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书画世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书画世界
书画世界

武忠平

双月刊

1673-6109

shsjzz@126.com

0551-3533621 3533622

230071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翡翠路1118号出版传媒广场14层

书画世界/Journal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吴昌硕与安徽——从"化古为新·雄甲辰"展谈起

    张婷婷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正值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之际,安徽省美术馆集结多家文博机构及家属藏品,举办"化古为新·雄甲辰——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特展".此展以金石之交呈现昌硕先生的师友唱和、弟子往来,以诗、书、画、印的合鸣同奏,展示了昌硕先生"深造求通"的艺术成就,同时还深入探索了昌硕先生与安徽的艺事交往及诸多因缘.

    吴昌硕安徽金石

    雅正灵秀 缜丽清逸——中国美术馆藏吴湖帆《云中山顶》初探

    杜志东
    11-14页

    力、法、韵——黄山谷书学思想探究

    张海同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力、法、韵是黄山谷书论中重要的三个层面.书法之力是历代书家都共同追求的审美理想,黄山谷也不例外,他赞誉王羲之书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本无法"是黄山谷追求法所达到的至高境界,而"笔圆而韵胜"则是黄山谷藻鉴书法的最高标准.在黄山谷的书论中,力是性格,法是智慧,韵是气质,力与法互生,力可生韵,法与韵并重,力、法、韵三者紧密相连,统一于黄山谷的书法艺术之中,共同构成了黄山谷"心画"的精髓.

    黄山谷书论

    唐志在高校书法课中的临习观及其书丹者身份——以千唐志斋馆藏唐代墓志为中心

    王放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千唐志斋馆藏唐志墓志为中心,将亲属书丹与非亲属请托书丹的两种墓志书丹进行比对,得出"尽管刻工技艺的优劣有所影响,但墓志的书法风格主要取决于书丹者"的结论.对墓志书法的临习是高校书法课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刀锋看笔锋"去理解书丹者的风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墓志书法临习观.

    千唐志斋书丹墓志

    意义建构视角下博物馆书画展传播策略

    冯慧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画展作为文化艺术展示的重要平台,不仅深刻地赋予了观众以艺术鉴赏与文化体验,更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观的文化使命.在博物馆策划与实施的框架下,此类展览的传播效能不仅是衡量文化传承广度与深度的标尺,也是直接关联到博物馆社会影响力与创新能力评估的关键指标.本文立足意义建构理论视角,系统剖析了书画展传播过程中信息接收的精准性、意义建构的深度性及审美体验的全面性三个核心维度,旨在揭示展览如何有效触及并影响观众的心智结构,进而提出通过展览内容深度诠释、跨界合作模式创新及公众审美自觉提升三方面策略路径,以期优化博物馆书画展传播策略,增强其作为文化传播核心阵地与艺术教育前沿平台的效能,从而有力推动书画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书画展传播意义建构博物馆

    吴昌硕"与古为徒"匾额中"徒"字试说

    许洪国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所藏吴昌硕书"与古为徒"匾额中的"徒"字,很显然不合乎《说文解字》中的"徒"字,且此字字形吴昌硕书写得也有误.此"徒"字写法,极有可能源自宋代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我们通过对"与古为徒"匾额中的"为"字分析可知,吴昌硕的误用,应是直接源自吴大澂《钟鼎籀篆大观》中所收录的号称"赵松雪跋唐拓精本周石鼓文".我们今天写"与古为徒"应该用《石鼓文》中合于《说文解字》的"徒"字.

    与古为徒石鼓文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论陆俨少山水画写生中的"目识心记"

    樊伟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陆俨少的山水画写生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写生过程中所运用的重要法门——"目识心记",不仅分析了传统画论中"目识心记"的内涵,还对陆俨少写生实践深入剖析,揭示其对传统写生方法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所承载的价值与启示.

    陆俨少山水画写生目识心记

    名家集评

    刘廷龙李有来杨中良KATSU SHIMIN...
    32-37页

    清华简《祷辞》中折笔特征研究

    黄文基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清华简《祷辞》与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楚简文字与秦隶文字共同具有方折笔画特征.方折的目的,一方面便于书写,属于笔画简化过程中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满足了工稳的审美需要,使得书写快捷且兼顾美观.本文通过对二者字形的整理、比对,说明战国时期六国同样发生着近似秦国隶变的书体演变现象.

    《祷辞》折笔隶变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廖冰兄抗战时期连环漫画研究

    吴玉茵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廖冰兄作为20世纪中国漫画界的重要人物,在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创作了具有深远社会影响力和历史意义的连环漫画.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展现了漫画作为宣传工具的强大力量.本文以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廖冰兄抗战时期的连环漫画作为切入点和考察重点,通过梳理广东漫画家廖冰兄在抗战时期的艺术创作与社会活动,探讨廖冰兄抗战期间连环漫画的艺术风格,分析其作品如何反映时代精神、激发民族意识,并在艺术领域进行动员与宣传;通过对其连环漫画的深入分析,揭示廖冰兄如何利用漫画作为抗战的武器,以及其艺术创作在抗战宣传中的独特作用和意义.

    廖冰兄抗战时期连环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