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对急性肾损伤的改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叶海婷杨定平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AKI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是线粒体中高度表达的脱乙酰酶之一,可以通过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减少线粒体氧化应激、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改善线粒体动力学、诱导线粒体自噬来维持线粒体功能稳定,进而改善AKI。此外,SIRT3还可以通过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缓解肾组织炎症反应等过程缓解肾组织损伤。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急性肾损伤线粒体功能线粒体稳态线粒体能量代谢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细胞凋亡肾间质纤维化

    肠道菌群失调促进高尿酸血症发生发展机制及菌群调节防治作用研究进展

    温倩颖张丽卿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尿酸血症指血尿酸水平升高(血尿酸>420 mmol/L)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是痛风、慢性肾脏病等其他相关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相比有较大差异,具有菌群多样性下降、有益菌群减少、潜在致病菌增加、短链脂肪酸生成减少的特点。肠道菌群在嘌呤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某些潜在致病菌群可参与嘌呤代谢过程,导致体内嘌呤负荷增加,促进血尿酸水平升高。肠道内尿酸分解代谢的失调也会影响尿酸排泄,部分菌群失调可能减少肠道对尿酸的分解,进一步加重高尿酸血症。肠道菌群失调也可影响宿主的抗氧化防御体系影响尿酸水平。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等)失调也可能改变肠道环境,影响尿酸的生成和排泄过程。最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破坏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增加肠道通透性,导致血尿酸水平的进一步升高。上述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影响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发展。通过调整饮食、服用益生菌、益生元及粪菌移植等方法增加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可能对高尿酸血症起防治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嘌呤代谢尿酸代谢益生菌高尿酸血症

    记忆性免疫细胞紊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朱庆焕邓丹琪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活动和缓解交替出现。记忆性免疫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记忆的特殊细胞亚群,主要包括记忆性B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SLE中存在多种记忆性免疫细胞亚群紊乱,其中非典型记忆性B细胞在SLE中增多,且与疾病活动度和肾脏损害相关,该细胞亚群紊乱可以通过产生自身抗体、调控Tfh细胞异常分化发挥致病作用。此外,多种记忆性CD4+T细胞亚群在SLE中增加,可促使SLE及其并发症如皮损、狼疮肾炎、神经精神性狼疮、狼疮相关心血管疾患等的发生发展。记忆性CD8+T细胞亚群紊乱参与了SLE疾病活动和特定器官的损害,通过分泌过多的穿孔素和颗粒酶、激活JAK/STAT通路、与CD4+T细胞相互串扰等途径参与SLE的发生发展。

    记忆性免疫细胞记忆性B细胞记忆性CD4+T细胞记忆性CD8+T细胞系统性红斑狼疮

    儿童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重症腺病毒肺炎诊治研究进展

    雷敏东丽丽韩春娇方玉莲...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腺病毒(HAdVs)是一种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的常见病原,可引发多系统广泛的感染;HAdVs感染具有季节性,主要型别因地区和时间而异;约有1/3的腺病毒肺炎可发展为重症肺炎,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SAP)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预后差,目前缺乏特异性抗HAdVs药物以及针对不良并发症的预测手段;患儿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初发症状多为高热伴咽部疼痛;影像学表现包括肺纹理增粗、小斑片状影、实变影、肺不张及磨玻璃影;血清学指标和免疫学指标有助于提示SAP;病原学方法通过鉴定HAdVs的血清型,对SAP有提示作用;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血清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可以提高准确性,使得早期识别成为可能。针对SAP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需要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治疗,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也伴随不同的风险和局限性;现有抗HAdVs药物大多数不推荐常规使用,疗效尚存争议,新型药物的出现为患儿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支气管镜和无创通气手段可改善患儿舒适度与通气功能,但也可引发感染、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免疫调节治疗对病情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需谨慎使用并依据病情综合考虑;同时合并感染的存在使得诊疗更为复杂,需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腺病毒感染重症腺病毒肺炎高热咽部疼痛超敏C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查西多福韦免疫调节治疗

    影像学检查技术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冯磊王威陈连香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及易骨折为特征的全身骨骼疾病。目前其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包括基于骨密度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双能线吸收检测(DAX)技术、定量CT(QCT)、基于X射线吸收仪的三维重建(3D-DXA)技术]及基于骨超微结构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骨小梁评分、高分辨外周定量CT与基于个体小梁分割技术)。应用于OP的诊断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的影像学技术只有双能线吸收检测法(DAX)。然而DXA测量的面积平均骨密度是骨皮质、骨松质骨与软组织平面投射经过特定软件计算而得,易受体型、退行性关节病等因素影响。QCT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其可以区分骨皮质与骨松质,测量感兴趣区的单一骨类的体积平均骨密度(vBMD),在反映目标骨真实骨量的方面优于DXA,因此,其在OP的诊断与骨折预测等方面优于DXA,但其高辐射量限制了重复测量的可能性。3D-DXA能够对2D-DXA图片进行三维重建从而获取vBMD,安全性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均优于QCT。然而骨量并不能完全解释骨折的发生,骨微结构在骨中所扮演的角色越发被重视,相应的影像学技术诸如:骨小梁评分、高分辨外周定量CT与基于个体小梁分割等也相继出现。骨微结构相关的量化参数的下降与骨强度的下降相关,相关参数与骨折独立相关,能够有效地提高OP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主要仅局限在实验研究阶段。

    双能X线吸收法基于X射线吸收仪的三维重建骨小梁评分高分辨外周定量CT骨质疏松症

    幽门螺杆菌在阿尔兹海默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粲谭文航韩婷婷张文静...
    111-114,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脑组织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为典型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行为异常和认知障碍。幽门螺杆菌与多种胃肠疾病相关,且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尤其是AD。幽门螺杆菌可能直接或间接释放毒力因子和炎症介质,通过激活GSK-3β通路或EPK/MAPK通路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参与AD进程。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靶向早老素-2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增加海马和皮质中Aβ42形成,或者激活 C3-C3aR通路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导致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改变,触发神经元功能障碍,Aβ清除率下降,最终导致认知障碍。幽门螺杆菌影响微生物群的组成,使得细菌多样性降低,引发大脑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其自身释放神经毒性物质,如空泡毒素A使轴突损伤或刺激等使得肠脑轴失调,激活神经炎症;通过直接或间接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可能诱导血脑屏障破裂,从而参与AD的发病机制。另外,幽门螺杆菌还可通过口腔—鼻腔—嗅觉途径损伤大脑,从而参与AD的发生发展。

    幽门螺杆菌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肠道菌群阿尔兹海默症