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为内皮祖细胞的细胞分离方法、接种数目、培养瓶包被条件

    孙白羽陈静依姜志超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诱导扩增为内皮祖细胞(BM-EPCs)的细胞分离方法、接种数目、培养瓶包被条件,构建一个高效、高产量、高纯度的骨髓来源BM-EPCs分离培养诱导扩增方法.方法 取2周龄雄性SD大鼠,脱颈处死后分离大鼠双侧胫骨和股骨,收集骨髓细胞悬液.配制30%、50%、60%和70%浓度的Percoll细胞分离液,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大鼠BMMNCs种子细胞,并计算活细胞比例.将获得的BMMNCs分为1×105、5×105、1×106、2.5×106、5×106、1×107六个组别,分别接种于25 cm²无菌培养瓶中,培养7 d后镜下观察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数目,并计算每106细胞的集落形成数.运用Graphpad prism9.5软件进行Logistic拟合曲线,根据相关系数R2确定相关性,根据其P值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接种数目纳入范围,随后使用R语言编程定义计算函数,根据已知种子细胞总数及相关性函数限制下,通过迭代寻找最佳的BMMNCs细胞接种数目.分别配制20、50、100 nmol/L浓度的人纤连蛋白(FN)溶液,以不添加FN的空白溶液为对照,分别包被空白培养瓶2、6、12、24 h,将收集的48 h未贴壁BMMNCs接种于FN包被的各培养瓶中,静置培养3 d后计算各组集落形成数目,确定FN包被的最佳浓度与时间.接种48 h未贴壁BMMNCs于25 cm2培养瓶底,使用EGM-2完全培养基定向诱导,于显微镜下观察集落形成及诱导扩增进程.取培养14 d的BM-EPCs,分别采用双阳性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鉴定BM-EPCs的纯度.结果 使用Percoll分离法可把BMMNCs细胞清晰的分为5层,其中30%与50%Percoll细胞分离层之间为BMMNCs活细胞比率最高.BMMNCs的最优接种数目为2.5×106个.以50 nmol/L的FN溶液包被24 h或以100 nmol/L的FN溶液包被6 h皆可有效促进细胞集落形成.细胞接种7 d后获得形态良好的铺路石样细胞并建立生长优势,表明BMMNCs已经诱导成为形态良好的BM-EPCs.Dil-Ac-LDL/FITC-UEA-1双阳性细胞占比为91.89%±5.77%,CD31+KDR阳性率为90.73%±0.61%、CD14阳性率为0.53%±0.17%、CD45阳性率0.77%±0.34%,说明获得的BM-EPCs纯度良好.结论 大鼠BMMNCs诱导扩增为BM-EPCs过程中,可使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MNCs,BMMNCs的最优细胞接种数目为2.5×106个,细胞培养瓶包被条件为以50 nmol/L的FN溶液包被24 h或以100 nmol/L的FN溶液包被6 h,分离培养诱导获得的BM-EPCs形态和纯度均良好.

    内皮祖细胞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单个核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人纤连蛋白骨组织工程细胞分离方法细胞培养方法

    基于轨迹分析模型的高血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时间变化轨迹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

    迪丽胡玛尔·艾力罗涛巴合古·依明尼亚孜赵辉...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轨迹分析模型(GBTM)分析高血压患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时间变化轨迹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2017-2020年接受随访的高血压患者4 863例,依次按照简化肾病膳食改良实验公式(MDRD)、依据中国人群改良的MDRD公式(cMDRD)、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公式(CKD-EPI)、柏林倡议研究公式(BIS)、全年龄段公式(FAS)估算方程的顺序,采用SAS Proc Traj程序建立GBTM,并根据研究对象4年不同eGFR的发展趋势分为不同的亚组,分别绘制每个估算方程的拟合轨迹图.应用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绝对值最小化原则,筛选五种eGFR估算方程拟合的GBTM中最优GBTM,比较各亚组间eGFR、随访期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年龄、性别、腰围等资料.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观察高血压患者在不同eGFR轨迹组中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结果 MDRD拟合模型BIC值为-77 157.90,cMDRD 拟合模型 BIC 值为-84 351.40,FAS 拟合模型 BIC 值为-77 803.20,CKD-EPI 拟合模型 BIC 值为-65 324.96,BIS拟合模型BIC值为-75 291.59,最终选择CKD-EPI估算方程拟合的GBTM为最优GBTM.基于CKD-EPI拟合时,最优的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3个亚组,第一亚组曲线呈下降后上升趋势,第二亚组曲线发展趋势较平缓,第三亚组曲线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一亚组eGFR水平均低于其余亚组(P均<0.05),第三亚组eGFR水平均高于其余亚组(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第三亚组为参考,第一亚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是第三亚组的2.299倍(HR=2.299,95%CI:1.223~4.321,P<0.05).结论 基于CKD-EPI拟合的GBTM可以准确显示高血压患者eGFR随时间的变化轨迹.与eGFR高水平且时间变化轨迹呈上升趋势的高血压患者相比,eGFR低水平且时间变化轨迹呈下降后上升趋势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更高.

