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龚瑶琴

月刊

1671-7554

xbyxb@sdu.edu.cn

0531-88395367

250061

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胶质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形成机制及研究进展

    李刚薛皓邱伟赵荣荣...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多种免疫治疗策略相继问世,然而由于胶质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存在,上述疗法仍不尽如人意.探究胶质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形成机制,是胶质瘤免疫治疗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研究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对胶质瘤抑制性微环境的研究方向进行总结及展望,为系统全面了解胶质瘤免疫微环境提供重要参考.

    胶质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免疫治疗

    脑胶质母细胞瘤模型研究概况及类脑模型的研发应用

    王剑周文婧薛知易刘晓菲...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建立针对胶质母细胞瘤弥漫性、浸润性生长特征的实验模型,是基础研究的核心.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脑胶质母细胞瘤体内和体外研究模型的建立方法 、应用概况及局限性,指出现有的脑胶质母细胞瘤研究模型虽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且在某些方面推进了该病的基础研究,但却无法模拟人体脑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复杂环境,揭示该病的动态发病机制及可能的药物作用途径.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探索,研发了类脑器官模型,该模型可模拟大鼠体内大脑的发育过程,并与颅脑胶质母细胞瘤模型建立了共培养系统,能实现体外直观的实时观察肿瘤细胞的侵袭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并可从中分选出侵袭性肿瘤细胞与非侵袭性肿瘤细胞,进行下一步基因组学的系统分析,从而有望筛选出靶向侵袭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药物.

    胶质母细胞瘤离体模型类脑器官类肿瘤球共培养

    基于机器学习的脑胶质瘤多模态影像分析

    吴强何泽鲲刘琚崔晓萌...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部胶质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脑肿瘤,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以及治愈率低的特点.常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技术进行鉴别.随着成像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的不断发展,多模态影像智能分析技术已经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在脑胶质瘤的病灶分割测量、肿瘤分级、预后生存周期预测和基因型辨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基于机器学习和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临床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脑部胶质瘤机器学习多模态磁共振影像影像病灶分割生存周期预测基因型预测

    靶向小类泛素化修饰的胶质瘤治疗新策略

    陈安静张训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蛋白质的小类泛素(SUMO)化修饰(SUMOylation)是一种动态的翻译后修饰,涉及了细胞一系列的生理过程.值得注意的是,SUMO化也在多种癌症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胶质瘤.本文回顾分析SUMO化修饰与胶质瘤相关的核心文献,着重探究SUMO化修饰过程中的关键靶点,可望作为胶质瘤治疗有潜力的新方法,为其精准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胶质瘤小类泛素化修饰恶性进展靶向治疗

    内镜下两种入路232例垂体瘤切除术对嗅觉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王会程莲徐淑军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接受经鼻直接蝶窦入路和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两组患者进行嗅觉测试,结合临床数据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嗅觉功能的变化,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2例垂体瘤患者,根据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期间将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手术的患者149例纳入观察组,将直接蝶窦入路手术的患者83例纳入对照组,采用五味试嗅法测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嗅觉察觉阈值和识别阈值.结果 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察觉阈值分别是1.70±0.30、1.67±0.36,识别阈值分别是2.22±0.52、2.26±0.50,两组患者嗅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察觉阈值分别是3.22±0.99、3.56±0.91(P=0.011),识别阈值分别是3.79±0.84、4.34±0.82(P<0.001),两组患者的嗅觉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较观察组患者的嗅觉察觉阈值和识别阈值高;术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察觉阈值分别是2.69±0.70、3.05±0.97(P=0.003),识别阈值分别是3.31±0.74、3.84±0.76(P<0.001),两组患者的嗅觉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察觉阈值分别是2.21±0.64、2.66±0.79(P<0.001),识别阈值分别是2.98±0.64、3.44±0.55(P<0.001),两组患者之间的嗅觉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照组较观察组患者的察觉阈值和识别阈值高.结论 两种术式均可导致患者的嗅觉功能降低,术后6个月随访时嗅觉功能仍不能恢复到术前水平.相比之下,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患者的嗅觉功能影响较小.

