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合并HFpE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服用达格列净的 69 例患者为达格列净组,未服用达格列净的 81 例患者为对照组.2 组患者均接受标准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如无禁忌证,给予心力衰竭标准化治疗.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住院及出院 12 个月门诊随访资料,包括血糖、血脂、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等化验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每搏输出量、左心室舒张功能E/e'avg等超声指标,记录住院及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急性左心衰发作、心衰再住院、心绞痛再住院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达格列净组患者的血脂、血糖控制程度及NT-proBNP、LVEF、E/e'avg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达格列净组患者急性左心衰发作,因心衰再住院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格列净可以提高冠心病合并HFpEF患者心脏舒张功能,降低 NT-proBNP浓度,提高生活质量及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达格列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血小板计数联合D-二聚体对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

    黄潇慧王新伟武洁
    72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联合D-二聚体(D-dimer,D-D)对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2018 年 1 月~2023 年 1 月收治的 310 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治疗出院后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并根据相关标准对患儿预后进行评估,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98)和预后不良组(n=112).利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全部患儿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资料,记录入院时患儿早期预警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并收集诊断患儿入院 24 h内的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发生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LR、PLT计数、D-D预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APACHEⅡ、SOFA评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NLR、D-D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LT计数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中P≤0.05 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等混杂因素,连续变量原值收入,结果表明,NLR、D-D水平是预后的保护因素(OR<1,P<0.05),PLT计数水平是预后的危险因素(OR>1,P<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三项指标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 0.949,灵敏度为94.95%,特异度为 82.14%,准确度为 90.32%,三者联合预测效能价值高.结论 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的外周血NLR、PLT计数、D-D水平显著升高,三项联合检测在预测患儿 28 d后的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儿童预测

    医学科技期刊为主体的学术不端防范体系研究

    高健李秋萍闫红
    727-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角度提出建立预防学术不端的体系,从而减少医学学科里的学术不端现象,提高期刊自身声誉.方法 对编辑、教师、管理者、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采用 SPSS 22 软件处理数据,采用 t 检验,本次调查Cronbach's α系数为 0.736,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代表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通过了解其对学术不端教育、防范的认知和现状,对初步框架进行验证和完善.结果 大部分受访者(>91%)对学术不端的认知明确,大部分受访者(>85%)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端正.在编辑经常遇见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工作 11~15 年的编辑对于"未获伦理审批或无法证明"的选择比例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初中级职称的编辑对编辑部建立中途更改作者署名、顺序及撤稿制度的支持率高于高级职称编辑(P=0.025).初中级职称编辑在对"对学术不端的惩罚措施"中"发布公告"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高级职称编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不仅要加强作者的道德自律和社会的多方监督,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构建科学完善的学术不端防范体系也尤为重要.本文从道德教育-法律依据-制度建设-技术控制-认定处罚 5个层面建立医学期刊编辑部学术不端防范体系,有利于预防学术不端论文的产生.

    学术不端防范体系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

    开放科学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优化的探讨

    孙超渊张建军陈瑞芳孙丽娜...
    733-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行评议已经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传统同行评议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偏倚.在开放科学的背景下,开放同行评议是传统同行评议的改进模式,其审稿流程更加公开透明,主要包括公开作者和审稿人身份、公开审稿内容、作者与审稿人之间或不同审稿人之间可以直接互相交流、开放公众参与、预印本、开放最终版本评论,以及开放平台.其中公开审稿内容、作者与审稿人之间或者不同审稿人之间可以直接互相交流以及开放最终版本评论可能比较适用于高校科技期刊采用,从而优化同行评议.

    开放科学同行评议高校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

    深耕领域、厚积薄发,以卓越成就践行大脑健康的守护者——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

    程爱春王春娟李子孝
    737-7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