    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小球滤过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轨迹分析模型

    基于高分辨率CT检查图像的心包上隐窝形态观察、体积测算

    成启雯程德洲张秀兰杨元山...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高分辨率CT检查图像,观察心包上隐窝(SPR)的形态,并测算其体积,为临床诊断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接受常规胸部CT扫描的受检者928例,按年龄分为儿童组(7~12岁)、青少年组(13~17岁)、青年Ⅰ组(18~30岁)、青年Ⅱ组(31~45岁)、中年组(46~69岁)、老年组(>69岁).928例受检者均使用64层及以上螺旋CT行常规胸部CT扫描,图像传输至ADW 4.7工作站进行图像观察和后处理.CT检查图像重建后,在横断位上观察SPR形态,并分析不同形态的SPR在各年龄组中的占比.CT检查图像重建后,在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三个方位测量SPR最长径、最短径,并测算其体积.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SPR体积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T检查图像上显示出SPR 846例,SPR显示率为91.2%.在可显示SPR的846例受检者中,在CT横断位上可观察到7种SPR形态:半圆形13例、卵圆形20例、囊袋状313例、三角形74例、线形173例、新月形161例、不规则形94例.其中,不规则形在儿童组(83.9%)和青年少年组(60.0%)中最常见,新月形在青年Ⅰ组(37.9%)中最常见,囊袋状在中年组(33.7%)和老年组(43.5%)中最常见.SPR的最长径为(15.27±3.80)mm,最短径为(5.92±2.14)mm,SPR的体积为(1.39±0.97)mm3.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PR体积与年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245,P<0.0001).结论 高分辨率CT检查图像可清晰显示SPR的形态,囊袋状是SPR在CT横断位上最常见的形态,且在不同年龄阶段SPR形态不同.SPR体积与年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心包隐窝心包上隐窝计算机断层扫描

    基于VFSS检查结果观察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咽期舌骨和喉向前、向上移动距离及速率变化

    房芳芳王孝文郭振丽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电视荧光吞咽造影(VFSS)检查结果,观察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咽期舌骨和喉向前、向上移动距离及速率变化,为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25例,均接受VFSS检查,根据VFSS检查结果分成非咽期吞咽障碍组17例与咽期吞咽障碍组8例,同时选取8例吞咽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选取VFSS检查视频用DVD Video Soft Free Studio软件按每100帧/秒进行分解,将视频分解为多张图片,分别选择舌骨及喉静息时及以及舌骨和喉位移最大位置的图片,采用Image J软件,以C4椎体下缘为参考点,测量两图中舌骨和喉位置变化的时间及距离,并计算移动速率.结果 咽期吞咽障碍组吞咽咽期舌骨向前、向上移动距离均小于正常对照组、非咽期吞咽障碍组(P均<0.05).咽期吞咽障碍组吞咽咽期喉向前移动距离均小于正常对照组、非咽期吞咽障碍组(P均<0.05).咽期吞咽障碍组、非咽期吞咽障碍组吞咽咽期喉向上移动距离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咽期障碍组吞咽咽期舌骨和喉向前、向上移动速率均小于正常对照组、非咽期障碍组(P均<0.05).结论 与吞咽正常者和脑卒中后非咽期吞咽障碍者相比,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者吞咽咽期舌骨和喉向前、向上移动距离和速率均减小.

    电视荧光吞咽造影检查吞咽障碍吞咽咽期舌骨

    小肠腹内疝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列线图构建

    顾志斌韩野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小肠腹内疝发病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小肠腹内疝发病的预测列线图.方法 接受急诊手术的小肠腹内疝患者40例,记为腹内疝组;同时期因腹腔粘连致小肠梗阻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记为非腹内疝组.收集两组患者以下资料:性别、年龄、腹部既往手术史、剧烈活动史、腹痛史、术前时长(疾病发病至接受手术时长)等基本信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压痛、腹肌紧张、腹部包块、肠鸣音消失、肠鸣音亢进、发热等症状体征信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血磷、乳酸、肌酸激酶等实验室检查信息,肠壁增厚、肠壁密度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积气征、缆绳征、肠段聚集移位、系膜血管增粗等影像学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小肠腹内疝发病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小肠腹内疝发病的预测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列线图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的一致性.结果 腹内疝组患者有剧烈活动史、CRP>20 mg/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及CT影像出现腹水、CT影像出现缆绳征、CT影像出现肠段聚集移位、CT影像出现肠系膜血管增粗等征象与非腹内疝组相比,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RP>20 mg/L、CT影像出现缆绳征、CT影像出现肠段聚集移位、CT影像出现肠系膜血管增粗是小肠腹内疝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据此构建了小肠腹内疝发病的预测列线图,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论 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RP>20 mg/L、CT影像出现缆绳征、CT影像出现肠段聚集移位、CT影像出现肠系膜血管增粗是小肠腹内疝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列线图对小肠腹内疝的发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腹内疝小肠腹内疝小肠坏死预测列线图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心脏代谢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马邓荣陈重阳昝晓晖韩梅...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并分析其与心脏代谢指数(CMI)的相关性,为T2DM患者发生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T2DM患者794例,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SF,并根据SF水平分为高水平SF组、正常水平SF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腰高比(WHtR)等资料,计算CMI.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SF水平与CMI的关系.结果 高水平SF组、正常水平SF组患者CMI分别为0.86(0.60,1.32)、0.82(0.52,1.25),两者相比,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SF水平与CMI正相关(r=0.167,P<0.001).结论 T2DM患者SF水平与CMI正相关呈正相关关系,SF水平升高的T2DM患者发生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升高.