    鼻中隔黏膜下入路直接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嗅觉障碍

    52例肥胖患者脂肪分布与代谢综合征及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扈艳雯王志媛郁万江赵蕙琛...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定量CT测量的肥胖人群脂肪分布对代谢综合征及糖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体质量指数(BMI)≥28的肥胖患者52例,依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合并代谢综合征组(OB-MS组,n=32例)和单纯肥胖组(OB-NMS组,n=20例);根据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 分为肥胖糖耐量正常组(OB-NGT组,n=17例)、肥胖糖耐量受损组(OB-IGT组,n=15例)及肥胖糖尿病组(OB-DM组,n=20例).采用螺旋CT定量测定腰2、3、4、5椎体平面脂肪组织总面积及内脏脂肪面积,双侧腰大肌、后背肌肌肉及脂肪面积,肝脏、胰腺脂肪百分比,同时检测各项代谢生化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素分泌指数,比较各组不同指标的差异.结果OB-MS组内脏脂肪面积(t=3.37)及胰腺脂肪百分比(t=2.05)大于OB-NMS组(P<0.05).糖耐量不同的肥胖患者,内脏脂肪面积(F=7.63)、肝脏(F=5.93)及胰头脂肪百分比(F=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B-IGT组和OB-DM组内脏脂肪面积均大于OB-NGT组,OB-DM组肝脏及胰头脂肪百分比大于OB-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后,内脏脂肪面积(SB=-0.83,P=0.02)和胰头脂肪百分比(SB=-0.51,P=0.02)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MBCI)对数呈负相关.结论 肥胖患者的内脏脂肪沉积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而内脏、肝脏及胰头脂肪沉积与肥胖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为临床肥胖患者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的早期识别提供了可靠的指标.

    肥胖脂肪分布代谢综合征糖代谢异常

    外侧入路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

    吴刚王世隆段笑然汪洋...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ASA)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1例距下关节炎的患者行单肢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ASA)术.观察汇总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VAS)、融合率、优良率、并发症及融合时间.行X线及CT检查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12~41个月,平均(22.7±4.2)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坏死、退行性关节炎、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出现踝外侧撞击疼痛1例、螺钉尾帽刺激1例、胫后神经部分损伤1例.21例患者X线均提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8.3±0.5)周.AOFAS评分由术前的(41.73±3.8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3.24±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评分较差1例、中1例、良1例、优18例,优良率为90.48%.VAS评分由术前的(6.5±1.2)分变为末次随访的(1.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融合率高、效果确切等优点,是治疗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外侧入路距下关节融合关节镜微创

    47例撕脱性损伤恒牙再植后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韩婷杜菁于佳莉郑文舟...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撕脱性损伤恒牙的就诊特点,分析患牙再植后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外伤导致恒牙撕脱性损伤前来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35例(47颗患牙),记录其临床信息,对脱位牙行牙再植术及松牙固定术,并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观察患牙1年内牙根吸收的情况.结果 ①47颗患牙中20颗发生牙根吸收,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为42.6%;②在1 h内完成牙再植的患牙7颗,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为0.0%(0颗),低于1 h后再植的患牙(40颗,牙根吸收发生率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③根尖孔闭合的患牙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为32.3%,低于根尖孔未闭合的患牙(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④保存于唾液中的患牙(17颗)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为17.6%,低于保存在生理盐水中(11颗,牙根吸收发生率为63.3%,P=0.020)和干燥保存(11颗,72.7%,P=0.006)的患牙,后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患牙体外时间及保存介质是影响撕脱性损伤恒牙再植后牙根吸收的重要因素;缩短体外时间,有效保存患牙,能明显降低患牙再植后牙根吸收的发生率.

    撕脱性损伤牙再植牙根吸收牙髓摘除

    随访2年观察1例新发突变的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宋立张艳刘洋王丹...
    120-122页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COL7A1基因随访

    Ⅳ型肾小管酸中毒合并高醛固酮血症1例报告

    张雅歌韩佳瑞石秀杰彭紫凝...
    123-124页

    肾小管酸中毒高醛固酮血症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