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波动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孙琳琳郭凯强吴秀娟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波动性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 110例.采用独立于均值的变异性(VIM)、平均真实变异性(ARV)和变异系数(CV)描述血压波动性,通过心脏彩超评估LVH.分别计算SBP和DBP的VIM、ARV、CV,并按四分位数划分为四个区间.以第一个四分位区间作为参考,借助3种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调整混杂因素的方法评估血压波动性与高血压患者LVH的关联关系.结果 2 110例高血压患者中,共发现LVH 600例.当借助ARV评价SBP波动性时,ARV升高会增加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概率(P均<0.05);而借助VIM和CV评价SBP波动性时,VIM或CV升高不会增加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概率(P均>0.05).当借助VIM、ARV、CV评价DBP波动性时,三者升高均不会影响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概率(P均>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波动性与LVH的关系仍不确定,仅借助ARV评价SBP波动性时,ARV升高会增加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概率.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波动性左心室肥厚独立于均值的变异性平均真实变异性变异系数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周轶胄王春亭王辰邱实...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6例,根据是否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术后予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5 000 U,每日1次,监测血小板升至100×109/L时停止注射.对照组未予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也未予其他血小板替代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第1、2、3、5、7、9天血小板数量变化,记录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手术野引流量、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0天病死率以及术后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连续予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5天,血小板升至100×109/L.术后第5~9天,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手术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0天分别死亡1(5.00%)、3例(8.33%),两组术后30天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症状较轻,未予处理,1~3天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治疗期间无病例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结论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有效.

    主动脉夹层,A型血小板减少症体外循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中能量代谢失衡致移植物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周禹瑄张勇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是一种未被充分认识的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物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但目前AMR早期诊断和临床管理仍面临较多困难.在器官移植过程中,机体和移植物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能量代谢失衡,从而引起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代谢特征改变,继而影响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AMR发生后,免疫细胞能量代谢失衡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引起移植物损伤;当长时间经历低氧环境后,移植物出现能量代谢失衡,移植物细胞将暴露新的抗原表位,继而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诱发或加重移植后排斥反应,从而对移植物造成不可逆性损伤;膜外三磷酸腺苷二磷酸水解酶1、缺氧诱导因子1等影响能量代谢的分子可通过催化底物分解和结合细胞特定靶点调节机体代谢水平,改变移植物细胞能量代谢失衡进程,从而影响移植物长期预后.深入探索AMR中能量代谢失衡致移植物损伤的机制,对促进器官移植术后AMR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器官移植移植物损伤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能量代谢失衡

    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恶性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彭佳欣张自辉刘婧纯洪莉...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Ac)糖基化修饰是一种动态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单糖修饰,通过β-糖苷键将GlcNAc连接到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对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至关重要.近年研究发现,在结肠癌、肝癌、宫颈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中O-GlcNAc糖基化修饰异常.O-GlcNAc糖基化修饰异常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不仅能促进肿瘤细胞恶性增殖、侵袭、迁移以及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增强干细胞特性和耐药性,还能干扰细胞内葡萄糖、脂质和氨基酸代谢.但目前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恶性肿瘤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恶性肿瘤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糖基化修饰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

    半胱天冬酶3靶向分子影像探针在肿瘤细胞凋亡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奚鸿杰华迪蔡舒玥谢佺...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凋亡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动态监测细胞凋亡对恶性肿瘤治疗效果评估以及指导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分子影像是一种新兴的无创显像技术,能够可视化单个分子或特定细胞亚群,从而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半胱天冬酶级联反应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死亡执行蛋白酶,能够启动细胞内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从而诱导细胞凋亡.设计靶向Caspase-3的分子影像探针,能够实时监测治疗过程中肿瘤部位Caspase-3表达,精准评估治疗效果,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与Caspase-3不同的作用方式,Caspase-3分子影像探针主要分为Caspase-3抑制剂类和Caspase-3多肽底物类分子影像探针.这两类探针对Caspase-3均具有良好的靶向特异性和选择性,已成功应用于实时显像小鼠或人体治疗早期的肿瘤细胞凋亡.但这些探针仍有一定不足,如灵敏度低、组织背景高、代谢速度快等,尚需进一步优化.

    恶性肿瘤分子影像探针半胱天冬酶3细胞凋亡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AIS中的应用进展

    刘茹慧梁志刚徐璐瑶詹焱...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征.抗血小板治疗一直是AIS急性期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AIS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可增加出血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强效抗血栓作用.目前,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三种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已被批准用于临床.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单独治疗,或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或联合血管内治疗,在预防AIS进展、抑制支架血栓形成、改善功能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均展现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等并发症,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以提高其用药安全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田家华索小涛马晨曦郑丽红...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UC诊断尚无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及肠组织病理检查等综合分析.但UC病程往往较长,病情迁延难愈,缓解期与活动期交替出现,病例收集和随访难度较大.而UC动物模型可模拟UC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炎症状态及菌群紊乱情况.因此,通过构建合理的动物模型对揭示UC的发病机制、探索高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目前,UC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有诱导法、基因敲除法和联合法.根据诱导剂不同,诱导法可分为化学药物诱导法、微生物诱导法和食物诱导法.根据敲除基因不同,基因敲除法可分为屏障蛋白基因敲除法和抗炎因子基因敲除法.而联合法一般采取两种及以上方法构建UC动物模型.这些模型构建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自身实验需求和实验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动物模型.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诱导法基因敲除法联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