    2型糖尿病血清铁蛋白心脏代谢指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腰高比

    接受PD-1/L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恶病质指数与疗效的关系

    姚传山马磊徐全晓冯晨露...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接受PD-1/L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恶病质指数(CXI)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接受PD-1/L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9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基于骨骼肌指数(SM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计算CXI:CXI=(SMI×ALB)/NLR.以CXI中位值为界值,将91例患者分为高CXI组和低CXI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CXI与接受PD-1/L1抑制剂治疗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疗效的关系,其中以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作为接受PD-1/L1抑制剂治疗疗效的评价指标.结果 91例接受PD-1/L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CXI为314.19(47.82,1 075.86).低CXI组的中位OS为9.7个月、中位PFS为5.5个月,高CXI组的中位OS为15.7个月、中位PFS为10.0个月,两组相比,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XI是接受PD-1/L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OS和PFS的独立影响因素[HR(95%CI)分别为1.44(1.15~1.81)、1.46(1.16~1.83),P均<0.05].结论 CXI是接受PD-1/L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可用于接受PD-1/L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疗效预测.

    恶病质指数食管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术毕静注舒更葡糖钠的全凭静脉麻醉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

    黄茜夏肇敏辜晓岚邢令熙...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术毕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的全凭静脉麻醉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接受全凭静脉麻醉下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1 035例,术毕将患者送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根据术后使用肌松拮抗药物的不同分为舒更葡糖钠组(S组,351例)、新斯的明组(N组,339例)、空白对照组(C组,345例).S组术毕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N组待患者出现自主呼吸时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04 mg/kg+阿托品0.02 mg/kg、C组不使用任何肌松拮抗剂.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患者拔管时间、给药后拔管时间、回病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术后24 h静态及动态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肠梗阻、切口相关并发症、ALT升高、AST升高、白蛋白降低、血肌酐升高].结果 S组患者拔管时间和回病房时间均少于C组和N组,且S组给药后拔管时间少于N组(P均<0.05).S组和N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少于C组,且N组总住院时间少于S组(P均<0.05).S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者及PPCs发生率均低于C组和N组,且S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不张者低于N组(P均<0.05).S组和N组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者均低于C组,且S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者低于C组和N组(P均<0.05).结论 与术毕使用新斯的明进行肌松拮抗和不使用肌松拮抗剂的胃癌患者相比,术毕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可缩短胃癌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回病房时间,促进患者恢复,并降低PPCs等并发症发生率.

    神经肌肉阻滞拮抗剂舒更葡糖钠胃癌胃癌根治术术后恢复术后肺部并发症新斯的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尿酸水平、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

    李兆杰刘彦妤刘丽卢斌...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不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尿酸(UA)水平、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变化,并分析AIS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UA水平、PLR的相关性,为AIS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AIS患者300例,患者均接受头部CTA、MRA或DSA检查评定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并依据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27例、轻中度狭窄组137例和重度狭窄组136例.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尿酸酶法检测UA,采用半导体激光法计数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并计算PLR.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AIS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UA水平、PLR的关系.结果 非狭窄组、轻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患者UA水平分别为270.00(229.00,306.00)、326.00(256.00,389.00)、353.00(286.25,435.75)μmol/L,组间相比,P均<0.05.非狭窄组、轻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患者PLR分别为100.49(79.52,130.40)、114.53(87.71,150.00)、139.94(111.35,180.08),组间相比,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UA、PLR正相关(r分别为0.271、0.309,P均<0.05).结论 AIS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UA、PLR均呈正相关关系.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尿酸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树仁李卓王连波赵桂松...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胸腰椎结核手术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胸腰椎结核患者446例,均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发现内固定失败者4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以是否发生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为因变量,建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术前存在并发症、病灶范围、手术方式选择、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手术部位严格制动、合并脊柱外结核、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前术后合并症、术后结核药物耐药,采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作为自变量,以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范围、手术方式选择、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手术部位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范围(多椎体)、手术方式(前路)、术前及术后未正规化疗、手术部位未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风险,病灶范围(多椎体)、手术方式(前路)、术前及术后未正规化疗、手术部位未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核脊柱结核胸腰椎结核内固定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