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施工技术(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施工技术(中英文)
施工技术(中英文)

张可文

半月刊

2097-0897

sgjs@cadg.cn

010-57368788;68300059;68330203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A座

施工技术(中英文)/Jour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设有基坑支护、地基处理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建筑物评估改造加固技术,模板、脚手架技术,混凝土研究与应用,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防水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工程质量与检测技术,施工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钢结构帐篷库加固验算与除锈施工技术研究

    郑宇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已废弃或停产的工业厂房钢结构帐篷库加固进行受力验算,并研究老旧钢结构除锈施工技术.利用MIDAS Gen软件对大跨度钢结构环形屋架可能受到的各种荷载组合进行验算.经计算及实践证明,该帐篷库钢结构屋架加固后满足结构变形控制要求.简要分析钢结构帐篷库锈蚀的现状及危害性,并介绍了钢结构的表面除锈处理规范、过程及方法.

    工业厂房钢结构帐篷库加固除锈

    超高层钢构件锈蚀补强加固施工技术研究

    白玉冰张亚景杜金洲朱琳...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超高层钢构件自停工以来长期处于沿海地区的湿润环境中,经过现场检测,钢板剪力墙翼缘最大腐蚀厚度达到了 0.2mm,巨柱的竖向加劲板最大腐蚀厚度为0.1mm.通过分析现场钢构件腐蚀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钢结构腐蚀评估现状及相关规范针对性地提出钢管柱补强加固和钢板剪力墙补强加固措施,实现锈蚀钢结构的补强利用.

    高层建筑钢结构锈蚀加固施工技术

    寒区气肋膜暖棚混凝土施工吊罐入仓可行性模拟分析

    郑祥米元桃周一剑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巴滩水电站位于高寒地区,因冬季极端温度低,混凝土仓面施工时需采取封闭保温措施.但混凝土采取吊罐入仓又需仓面无遮挡,难以同时解决保温问题和吊罐下料问题,因此,确定一套合适的施工方案并验证其可行性尤为重要.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气肋膜暖棚施工方案为混凝土仓面施工保温方案;采用有限元分析法,验证该方案开入仓天窗在保温和下料方面的可行性,并确定耗电量相对较少的工况.结果表明:推荐使用气肋膜暖棚施工方案作为叶巴滩水电站的混凝土仓面施工方案;永久敞开式施工窗口的气肋膜暖棚施工方案可以满足叶巴滩水电站的温度要求,能在环境温度为-20℃的情况下,使暖棚内部混凝土施工区域温度保持在5℃以上;棚内均匀布置10台热风机,送风量设定为800m3/h、温度设定为30℃,提前打开50min并持续运行6h,总耗电量相对最少,每次约为 818.4kW·h.

    混凝土气肋膜暖棚数值模拟防冻控温

    隔震钢框架结构支座内力调整施工方法研究与应用

    王利文章伯阳罗振源苏冠男...
    135-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江东发展大厦采用高位层间隔震技术,北拱减隔震支座的设计长期面压分布极不均衡,降低了结构减隔震支座的减震效能,且在上部钢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减隔震支座易产生复杂变形,对结构施工控制与施工安全较不利.对江东发展大厦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优化,提出针对其减隔震支座内力分布不均衡的"临时支撑-释放支撑卸载"的施工方法,阐述了该施工方法中临时支撑构件尺寸与结构预留下挠缝隙的确定方法,并分析了减隔震支座内力变化规律,明确了隔震支座内力调整效果及该施工方法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情况.

    隔震支座层间隔震临时支撑内力监测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高桩码头结构监测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

    戴志培李凯苏静波季晓堂...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桩码头结构的全寿命周期监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监测点的优化布置尤为关键.结合有限元计算建立了 ELM神经网络模型,同时采用K-flod法确定ELM模型超参数,借助Filter框架下的SBS策略评价监测点在码头状态判断中的重要性,使用Wrapper法中的全局最优搜索策略给出选定监测点下的优化布置方案.结果表明,码头状态预测测点重要性评价与全局优化结果具有相似性,该方法可对高桩码头结构的监测点进行优化布置.

    高桩码头健康监测神经网络优化布置

    造楼机小油缸群组"蜂群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刘东廖群辉田新泉李骏...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轻量化、模块化、智能化的造楼机设计理念,提出并研发一种小油缸群组"蜂群式控制"造楼机顶升液压驱动系统,该系统由小型高精油缸群组、控制回路和液压动力源组成.深入阐述其技术理论与技术优势,通过分析应用监测数据,表明该系统在轻量化、提升效率及精度、结构适应性与容错率等方面相较国内外同类技术均有明显提高.

    造楼机传感器模块化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