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书画世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书画世界
书画世界

武忠平

双月刊

1673-6109

shsjzz@126.com

0551-3533621 3533622

230071

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翡翠路1118号出版传媒广场14层

书画世界/Journal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乾隆帝御制诗意画与实景之关系——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钱维城《涵虚阁诗意图》为例

    王怀志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清代乾隆朝词臣画家钱维城所绘《涵虚阁诗意图》为研究对象,讨论绘画图像与实景、御制诗意的关系.其创作依据与乾隆帝诗意密切相关.本文在参照实景和灵岩山图像的基础上,将《涵虚阁诗意图》与明代画家和同时代的董邦达、张宗苍等人的灵岩山题材作品,以及清代版画中的灵岩山图像进行对比,明确其图像来源与实景的关系,揭示出清代宫廷山水画是"实景-诗意"的共同产物.

    清代宫廷山水画钱维城实景诗意灵岩山

    方君璧中西融合的绘画实践路径探析——以其彩墨静物画为中心

    王小丽
    9-11页

    赵朴初《闽游杂咏》手卷及其书法艺术

    钱念孙
    12-21页

    陆维钊"以帖践碑"书学思想探微

    朱沈彧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维钊先生的书法,特别是其"蜾扁"书、碑体行书,气韵生动,质妍相生,体现了陆氏的"以帖践碑"的书学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陆维钊先生的"以帖践碑"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产生的原因和内涵,二是其书学观念与审美理想,三是在其书法实践中的表现.本文对陆维钊先生"以帖践碑"思想及书写实践做尝试性解读,以期为我们当下探索碑帖融合的出路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反思.

    陆维钊"以帖践碑""碑帖融合"书学思想

    留白在新语境下的语义转变——以周思聪《王道乐土》色彩稿为例

    安萍萍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思聪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王道乐土》色彩稿,运用了留白的表现手法,但在形式、内容和艺术特征上都与传统留白不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该留白语义也发生了转变.本文重点梳理了该留白产生的背景及艺术特征,并对其起源进行追溯.周思聪对留白的重新阐释和运用,不仅体现了她对主题性绘画的反思,以及对形式美等西方现代绘画因素的借鉴,更为重要的是凸显了画家求变的内在发展需求,为中国画的现代化做出了独特的尝试.

    《王道乐土》色彩稿留白《流民图》语义转变

    空白: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从中国书法、绘画、诗歌看空白的美学内涵

    林疆燕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白,是中国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所共有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它的表现形态和美学内涵非常丰富.就大体的类型而言,其可分为两个类别:一种是物质形态的空白,一种是精神性质的空白.物质的空白是一种借助物质条件形成的可见可闻的空白;精神的空白则是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富有张力的精神空间,即中国艺术审美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物质空白与精神空白又是互通互为的,它们之间往往呈现出显与隐、虚与实、形与质的复杂关系.

    空白艺术语言审美内涵

    从"画"到"写"——赵孟(頫)《秀石疏林图》与宋元绘画之变

    杨桐岭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学术界多将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视为其个人绘画风格演变中的代表作,未能突破个案研究的局限而作宏观历史视野的考察.事实上,该图诞生于由宋入元的时代场域,这是中国绘画产生变革的关键时期.若将此图放置在宋元绘画变革的历史坐标上,可以得到新的意义阐释:赵孟(頫)在此图的自题诗中提出"书画本来同"的观点,将唐代以来的"书画同源"理论进一步发展为"书画同法",体现了其高屋建瓴的理论观念;赵氏在该作中对书法性用笔的运用,则体现了宋元绘画变革进程中由"画"到"写"的转变.《秀石疏林图》是赵孟(頫)以书入画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阐释的典型之作,由此也成为我们观察宋元绘画变革的绝佳窗口.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书画同法以书入画

    "新安画派"摭议

    朱华君姚国文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在徽州地区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不仅在安徽画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且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新安画派"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新安画派"名称由来、含义及画派绘画的主要特征,依据存世作品及相关展览进行整体性阐述.

    新安新安画派新安四家黄山画派

    王鏊书画交游考略

    俞凯悦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鏊作为明代名臣和文学家,虽在当时的苏州并非重要的书画鉴藏家,但在吴门鉴藏之风的影响下,也在不断地收藏书画,且对后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王鏊书画鉴藏及其交游的视角出发,梳理其与同僚、同乡及后辈、学生的书画交游情况,发现其书画交往主要集中在吴中地区,且交往对象皆为苏籍高官和吴门书画圈的领军人物.同时,他们之间相互关联,又使吴中成为当时重要的书画艺术中心.

    王鏊鉴藏书画交游

    林散之草书的当代贡献

    沙鸥
    48-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